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同事Erica结婚

我的小同事Erica结婚,送上喜糖,内有卡片,“Love makes everything”. 爱能创造奇迹。Erica是位台湾姑娘,祖籍陕西。她父亲的兄长和姐姐都是在眷村长大,爷爷抗日时从军,曾在上海驻防。她的大伯,姑姑都在军中服役至高军阶官位,只有她的父亲提前卸甲从商,所以爷爷对其父亲的选择颇感失望。

Erica说,她的姑姑很孝,悉心伺候老爷子至99岁,寿终正寝,而且,一直与老爷子同住。

爽朗开心的笑是Erica的名片。她处过几位男友,最后嫁给一位伊朗男孩。所以,Love makes everything. 爱能创造奇迹。前右二为爷爷(照片来自网上)。其实,Erica 对其家史,和华人文化并不专注,对爷爷的名字和过往的经历也不太清楚和在意,就如我的孩子一样,对自己的出生地也只存留模糊的印象。附上爷爷的短文(从网上复制),向老前辈敬礼!

 

赵赋煊 从不枉此生说起

读二月十六日「上下古今」版,有阿杜先生的《不枉此生》一文。对生、住、食、死,都有概述,只是漏了一个[葬在雍州」,特於此补之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此人人皆知,容易理解。至於食在广州,我没去过广东,不大清楚吃得有多好。只是从传说中略知,广东人除了四条腿的桌椅不吃、两条腿的秋干架子不吃、没有腿的钢筋不吃以外,其他是无所不吃,猫、狗、蛇、蛆来者不拒,真是口福不浅。

死在柳州,只知柳州的棺材好,好在那里,文献上不曾见过,不知是材料好呢,还是工细做得讲究。

南方地层薄,地下水位高,土地终年潮湿。纵然有口好的棺材,埋在潮湿的地下,总是「美中不足」的,於是这就有了「葬在雍州】的说法。

雍州地处陕甘黄土高原,地层厚达数十丈,地下水少而深,土层十分干燥。

君不见陕甘有窑居的吗?昔日,毛泽东落脚於陕北,住的就是这种窑洞。如果人死了装上柳州的柏材,葬在干燥的黄土高原上,绝不会受到潮湿的浸害,可谓美上加美。

柳州的棺木好,雍州地方的棺木也是颇为讲究的,棺木以柏木为上品,柏树生长缓慢,木质细密,无年轮,比一般木材重得多,一口空棺木非得十个八个壮汉是抬不动的。亡人入殓后,棺木要用福建产的漆漆上几层。

讲究的有所谓一布三灰之说。所谓一布,是用麻布蘸上漆,把棺木整个包上一层,麻布质粗,可以多沾一点漆。所谓三灰,是用石灰合上漆,涂一层,等候干透,再涂第一层、第三层,然后用磨石将表面磨平,再涂一层纯漆,则棺木光洁亮丽。

要是用三布九灰,这口棺材埋在地下,保证千百年不烂。家父的棺材是用一布三灰的,九0年代修环城路时,将家父棺木挖出来了,只见棺木完好如初

当时不许土葬,只得开棺火化,一口上好的棺材,火烧了三天都烧不透。时过七十余年,亡人的躯体尚有弹性,可见要有好的棺木与好的地质,才能有此好的效果。

文革期间,红卫兵横行,我村造反派的族人,将我家祖坟挖了,破棺曝尸於田野,家人不敢收殓,草草就地以土掩盖了事。那时到处可见一抔黄土,但一概被铲平。当年我回中国祭祖,不见坟地之所在,只得按照大概位置祭拜一番,为之奈何!

阿杜先生只讲生、住、食、死,不讲埋葬,想必对现实有所领悟吧。

此文发表在世界日报,2010-03-21。

從飛行人員伙食說起

《趙賦煊》

January 17, 2011 06:00 AM |

上下古今版去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有篇早期飛行員伙食一文,未能說明伙食制度的起源,這裡面牽涉了一件被人遺忘的歷史,不是人們的健忘 ,而是有關政治因素。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西安事變後,中日戰爭真槍實彈的開打了,此時的蘇聯十分關懷中國的抗戰,曾派空軍支援中國。時在民國二十七年(公元一九三八年)前後,當時的中國只有單引擎的,四引擎的是很稀罕,我們都知道這是蘇聯的運輸機。接著,蘇聯的戰鬥機、飛行軍人也來了。

當時蘇聯援華物資從西北入境,為了掩人耳目,裝物資的車上蓋了一層羊的皮毛作偽裝,於是人們叫這種車為「羊毛車」。物資來了,車子也留了下來,對當時抗戰後方運輸幫助很大。

除了這些,蘇聯還在新疆伊寧設立了一所訓練中國飛行人員的地方,叫做「伊寧教導隊」。有了教導隊,蘇聯飛行教官、顧問也來了。支援中國的蘇聯飛行員眼看中國的飛行人員伙食都是粗茶淡飯,談不上營養,對於飛行人員的體格實在無法達到最低水準。於是蘇聯顧問建議中方改善伙食,基於需要,中方採納了蘇方建議,這便是空軍有了所謂「空勤伙食」的濫觴。

援華行動沒有維持多久便停止了,當時我唸初中,大眾傳播也不發達,我所知道的也只有這些。後來想了解蘇聯援華究竟做了些什麼,書面資料無從查考。

我在想,之前不是在喊「反共,K俄」嗎?所謂抗俄,必定把蘇俄定位在敵對方,對於敵人自然不能說他的好處,所以這段歷史便被淹沒了。蘇聯援華,援的是國民政府,不知中共有否記錄?國際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說不定這是歷史必然可以公諸於世。

chufang 发表评论于
柳州有楠木棺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