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茨威格于1881生于维也纳的犹太人富商家庭,他的诗人天赋很早就显露出来,在大学时期就发表了两部诗集。在成为与契诃夫(俄)和莫里亚克(法)齐名的世界上最杰出的三大中短篇小说家之前,他做过翻译和编剧等,以此作为学习伟大作品的手段。在发现了自己与名家的差距之后,他把已经完成了一大半的长篇小说付之一炬,那之后他致力于中短篇小说和传记的创作,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才写了一生中唯一的一篇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
茨威格一生经历了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成了坚定的反对战争的和平主义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为了逃避纳粹的掌控逃去了巴西。1942年出于对他的“精神家园“欧洲被毁灭而悲观自杀。
写下上面两段文字简介后我迟疑了。虽然现在我只是打算简单介绍一下我读了茨威格的著作后的一点感想,但我不确定上面的文字---还有如果延续同样的风格写出来的东西---是不是有任何意义。每一个生命都是丰富的,尤其如茨威格这样纯粹地将自己奉献给文学圣坛的人更是留给了后人一座挖掘不尽的宝藏。可是我---如此情绪化的、思想漂浮不定的我---如何才能将其中最光彩夺目的钻石提取出来呢?如因我的浅薄之故,错过了其最宝贵的珍藏,视珍宝珠玉如石砾,反倒更是犯了大错。
但是,尽管非常犹疑不定,我还是决定将自己最深的感触写出来。即使只能记下一鳞半爪,若能抛砖引玉已然足矣。
像茨威格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家,有一颗正直真诚的心灵,而且这样宝贵的心灵又经历过命运的严酷洗礼,就已经拥有了像我们这样如同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的人生所缺乏的滋养伟大作品的更加炽热丰润的阳光雨露。就像他在自传《昨日的世界》的前言说的:
“几乎没有任何一代人像我们这样,命运的负担如此沉重。我们中间的每个人,即使是年纪最小或是最微不足道的,无不在心灵深处被欧洲大地上几乎是无休止的火山般的激荡所震撼。我很清楚,在千千万万人中间,没有任何人具备像我这样的优越条件:我是奥地利人、犹太人,也是作家、人道主义者与和平主义者,恰恰站在震荡最激烈的地方。震荡三次摧毁了我的家园和生存的条件,使我彻底脱离了与过去的一切联系。震荡戏剧性地把我抛入一篇荒野,在荒野中我清醒地认识到:‘我不知道要奔向何方。’“
对普通人来说,生活在这样的动荡时代是不幸的,但对作家而言,惊涛骇浪的人生经历却是产生伟大作品的摇篮。茨威格和与他同时代的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夫等都是在那动荡不安的时代为我们留下了宝贵文学遗产的天才作家。与被誉为现代主义代表的意识流作家乔伊斯和伍尔夫不同的是,茨威格的作品虽然也用了意识流的手法,但他的风格还是属于很传统的。茨威格延续了他所崇敬并亲自为之作传的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等现实主义大师的写实风格,并以炽热的激情去展现人性的复杂幽深的精神世界,使其作品的诗人气质更加浓郁,心理描写的细致入微也达到极致。
茨威格最广为人知的中篇小说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茨威格将自己想象成女性,以第一人称无比细腻地写出了痴情苦恋的女人心理,将一个女人的纯真、坚贞的爱情刻画到了极致。这部小说在15年前曾深深感动了当时以知性才女闻名的徐静蕾,使得她亲任导演、编剧和演员三职,与姜文一起拍了一部同名电影。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则将人的心理的瞬息万变写得更加深刻且触目惊心,看后更觉人性的脆弱。女人突如而来的激情也如陷入赌博的狂热一样令人难以自拔,瞬间能将人拖入深渊。
他的另外几篇中篇小说《普拉特尔的春天》、《贵妇失宠》和《马来狂人》也把女人对爱情的渴望、对失宠和无聊生活的恐惧和对宁可丧失生命也不愿失去尊严和名誉的傲慢也描绘到了极致。这样能以无以伦比的细致深刻的笔触揭示出女性的心理活动实在是令我膛目结舌。而在《夜色朦胧》中,他以诗情洋溢的笔触来描写夜晚的幽会:
“在他身后,睡意正浓的树木在轻声呼吸,慵懒的夜风轻柔地拂动青草,发出丝绸曳地的悉窣声,越来越悠远,越来越响亮,活像一股温暖的波涛涌来,旋即又悄悄地消逝。黑夜在静静地呼吸,窗户无声地立在那里,一个银色的镜框,嵌着一幅褪色的画像。难道她没有听见他的声音?还是她已经不愿意再听见他的声音?“
像这类如诗如画的描写经常在他的作品中出现,更加彰显了他诗人的本质。他对情景交融的描绘既细致入微又绚丽多彩,宛如一幅幅印象主义的图画,而他的心理描写更胜一筹,其曲折幽深的程度近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类心理描写的代表作是《无形的压力》,这部小说将被强大的国家机器洗脑的高压之下,个人的无以为力、完全丧失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的软弱描写得淋漓尽致,读之不禁毛骨悚然。还有《象棋的故事》讲述法西斯对人的迫害,除了像把人关进集中营那样进行惨无人道的肉体折磨,还有另一种更加残酷无情的是对人的精神迫害。就是将人完完全全孤立起来,使人的精神得不到任何滋养而变成行尸走肉。故事中的B博士为了不让自己陷入精神枯竭的境地,从偶然偷到的象棋书里学习棋谱,自己跟自己下棋,最后变成精神分裂。这一篇也跟《无形的压力》一样令人毛骨悚然。
茨威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写成的,与他的中短篇小说一样细腻生动,而其中所流露出来的对传统道德的捍卫,对名誉的珍惜特别令人动容。有人说这部小说倾注了他对抛弃发妻的愧疚以及对欧洲的文明被毁灭的悲痛,而小说的悲剧性结局的确令人为之心痛神伤。
如果从宏观角度去评判,茨威格的作品的确没有像托尔斯泰或狄更斯那些长篇巨著那样的庞大构架和广阔背景,也没有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那种令人炫目的结构或者伍尔夫的《奥兰多》那样跨越几百年的时间框架。他只是将一些场景和人物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见微知著、窥一斑而知全豹。因为他的本质上是一个诗人,有着诗人无比敏锐细腻的直觉和正直真诚的心灵。这是他为世界上无数人喜爱的根本原因。即使将他与世界上最杰出的作家并列,他也毫不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