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建农场《生产建设兵团》
《生产建设兵团》是指毛泽东时代的新中国建国后陆续组建的各类生产建设兵团,是新中国通过军垦这种特殊体制达到巩固边防,发展经济,安置人员的目的,《生产建设兵团》成为党、政、军权合一,工、农、兵、学、商五位一体的半军事化组织和新社会经济建设体系,尽管如今只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存在,但是在毛泽东时代全国陆续出现过12个《生产建设兵团》,3个农建师。
在文革前的毛泽东时代就有了庞大的军垦和农垦系统, 当时统归农垦部领导(文革后走资派篡权后的1976年新疆兵团被撤销,归属农垦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领导);1954年10月7日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标志着军垦事业出现了崭新的,完整的模式。这种屯垦戍边、寓兵于民,平时搞生产,战时能打仗的体制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越来越多的纳入领导层的战略考虑。1965年以后,军垦模式开始大规模推广。
当时毛泽东时代的军、农垦系统共有农场2,062个,工厂146个,人口670万,其中职工260余万;这些军垦师主要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部队或复转军人创建,同时吸收了大量支边青年;而后来逐渐被军垦化了的农垦农场有三类:一是由复转、伤残军人建立;二是由知青垦荒组织和支边青年、归侨创建;三是劳改农场。
文革前,内蒙有79个农牧场,从50年代中期开始,内蒙由大后方变成了反修前哨。1966年2月,中共华北局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决定由内蒙军区组建最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同时,北京军区在山西组建华北农垦兵团,同年9月,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的毕克齐设立了西北林业兵团四师。1967年5月内蒙军区降为省级军区,划归北京军区领导。1968年下半年,北京军区、内蒙革委会、山西革委会经过协商,决定撤销华北农垦兵团,正式组建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1月24日,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组建内蒙兵团的中央文件上,毛泽东批示:照办。对广大内蒙兵团战友来说,这就是著名的1.24批示。
截止到1971年,全国性的生产建设兵团基本组建完毕,当时共有团干部,战士242万人,连同家属共480余万人。其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顶峰时达到200万人,成为建设兵团中的“老大哥”。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时,新疆经济是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贫苦不堪。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军先后参加了保卫延安等重大战役,解放西安,攻克兰州。1949年11月,由二兵团转隶一兵团建制,由司令员王震、政治委员徐立清率领进军新疆,进驻哈密,剿匪反霸,建立政权,创建了哈密垦区。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命令,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部起义部队于1949年12月7日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新疆三区革命民族军于1949年12月20日正式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一兵团从二、六军中抽调大批优秀政工干部到二十二兵团和五军的军、师、团中,建立起各级党委会和政治工作机构及制度,加强了二十二兵团和五军党的工作和部队建设。成立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行党政军企高度统一的特殊管理体制,下辖12个综合师,1个建筑工程师,1个现代农业师,总人口200万(约为258万人),职工92万,司令部所在地乌鲁木齐市。
1952年为贯彻屯垦戍边的方针,党中央军委命令驻新疆部队和工程建设部队的一部分将士,就地转业为农业建设部队和工程建设部队,以担负起边疆经济建设的任务。1954年,党中央又决定将这支退出现役的转业部队集中编成一个兵团,并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光荣称号。从此,新疆的军垦事业开创了新的局面。
1953年5月,十六师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五师。1953年6月,步兵第五师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一师。1953年6月5日,十七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六师;1953年冬,六师师部迁至五家渠。1954年10月,中央政府命令驻新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六军大部,第五军大部,第二十二兵团全部,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966年1月,整合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三师。
《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以来,保持了人民解放军一整套政治机构和制度,并赋予生产建设新的内容;它实行了工农学商统筹兼顾,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生产建设方针,并坚持平战结合,寓兵于农,体现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一致性,使人民军队“三个队”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兵团还大力发展了工交、财贸事业,创建、改进、逐步完善了农工商联合经营。兵团工业的成就,对改变新疆工业基础薄弱的面貌起了重大作用。为生产建设奋战不息的兵团全体指战员,始终不渝地肩负战斗队、生产队、工作队的任务。
1966年2月为了加强北部边防,中共中央华北局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指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军区负责筹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内蒙古直属机关毛泽东思想大学校总校、分校及原内蒙古(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华北农垦兵团大部一同并入新组建的生产建设兵团。北京军区从下属各部队抽调现役军人组成各级领导班子,率领数千名复员、转业军人前往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乌兰察布盟和锡林郭勒盟等地接管国营农场,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兵团规划为6个师的建制,每个师辖10个团,每个团辖10个连队。 5月7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司令部设在呼和浩特市。当年,兵团组建了4个师,24个团,246个连队,接收北京、天津、上海、呼和浩特、包头等城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5万余人,全兵团在职人员达7万余人。
1970年,又组建了2个师,15个团。按照原来的规划,一、二、三师设在内蒙古西部的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境内,四、五、六师设在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盟境内;由于锡林郭勒盟草原地区不适于发展农业和超量发展畜牧业,内蒙古兵团不得不将四师从锡林郭勒盟迁到了巴彦淖尔盟,使“东三师、西三师”的格局变成了“东二师、西四师”的态势。1971年,内蒙古兵团已有41个团(包括2个工业团和4个相当于团级的工矿企业)职工为10.1万人,其中有知识青年7.55万人,复员转业军人和留厂职工2.57万人,现役军人近6千人,另有家属3.8万人,共计14.5万人。1972年内蒙古兵团总人数为17万人,职工(包括知识青年)13万人。至1975年,内蒙古兵团下设农牧业团35个,厂矿企业单位34个,在职人员11万余人。
1968年6月30日,沈阳军区党委据中共中央“六、一八”批示成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中国三大生产建设兵团之一。从大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抽调精干人员,组建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从沈阳军区各野战军、旅大警备区、炮兵、工程兵等单位抽调部分有实战经验的指挥员,分别担任兵团各师、团的主管和师团机关领导。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时,共接收国营农、牧、渔场93个,合编为5个师(辖58个团)、3个独立团,即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第四师、第五师,直属独立一团、独立二团、独立三团。至70年底,知青35万,司令部所在地佳木斯市。1973年8月21日,“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纳入黑龙江省政府领导,改名“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由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的开发建设和祖国西北连续的稳定保卫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中央决定推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形式。196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在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四个省区建立农业建设师,由兵团抽调干部帮助组建新师。其番号便由新疆的十个农业师之后续编下来,甘肃称农建十一师,青海称农建十二师,宁夏称农建十三师,陕西称农建十四师。当年青海农建十二师的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二师”便是这样来的,其第一任师长郑昌茂就是由新疆兵团抽调来的。
1965年组建的甘肃11师、青海12师、宁夏13师、陕西14师统统划归兰州兵团,1969年4月9日正式成立,下辖6个师,司令部设在甘肃武威黄羊镇。1970年12月,生产建设兵团番号进行变更,农建十二师改称为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建第四师,原建制的一、二、三团分别改称26团、27团、28团,工程团不变。部队代号分别称兰字941部队、兰字942部队、兰字943部队,当时组建的看押部队称兰字940部队。
1955年由4000余名复员转业官兵开辟了9个军垦农场,于1957年归省农垦局统一领导。1960年,云南省的国营农场达90个,职工总数为7.8万人,总人口14万人。1963年全省农垦农场合并缩减为40个,职工减少为6.5万人。
1969年10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组织云南生产建设兵团。1970年3月1日,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建制归昆明军区,行使军级权限,由云南省革命委员会和云南省军区领导。成立大会的会场设在思茅0284部队的营房,以后这里成为兵团三大机关(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的驻地。从四月到1974年底兵团撤消,实行三渠道的财务管理,即中央拨基建投资,省军区拨国防军费,省财政拨流动资金。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在原农垦分局、总场、农场、生产队的基础上,组成4个师,23个团,116个营,1038个连队,4个直屋企事业单位。1969年10月在西双版纳地区建立的5个水利工程团,划归云南兵团领导。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设在思茅,一师所属团场集中在西双版纳州内,二师各团场分布在临沧地区内,三师大部分团场设在德宏州内,少数团场设在保山地区,四师的团场分布在红河等地区。到1972年年底,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干部、战士、职工共计18.7万余人,总人口达29.6万人(包括原农场9万余人)。累计接收北京(8000多人),上海(4.76万人,包括上海郊区青年农民2万余人),成都(17000人),重庆(24000人),昆明(1万人)的知识青年11万人,除以后病退、团退、升学及各种形式走后门陆续离开兵团或农场外。到了1977年底,整个云南垦区的知青还有8.71万人,为原知青总人数的70%,其中上海知青37000人,四川(包括成都和重庆)知青32000人,北京知青2900人,昆明知青3600人。
1968年8月15日,广州军区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成立了生产建设兵团筹建领导小组。1969年3月19日,广州军区、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发出了《关于成立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指示》,1969年4月1日,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归广州军区建制领导,接受当地革命委员会领导和监督。总部设在海南岛海口市,接管了原海南、湛江的国营农场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研究院。兵团按部队编制,下辖10个师,148个团,3个独立营。现役军人2900多人。1969年接收知青29452人,1970年接收知青27187人,1971年接收知青9416人,1972年接收知青1833人,至1973年底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共有知青11万余人。主要来自广州、汕头、海口、湛江、潮州等地。
"安徽生产建设兵团”。"江苏生产建设兵团"。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杭州隆重举行成立大会。山东生产建设兵团组建。福建生产建设兵团组建。湖北生产建设兵团组建。福州军区江西生产建设兵团组建。
西藏农建师。1951年进藏部队在1960年4月8日,成立了西藏农垦的最早机构——军区生产部。
广西军区农建师。1951年10月15日,在“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战略决策,一大批转业复员官兵、大专院校师生、归国华侨、翻身农民为主力的第一代农垦人,投身到垦荒创业、屯垦戍边的行列。到1953年6月,广西共建成垦殖场106个,招收固定工人32544人,种植24.1万亩的广西第一代橡胶园。同年10月9日,广西第一个机械化农场—国营西江机械农场在贵县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