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补贴的公共住房项目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那天在MoMA,无意中看了一段影片,讲的是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的 Pruitt-Igoe公共住房建筑群史,引起我的兴趣。回来上网查询,原来这政府资助的公共楼群还有这样一段历史:

Pruitt-Igoe Pubic Housing Complex 建于1954年,是由33幢11层楼高的公寓式建筑组成,建筑设计师是 Minoru Yamasaki, 他也是后来纽约市的世贸中心双子楼的设计师。圣路易斯市在二战结束后城市非常破败,1949年通过的“Housing Act of 1949" 允许联邦政府拨款资助地方政府改造市民住宅。这个大型公共住宅群应运而生,主要目标群是年轻的黑、白中产房客。该建筑群包括了2870个公寓单位。但没过几年,这个巨型的建筑群开始衰落。首先是因为当时的圣路易斯市的种族隔离是很普遍的,这个建筑群里的住户最后百分百是黑人家庭;第二,建筑群没有得到适当的维护和维修,日渐破败,居住条件和环境日趋恶劣;第三,相邻的为低收入居民而建的另一公共住房人满为患,就有些人免费自主入住了这个楼群空关的公寓,造成不稳定的住户,流动性强。随之而来的就是走下坡路,犯罪率上升,空置率越来越高。到了1972年,政府决定拆迁,整个过程持续了4年。

这是记录这一段历史的纪录片:

曾经的美好设想:

经不住人为和岁月的破坏:

最终又夷为平地:

了解了这个政府公共屋的历史,让我想起我因为工作的关系,访问过住在政府公共屋里纽约居民。在下城的中国城里,也有一个巨型的政府公屋:Knickerbocker Village。

这个政府公屋建于1933-1934年间,包括12幢13层楼高的建筑,两个建筑群,各围绕一个内部花园,共有1590个公寓。曾在该处住过的有名人士有华埠女蛇头郑翠萍,被处决的俄国间谍Julius and Ethel Rosenberg夫妇,Lefty Ruggiero纽约武大黑手党之一。这个建筑群维护的不错,出入有保安检查。虽然在Sandy 飓风中受灾惨重,但政府给予了大量补贴帮助恢复。它还是全市公屋中最早配备了人脸识别的科技。

Google Map 显示出的鸟瞰图:

现在这个政府屋的住户绝大部分是华人。每个公寓都不大,有的收拾的很干净,有的则是堆满杂物,拥挤不堪。

建筑群周围的街道,它是位于布鲁克林大桥和曼哈顿大桥之间的街区:

在华埠还拜访过一些老建筑的内里:

这座巨型建筑也是政府屋,在 Park Row 上,正面面对联邦监狱。但我没搜到名字:

看看它的规模,那一整条S状的是同一建筑:

政府公屋世界各地都有,有成功的,有失败的。学城市规划的对这一块应该是有相当研究的。蛮有意思。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