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人生(184)市民与市长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闲话人生(184)市民与市长

一般情况下,市民与市长没有什么关系。特殊情况下,现在好多地方都公开了“市长热线电话”,据说是24小时为市民服务,但接电话的工作人员,只能保证“热线电话”畅通,不能保证为你解决实际问题。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在打“市长热线电话”,而在通讯不太发达的时代,市民遇事找市长,只有书信比较可靠,而更可靠的就是找“关系”了。这个也是中国特色,大家都懂的。

                    (一)黎智市长批示为我调动工作

黎智同志1980年至1983年任武汉市市长。黎市长于1981年12月初,在我申请调到华师一附中的报告上批示:“同意。”1981年12月15日,我才如愿以偿,从武汉市教育局所属的武汉43中学,正式调到教育部所属的华中师大一附中。那是我从初中到高中毕业,读书六年的母校。

事情的经过不是小说,却胜似小说。

人生世事有时真是难以预料。

1977年恢复高考后,安大庭校长在教学楼走廊遇到我,笑眯眯地问我:“下学期我要调到硚口区重点中学武汉43中,你想不想跟我一起去呀?”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跟着他,一起从水厂路中学调到43中执教文科重点班。

1979年国庆节期间,我去武胜路新华书店,为学生买了几本语文高考备考资料。没有想到,走出书店大门,遇到了华中师大一附中原校办农场王仕良场长。在校读高中时,学校每学期安排一周时间到校办农场劳动,我这个团支部书记到了农场就归他领导了。我们既是师生关系,更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王场长一见面就说:“好个李培永呀,毕业十几年居然不回母校看一眼啊!”

“王场长好!真不好意思啊!没有考取大学,无颜见江东父老啊!” 

“哎呀!我们都知道,那不是你本人的原因嘛!有什么脸面不脸面的?你现在哪里?做什么工作?”

“我在武汉市43中教高中语文。”

“母校现在正缺老师呢,想不想回母校啊?”

“母校是省重点名校,我又没有大学文凭,能行吗?”

“我看行,如果你想调回来,过完节,回学校来找我,我带你去见非常了解你的老校长袁福。”

回到家对我爱人一说,我们夫妻俩都觉得,如果真能调回母校,对我,尤其是对我的两个女儿的成长,是天大的好事。但是,我们怎么对安校长说呢?

我们决定等上班后,回母校先见了袁校长再说。

国庆节后,我回到母校。王场长带我到学校行政楼二楼去见袁校长。袁校长当时正在与时任党总支书记韩之梓谈工作,见我进去后,非常热情,立即向韩书记介绍:“他就是李培永,我们自己培养的优秀学生,现在武汉43中教高中文科重点班。国庆节期间,王主任在武胜路遇到他,回来就告诉我了,我准备把他调回来。”

袁校长是个急性子,他马上叫王主任去请教导主任吴传忠、语文教研组长吴六林老师,来校长室谈我的试教安排问题。吴主任和吴老师来办公室后,他说,李培永是我们学校65届的高中毕业生,没有大学本科学历,为了服众,我们安排他在高一年级试教一周,全面考察一下。全校所有领导和语文组全体老师都去听课、评课。然后请吴主任和吴老师写结论,看看我们自己培养的学生能否胜任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学工作。请吴老师决定上课的具体内容,并负责指导李老师备课;吴主任安排上课的具体时间和班级;时间就安排在下一周。袁校长就像一个军事指挥员一样,简捷明了布置完任务后就宣布散会。

临别时,袁校长让我留下43中的电话,亲切地说:“好好准备一下,接到吴主任的电话后,先来找吴老师,请他指导你备课,试教一定成功!”

袁校长决定让我试教一周时间,我必须回43中,向安校长如实报告。

我见了安校长后,好难开口,但不能不说:“安校长,我现在遇到一件很难办的事情,真不知道怎么办?”

安校长:“你慢慢说吧!只要我能帮的,一定想办法帮你解决困难。”

于是我原原本本地汇报了最近我遇到的最难办的事情。

安校长一直微笑着听我说,当我讲完整个事情前前后后的经过,以及我的想法之后,他沉思片刻,非常明确地说:“我支持你调到华师大一附中,你去那里将来大有可为。我当时要你跟我来43中,就是想给你创造一个比较好的条件,让你在语文教学专业上成长快一些。现在你有一个这么好的机会,到省重点中学去工作,对你的成长绝对比我们这里强百倍都不止,希望你抓住机遇,实现自己回母校工作的愿望!”

他接着说:“现在教育战线百废待兴,尤其需要优秀老师,我们武汉市的师资缺口也很大,华师一附中不归省市教育部门管辖,估计你这个调动颇费周折,而且不可能短期就能解决。所以,你要有思想准备,肯定是一场‘持久战’。因此,这个事情目前必须保密,不能对我们学校任何人说;第二,你要去试教时直接跟我请假就行了;第三,估计你至少要半年到一年时间办调动手续,你教的这个班马上就要毕业了,一定不能懈怠,争取有个突破,对你将来调动也是有利的。今天就说这些吧!记住,你知,我知就行了!”

在安校长的大力支持下,我如约回母校试教。

一周试教结束时,吴六林老师热情祝贺我试教成功。其实,首先要感谢他的无私帮助和精心指导。上课的内容和课文是他指定的,每上一节课前,他都跟我一起备课。我写好教案后,他认真审阅,仔细修改。我每次即将走上讲台,他还在教室门口再三叮咛:“不要紧张,就按我们的计划进行!”

母校最后的结论是“李培永完全可以胜任省重点中学高中语文教学”。袁校长亲自拿着学校的决定,去华中师大人事处为我办“商调函”。没有想到被工作人员拒绝,理由是学历太低。袁校长立即找人事处长论理。处长说:“你每年找我们要最优秀的毕业生,你自己却要调一个高中毕业生,怎么说得过去呢?”

袁校长:“他这个高中生,是我们自己培养了六年的优秀学生。又有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一个顶你十个!为了服众,我们这次让他试教一周时间,全体语文老师和所有领导都去听了课。你看看,这是老师们的评价和教导处的结论。”

袁校长请他“不拘一格”,批准学校的决定。人事处长终于同意给武汉市教育局人事处发“商调函”。

没有想到,当我拿着“商调函”去市教育局人事处办手续时,却遇到了麻烦。人事处长是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女同志,她说:“你想调到省重点中学的愿望很好,但是,华师一附中不归我们管,我们不同意。你可不可以考虑调到武昌实验中学,那也是省重点,也在武昌,我们也给你一套住房。我希望你去我们教育局管的学校,手续也很简单。”

我婉言谢绝了处长的好意,坚持要调回我的母校。结果就如安校长所言,真是一场“持久战”。

一年多时间,我无数次横跨武汉三镇,从武昌,经汉阳,赶到在汉口江岸的市教育局人事处,不论我怎么说,那位处长就是一句话,“去武昌实验中学,马上办。去华师一附中,不行!”但我坚决不去实验中学,一定要回母校。于是,我的人事档案就卡在武汉市教育局人事处了。

调动手续还没有办好。我在43中带的那一届文科重点班的学生毕业了,实现了“零”的突破,而且超过了我们的预期目标,校领导、家长和学生都很高兴。此时,安校长对我说:“你这个调动手续恐怕不是一年半载可以办好的,你现在已经完成了我们的任务,如果华师一附中需要的话,你下学期开学可以先去那里上班,工资我们照发。你一边上班一边办手续吧,迟早是可以办好的!你跟袁校长说,早年,我也是华师大毕业的,就算我给母校的一点贡献吧!”

我回母校对袁校长说了安校长的建议后,他立即打电话感谢安校长对母校工作的大力支持,然后说:“培永的工资一定要由我们发,他在我们这里上班,理所当然该我们负责发工资,而且,我们学校的经费比你们多一些呀!你就把他的工资拿去给你们老师发奖金吧!非常感谢你呀!老校友!”

1980年9月开学后,我就回母校上班了。但我仍然经常去教育局人事处要求调到华师一附中,也曾找过许多朋友去疏通关系,还是没有结果。据说那位处长是一位原则性很强的干部,谁去说都不行。

我人在母校上班,但是,档案工资却在43中,那两年恰逢武汉市教育系统教师普调工资,而且还有2%的奖励工资给优秀教师。安校长力排众议,坚持给我普调一级,再加一级奖励工资。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以为安校长跟我有什么特殊关系,其实,我们就是一般的上下级关系,就是那种淡如水的“君子之交”!但是,他对我的恩情却浓于水!让我终生难忘!

袁校长非常关心我的调动手续问题,也想了许多办法,一直不能解决问题。这也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他只要见到我,总是非常亲切地说:“培永,你安心教学啊!好事多磨,我们来办调动手续,总会有办法的。”袁校长在一次教师座谈会上对其他老师说:“培永是我们自己培养的学生,所以我就直呼其名。对你们各位,我始终是尊称老师的!”

一直到1981年中考后,开始招生时,一位华师一附中的老校友来找袁校长,希望他看在老校友的份上,照顾一下他报考华师一附中高中只差两分的女儿。

当袁校长听说他是时任武汉市市长黎智的秘书时,袁校长笑着说:“我可以答应你的要求,但是,你知道现在母校是多么缺老师呀!我现在有一个老师的档案,就卡在你们教育局人事处那里一年多了,你是否可以帮我拿出来呢?”

老校友满口答应:“没有问题!”

袁校长立即就说:“那就在开学时师生同时来报到啦!”

老校友万万没有想到,人事处长坚决不放,他找局长去说情都搞不定。那位人事处长认定,李培永这样优秀的老师,只能留在我们自己管的重点中学,不能给华师一附中。其实,那位处长哪里了解我这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老师呢,她是逆向思维,华师一附中坚持要调回去的高中生,一定是优秀的!既然是优秀的,我们得留给自己的重点中学。

到开学了,老校友对袁校长说,请再给他一点时间,到年底前,一定办好。请袁校长先让他女儿来上学。而且,他表示,他可以直接去找43中的校长,让李老师先到华师一附中来上班,然后再补办调动手续。袁校长说:“谢谢你!你就不要去43中了,安校长是我们华师大的校友,他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李老师已经在我们学校上班一年多了!让你女儿去高一年级报到吧!我相信你能帮李老师办成的,以后让李老师直接与你联系吧!”

于是,袁校长通知我到校长室去见那位老校友,告诉我,以后直接找他去教育局拿档案。让我多与他联系。

后来,我常去市政府找老校友,每次去都有借口,其实两人心里都明白,就是为了调动那件事。见面次数多了,才知道,原来老校友五十年代曾经是武汉市委第一书记宋侃夫的警卫员,是宋书记送他到中南工农速成中学(华师一附中的前身)读书,毕业后考取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回武汉市政府给黎智市长当秘书。

眼看快到年底了,在市政府的办公厅,王千弓秘书长给老校友出了个点子。他说,让李老师写一个请调报告,再请调出和接收的两个学校签署意见后,直接送市政府办公厅。给我这个秘书长签字,你再去请市长阅示。市长批示后,我们再去市教育局找局长办手续。这一招果然奏效。真是难以想象,一个普通的年轻教师调动工作,居然还要市长干预才能办成。如果不是巧遇当市长秘书的老校友,我的人生轨迹也许还得改写!

感谢袁校长,感谢老校友,感谢黎智市长和王千弓秘书长!让我在新年伊始心想事成!

 

 

 

 

 

李培永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二胡一刀' 的评论 : 谢谢你的关注!“发奋指振作起精神来,如发奋努力、发奋有为等。发愤指下定决心努力,如发愤忘食、发愤图强等。发奋强调精神振作;发愤则突出精神受到刺激而产生向上的内动力,需要冲破一些客观压力。”
二胡一刀 发表评论于
李老师,发奋努力,不是发愤,虽然你当时一定很愤怒哈哈。
李培永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寒墨' 的评论 : 谢谢!主要是当时年轻,无知也就无畏了!至于那“两下子”,是到了母校,在袁校长的关怀下,五六位老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专业成长比在一般中学快多了!当然,我的发愤努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寒墨 发表评论于
哈哈,培永兄也算走了个后门!不过在那个文凭高于水平的年代,能够以高中毕业文凭调到省重点中学当老师,培永兄的确在教学中有两下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