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龙德施泰特)
914) 重新考量
陇西,星星峡。中苏边境,实际控制线停火期间,双方都忙着巩固边疆阵地,把原有的轻型掩体永久化和要塞化。待到喘息中停下来,向对方阵地瞭望一眼时才发现:对面的工事,也大大加固了。谁再发动进攻,都要付出重大代价。
西北战区继任长官杜聿明,几年里熟读兵书,整军经武,辛苦打造了一支后勤支撑强大、足以保证前锋在沙漠戈壁驰骋的精兵。此时已官拜上将的他,决心效法清末大将左宗棠之先例:酝酿收复新疆,为国建功!
3年准备就绪。就在杜聿明上报了【胡杨树计划】,正摩拳擦掌、窥测时机、选择突破口、打算一役而定西北、以竟全功之际,1949年7月(※史实日期),苏联在星星峡以西500公里的罗布泊沙漠地带,爆炸了一枚原子弹。
从此,世界正式进入核对峙时代。原有作战观念都必须放在这个新框架里,加以考量了。
915) 拥核起步
选择罗布泊,无疑是对华夏合众国的一种震慑。
这次爆炸,也震醒了那些休眠国家。
二战结束后的美国,由于看不到威胁,将领们慢慢升起一股莫名其妙的“寂寞高手”心态。
大量库存积压的武器,一再以半价、1/4价甚至更便宜的价格处理、出售,或干脆就地销毁。甚至还发生了从英国收回“租借物资”上百架“海盗式”舰载机时,干脆把船开到公海,从航母甲板上把飞机推下深渊了事,这类财大气粗的例子。
对苏联也同样。美国人收回的“租借物资”火车机车,装船离岸不远就抛弃海中。弄得岸上俄罗斯工人跺脚、咒骂、伤心、哭泣,痛恨这些败家子。对中国略有例外。早期曾有一轮回收封存,是为了防止内战。后期,大部武器是对赴欧远征的奖励和酬谢;更后来则是中国出钱或用贷款购买。故而回收有限。
1945年到1949年,美国真正是过了一段“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消闲日子。看不到战争危险的公众,迅速把武力的意义和价值遗忘!军队又回到20年代那种被人忽略、被克扣军费的日子。1949年国会核定军队总数,要求不得超过50万。
苏联核爆炸,震得美国人浑身一机灵。这才想起自己也曾有过原子弹。连忙检点那仅2位数的核武库,竟发现因保管不善,有些已由于元素衰变而失效了。苏联核试验比美国3年前预测的时间提前6年之多,令观察家们大跌眼镜!
此时美国外交谋略主流思路是通过强化盟国、围堵战争策源地,以转移和释放风险。不久,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派出一个小组抵达上海。半年后一座试验性原子反应堆在浙江秦山开始运转。青年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担任了实验室主任。
该研究机构是个实验室群。除了可发电的反应堆,还包括钚直线加速器、计算中心、材料科学研究中心和卫生研究实验室等,属敏感机密部门,被高墙所包围。
美国国会也通过一项紧急拨款,用于研发新型B-52远程战略轰炸机。略感过时的B-29型则被前沿部署,进入驻德美军空军基地。中国也得到了3个B-29中队用于早期训练。
这让中国飞机设计师们喜出望外。国产“鸵鸟”研发小组的年轻人,顾诵芬、陆孝彭等几位跑到北平南苑机场B-29驻地把大飞机里外看了个够,巴不得偶尔报废1架以供他们解剖。
916) 丧权不可
苏联掌握核武器后,几次向华夏国严正交涉远东领土问题。
华夏国外交部长~周恩来在谈判中不动声色。国内则加紧了地面防范和空中巡逻。联大会议上,美国适时出面干预,主张在已成立的联合国框架下,讨论此类争端事宜。
苏联,受到时而死灰复燃的乌克兰和波罗地海3国分裂势力的牵制,终于没能下决心再次向远东大规模增兵。因为至少7000公里的运输线,无法支持他们象德国那样,使兵力在国内迅速大量机动,而且不被对手发现。
双方虚声恫吓。中苏间战火没有重启。而那位回到苏军总参作战部的什捷缅科上将,甚至私下里散布了这个消极观点:海参崴很难再回归苏联。
“如果敌人是日本,我方态势还不算被动。但若是中国,那个太平洋港口即使短期夺回,也难以长期守住。它的运输补给线太脆弱,全程暴露在中国威胁之下。”这位什捷缅科将军一向被军史研究者认为是一位能够理解战争本质的将领。
不久,苏联权衡后又提出“以新疆交换远东”的建议。华夏国政府几经研讨,给予了否定的答复。
因为黑龙江流域的开发,给中国带来的实惠太多了。这片富饶之乡,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区域,以至于这个农业大国对它的依赖日益深重。移民也在4年中达到3000万人。迁出这批人口的难度,大得无法想象。新唐州(※堪察加)的诸多矿产,也已得到有效开发。还成为了国内木材的供应来源地之一。
后来60年代初南方大面积自然灾害中,正是黑龙江沿岸这片肥沃的黑土地~所产出的大批商品粮、饲料、肉奶蛋,解除了举国大饥荒的隐患……中国人这时才普遍意识到,割让这块土地的重大失策~直截了当说,那就是:丧权辱国。
从此,没有哪届政府敢于签署这类条约。
917) 营建伯力
50年代的黑龙江畔,已被称为“第二长江流域”。舟楫之利,渔盐之便,使丰富的资源锦上添花。
尤其作为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集之地的重镇伯力市,由于具有类似武汉的“九省通衢”中枢地位,占有地理优势,短短10年发展成富庶的2百万人口大城市兼北方工商业中心。城市面貌也由于规划得当而日新月异。
伯力州早期发展,得益于首任州长~38岁的湖北人李先念。
他接手这片广袤的黑土地和一片废墟的这座中等城市之初,也颇感手足无措。但考察后发现,这儿的自然风貌与家乡那座省会~几度繁华的武汉三镇相当类似。怎么干?光靠自己不行。国家新纪元初始,既没钱也没政策。只能因地制宜想办法。好在这种氛围和艰苦条件,他在抗战期间的鄂豫边区根据地就已习惯了。
李先念稍作准备,就利用这里相对便利的交通,开始“大肆、疯狂地”把武汉人吸引过来。一开始是商贾,然后有工农企业,接下来两年越来越多的武汉市民、湖北乡众开始大举迁徙。虽然两地气候殊异、物产不同,但商机本身有更大吸引力。
“伯力那边政策好喂!州长还是个老乡噻!”迁居的人们奔走相告,又促成了进一步的迁徙。
武汉人,这个拥有经商和制造能力的群体对黑龙江流域正进行的拓荒垦殖是一种配套良好的补充和促进。他们把收购、外销、加工、仓储、运输以及农机具生产等“技术活儿”几乎包揽了,顺便还把那“汉阳造”的胜利牌卡车拉来,建了“伯力分厂”。长江航运也就此开办了“黑龙江航运分公司”,而且久后有了超过母公司、后来居上的趋势。
李州长谦逊回顾道:“其实没花好些力气。也没向上伸手要钱~国家穷么!就看地形近似武汉,一下子触发了灵感:让老家来人噻!他们懂怎样干。结果还真就是在黑龙江边妥妥地复制了一个武汉……”
当然,实际操作绝非简单。但有着亲身把一支西路军千辛万苦带到新疆的经历的李先念,却没有对他这6年州长任期作更多回顾,而是报以“过来人”的淡定。他本人1953年调入中央政府,历任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署署长、副总理。
25年后,伯力市已具有飞机制造业等先进科技的优势。其尖端产业规模,竟超过了沈阳和哈尔滨。
1961年,250万人口的伯力市被升格为国家第20个直辖市。其周边肥沃的黑土地也成为不折不扣的国家粮仓。
918) 类比上海
无独有偶。黑龙江中游伯力州的这个发展模式,刺激和启发了下游的庙街州,决心励志赶超。
45岁的柯庆施州长刚从石家庄市长任上(※史实同期任职)调来外东北,颇有抱负和经验,做事也够大胆。他简单分析了两地异同,当即决策道:“如果说伯力竟可类比武汉,那我们说:庙街就可以类比上海!伯力你有三江交汇之利,庙街我有入海口的优势!看地图吧~就连武汉到上海的距离,也同伯力到庙街一样嘛,都是直线900公里!他既能把武汉抓过去,我可以把上海拉过来!以上海人的眼光和经营水准,会超不过伯力?”
柯州长认识很明确。他说:“80年前这里被沙俄夺走,就因为人口少、太空虚!而今我们能夺回来,同样是这个原因。人少,就会被驱赶、被杀戮!所以快速大量移民,才是保住它的最可靠手段。全党~都该明白这点!”
他还举例:“张作霖主政东北十几年间,船拉车拽,政策吸引,从山东、河北移民了上千万!这才保住东北没有被日俄霸占。我们现在这么好的条件,难道比不上张作霖?我看整个外东北七州一市,只需几年就该达到军阀老张那个数字。”
于是雄心勃勃,提出“建设北国新上海!”等振奋人心的口号。并在政策诱导、条件优惠等方面,做得比伯力州更积极。
但任期3年内,迟迟未见成效。
919) 路数没对
他后来分析原因是:上海,这个国内生活水准最高的城市“充满了懒惰的小资产阶级”。不愿意到边远、寒冷的黑龙江口、鄂霍次克海边来受苦。“这方面,远比不上相对质朴勤劳的湖北!”
而且作为城市居民的上海人,对土地的感觉颇为麻木。从黑龙江边跑去那里宣传土地优惠政策?很难得到反响。而自己这儿除了土地,又确实没多少可优惠的东西。
“哎呀,这些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要等到你建设好了,才肯来的哟。”柯庆施州长愤愤总结道。
找到原因后改弦更张。柯州长又重点从原工作地区石家庄~目前属于赵州常山郡~以及他的家乡安徽等地,吸引和召集劳动力。这才渐渐有点效果,人口开始增加。
因为根据国家新行政规划,10年内毎州人口下限达到100万才能在国家议会拥有议员名额(每百万人1位)。若达不到,该州就可能被邻居“吞并”。这在南方人口众多的州郡不是问题,甚至还要靠压缩来细分区域以保持人口上限(毎州议员名额暂定4人)。并鼓励人口外迁,以便缓解资源紧张等矛盾。
而对黑龙江流域来说,几个新成立的州都面临着吸引移民、使人口达标的课题。为了尽快争取到议会代表权,每年度各自移民人数,要作为州府的业绩考核指标!
柯州长不服气又很担心:路子没走对噢!耽误2年多。本州搞不好10年后被那伯力州给兼并掉哩……但任期已到。计划还来不及全面展开,他就根据两党的《地方官员交流协议》调到南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