随着电影《长津湖》票房一路不断走高,故事片大背景的长津湖战役也再次成为网络讨论的一个热点。出于好奇,俺也了解了一下长津湖战役的一些情况。由于这几天网上没有找到比较好的电影的版本,索性把搜索时候看到的关于长津湖战役中美两国各自拍的纪录片给看了。这也正应了所谓的“故事的两面”。不过确实是很有收获。
长津湖交锋的两只部队,分别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和美国海军陆战一师加上北极熊团。9兵团的20军,26军,27军约6万7千人(百度说15万人)。这三只部队都是国内战争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主力,在当时的国内军队中堪称王牌军。而美方的国海军陆战一师和陆军上北极熊团也都是常胜军,而且刚刚经历了二次大战的洗礼,战斗经验丰富,也堪称是美军的王牌劲旅。所以这场对决是名副其实的王牌对王牌。这大概也是能够被电影的一大原因。
中方的主将是宋时轮,美方的主将是史密斯少将(阿德蒙德少将是司令官,但是临阵对敌的的主将则是史密斯少将)。他们也都是战争经验丰富的将领,非常会打仗。关于这两位指挥官,最后会有点评,这里暂且不提。
战斗的序盘是这样的,中美的正规部队历史上从没交手过。所以互相之间都是完全不了解的。战斗开始前,美国高层的指挥官,包括麦克阿瑟和阿德莱德,都认为中国军队不过是端着步枪的农民军。而中国军队虽然知道美军武器先进,是世界头号厉害的军队,但是到底有多厉害却一无所知。
美国将军们对中国军队的看法停留在装备水平上。事实上当时的志愿军的武器装备,很可能还比不上美国民兵组织,这个确实没错。但是除去武器以外,这只部队的军事素养又可能是在所有军队里最优秀的。而且经历了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共一直就是拿着很破的武器装备作战,已经习惯并且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战斗方法以弱胜强。
而中方看美方,只能在整编74师的基础上努力去想象。农民可以想象地主家里生活有多好,可是却很难想象皇帝家里过得是怎样的锦衣玉食的生活。所以志愿军无法想象出美军的先进火力有多么强大,空中力量有多么有力,机械化后勤有多么出色。
总之,两边就在一片瞎猫乱抓瞎耗子的过程中开始了战斗。
对于美军来说,战斗爆发的相当突然。因为飞机侦察表明附近根本没有中国军队的存在。这些中国人都是从哪冒出来的?OMG他们突然就从土里钻出来,在你的前后左右各个方向冲你开枪,啪啪啪,我们只有啊阿啊。这是美国纪录片里幸存的老兵事后的回忆。这是他长津湖战役以后一辈子的噩梦的唯一主题。每天天一黑,中国军队就悄悄的摸上来,突然冲锋和射击,扔手雷。而他们只有盲目的拿着机关枪不停的扫射。中国军人像僵尸一样涌上来,扫倒一茬又上来一茬,你根本不知道他们有多少人。身边的战友不断的受伤死去。终于一颗手雷在身边引爆了,自己也飞出去了,飞行过程中还看见地上有半条腿不知道是谁的。最后落地了发现那是自己的腿。。。
从中国志愿军方面来讲,这是军事战术运用的非常成功的结果。首先志愿军的主力部队利用步行在夜里行军进入作战地点,完成军队部署。这样就让只有白天才能执行侦察任务的飞行员看不到中国军队的行进。所谓兵者动于九天隐于九地,这算是一个很好的诠释。其次是志愿军只在夜里出动袭击,这样让美军存在巨大优势的坦克和大炮失去打击目标,等于弭平了火力方面的巨大差距,也失去了空中支援。当然,就算这样还是美军地面火力更强。一旦打到拂晓,志愿军就撤。而一撤就渺无踪音,美军根本找不到他们安营在什么地方。这让美军相当头疼,想拿飞机轰炸也找不到人。其实为了获得这些优势志愿军付出了惨重代价。军人不能安置营地,都是睡雪地里。也不能生火做饭,都是吃冷的,渴了只有吃雪。那年便赶上是百年不遇的大寒气候,户外气温零下30-40摄氏度。。。
志愿军稳占了地利,把美军分割包围在新兴里,柳潭里,和下碣隅里。而且美军只有被动挨打的份,没有反击的余地。这个势态有点像一个蜘蛛,网罗住了一个外甲坚硬,体力强壮的大甲虫。蜘蛛想尽办复去缠绕,努力试图去靠近,撕咬,注射毒液去毒死甲虫。而甲虫浑身是刺,无法接近,靠近了蹬一腿蜘蛛就得受伤。蜘蛛虽然得势,而甲虫毫无弱点,困兽犹斗。
美军虽然被地理位置分散开,进而被分割包围,但是又并不是完全的孤立无援。现代化的立体战争中,落后的中国军队毫无制空权。所以美军可以源源不断的空运补给,弹药,送出伤员,甚至还在突围前送进来500生力军。而这一年的冬天又是出奇的寒冷。美军在军营里能生活,能喝咖啡,能吃到午餐肉罐头。他们身上御寒的衣服也够。相比之下很多的志愿军战士没有足够的御寒冬衣,地冻住了不能挖猫耳洞栖息之能露天睡觉,而且还断粮几天无法补充。史密斯将军伸直自己占了天时的优势,所以在陷入围困以后并不惊慌和退缩,反而和志愿军展开了相持。这是一位非常聪明的将领,难得的将星。
从战争的三个主要因素而言,中方占地利,美方占天时。而从人和方面,中方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加上不要命;美方沉着冷静稳扎稳打,善用自己的优势。所以双方可谓是平分秋色。于是乎一时间战况胶着,谁也奈何不了谁。但是中方是利用地利也奈何不了美军,而美军则是利用天时静待此消彼长。
所以这时候宋时轮终于改变了一开始一口通吃的想法,改为能敲下来多少就吃多少。于是乎就发生了新兴里之战,志愿军集中兵力团灭了陆军北极熊团。这大概是战役走势的分水岭。史密斯是一位战争经验非常丰富,又极其具有军事天才的将领。所以在战役17天过程的相持阶段里他并没有下令撤军。他也是在考验志愿军的军事能力和智慧。如果志愿军只知道使牛劲一直跟他耗,那么他到最后很有可能取胜。因为麦克阿瑟通过空中封锁让志愿军的补给极度困难。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志愿军发狠开始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而且力量忽然增强,可能是投入了预备队。而他,没有预备队。
最终斯密斯决定突围撤离。而志愿军当时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在白天拦截这样一只机械化重装部队离开。况且天上还有强大的空中支援。在水关斯密斯化解了宋时轮出的最后一道难题,利用夜视设备放手住了第三次辛苦搭建的桥梁,整只部队沿着公路在坦克飞机大炮护佑下撤出长津湖,直奔元山港。一路上很多士兵极度沮丧,不断的怀疑自己是否能活着离开长津湖,套出志愿军的魔掌。他们称这次撤退的路程为地狱之旅。
后世有人评论认为宋时轮最后追击不利,没有尽全力吃掉史密斯。比如水关桥,就该不惜一切代价去摧毁新桥。如果桥毁了,美军不得不离开汽车,大炮,坦克,步行穿过志愿军的包围圈,那么结果是很必然的。但是这些都是事后诸葛亮了。宋时轮难道会比我们傻吗?非不为也,是不能也,志愿军那时候最强大的火力就是重机枪,哪里有能力去远程摧毁桥梁。
战役艰苦卓绝,对双方来说都是。结果平分秋色。志愿军因为冻伤和火力不如,伤亡远高于美军。但是美军也被迫放弃了战略意图,并且北极熊团被整建制歼灭。所以都觉得自己没打好。而美军从记者观察和士兵自述,以及将领承认,都认可这是一场败仗。不过败得很体面。而志愿军从幸存老战士讲述,到领导层认知达到战略意图,到最后军队的士气,都是一场胜仗。不过胜得很惨,自己损失巨大。
最后要点评的就是这场战役的两位核心人物,就是双方的主将。宋时轮算是一位善战的将领,富有经验。早期的部署得当,所以奠定了最后的胜局。但是他未得全胜是因为遇到了一位堪称天才的美国将军史密斯。不得不说斯密斯非常难得。首先是不骄不躁。在全军都认为志愿军是农民军不足为惧的时候,斯密斯从未掉以轻心。对于长津湖周边的峡谷地貌绝不躁进去并深入,而且未思进先思退,把队伍部署牢牢的安置于不败之地。其次是利用自己的优势坚守,你打你的,我答我的,看谁坚持到最后。而在最后形式明朗之际,能够稳妥退兵,包括伤员,以及难民,居然都能安然的带出来,这个人简直可以说是一位大神。宋时轮既是幸运,也是不幸的遇到了这样一位对手。要是指挥军队的是斯密斯的上司阿德莱德,估计现在海军陆战一师就永远的不存在了。
宋时轮,算是一位将匠吧,老于用兵但是缺乏那么一点天才。在预备队的使用和形势判断分析,动态调整战术方面表现差强人意。试想,如果尽早解决北极熊团,以及柳潭里的美军,那么很多的志愿军就能减少在冰天雪地里冻伤减员。本身对于军团的战斗能力是有极大改观的。有人叹息霍去病年轻得志而李广则运气一直很差。事实上李广难封,还是李广的军事素养没达到那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