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诞生于巴勒斯坦地区的基督教问世以来,基督徒们就饱受摧残,直到300多年后,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承认帝国管辖内的人们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后,基督徒们才“守得云开见月明”。这位第一个信仰基督教的罗马皇帝举着基督教的大旗,不仅击败了帝国内的竞争对手,也战胜了蛮族法兰克人等。从此,基督教的光辉开始撒向法兰克人居住的土地。
在这些法兰克人中,有一位占据了今天法国和比利时边境莱茵河下游地区的部落首领娶了一位基督徒女子为妻,她是位于今天法意和瑞士边境的勃艮第王国的公主。在妻子的劝说下,部落首领皈依了基督教。这一做法在法国和西欧产生了里程碑式的影响,让他之后可以跟教宗结盟并成为基督教教会的保护者。此时,西罗马帝国已被日耳曼人所灭,欧洲刚刚开启黑暗的中世纪不久。部落首领跟君士坦丁大帝一样,在上帝的光芒照耀下,所向披靡,在统一了法兰克部落后,把疆域扩展到了原罗马帝国的高卢地区。这位部落首领就是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和今天法国的真正奠基人-克洛维一世。
乌得勒支
乌得勒支
乌得勒支
乌得勒支
可是,他死后,好不容易整合到一起的法兰克王国就被他的四个儿子瓜分了。但这四个儿子的后代不都是草包,其中克洛泰尔二世在拜占庭帝国希拉克略王朝刚“开张”时又重新统一了法兰克王国。他的儿子,被称为最强大墨洛温王朝国王及当时最受西方人敬仰的达戈贝尔特一世在基督文明的光晕下披荆斩棘,继续开疆扩土,占领了今天荷兰的大部分。这时的荷兰,在未被文明熏染的弗里斯兰王国控制下。当达戈贝尔特一世征服了弗里斯兰王国莱茵河以南地区后,也把基督教的种子播撒到了这里,第一座教堂在乌得勒支(Utrecht)建立。
相比荷兰广为人知的阿姆斯特丹、海牙和鹿特丹这三个城市,位列荷兰第四大城市的乌德勒支跟弗里斯兰王国一样,有些寂寂无名,但它却是荷兰基督教的摇篮。荷兰也正是从这座城市开始,慢慢脱去了野蛮的战袍,换上了文明的霓裳,最后走入了巅峰时代。而乌德勒支悠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公元半世纪左右,罗马人在这里修筑了要塞。要塞中除了有500名罗马士兵外,还有工匠和商人等。随着日耳曼人的入侵,刚刚沾了几滴文明之水的乌德勒支又回到了野蛮时代。当西罗马帝国最终崩溃,曾是欧洲西北部商业贸易主要参与者,以部落酋长为主要生存状态的弗里斯兰人占据了这里,直到达戈贝尔特一世的到来。那为什么乌德勒支会成为荷兰基督教的摇篮,而不是阿姆斯特丹、海牙和鹿特丹呢?这要从乌德勒支的地理位置说起。
乌得勒支
乌得勒支
乌得勒支
乌得勒支所在地
乌德勒支位于莱茵河的节点上,莱茵河古老的北支流在经过乌德勒支后开始分叉,而莱茵河是古罗马人区分蛮族和文明人的分界线。在罗马皇帝克劳迪乌斯(Claudius)决定帝国不再向北扩展后,乌德勒支就成了帝国北部与蛮族的边界,这让乌德勒支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为了阻止蛮族入侵,罗马帝国又沿莱茵河岸修建了日耳曼长城,这个长城也经过乌德勒支。乌德勒支不但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而且因它位于由莱茵河(Rhine)、默兹河(Meuse)和斯海尔德河(Scheldt)组成的欧洲最大三角洲内,所以它很适合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而此刻的阿姆斯特丹、海牙和鹿特丹还泡在沼泽地里,文明的晨曦还未到来。
当法兰克人把基督文明带到乌德勒支后,它就成了荷兰的基督教中心。在弗里斯兰人趁法兰克王国国王换手之际重新夺回乌德勒支后,乌德勒支成了弗里斯兰王国的首都,直到法兰克的加洛林王朝占领这里。在法兰克人的统治下,封建制度开始在这里推行。因地处莱茵河河畔的有利地理位置,它也成了荷兰北部的重要贸易中心,在12世纪初被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亨利五世授予了城市资格,比鹿特丹早了2个多世纪。这个时候,纺织贸易已经沿着莱茵河、默兹河和斯海尔德河展开,但纺织业的光环还没有覆盖到乌德勒支。
乌得勒支
乌得勒支
乌得勒支
乌得勒支
随着14世纪欧洲黑死病的爆发,乌德勒支和鹿特丹等城市才开始大放异彩。新移民和新资本的进入,让乌德勒支的纺织贸易迅速发展,成为纺织中心。当16世纪欧洲超级君主查理五世把尼德兰的17个省都划归到自己名下后,乌德勒支主教失去了世俗权利,但仍保留宗教权利,其中一位主教还在1522年被选为了教皇,他是历史上唯一的荷兰籍教皇。在查理五世死后的第2年,乌德勒支成了尼德兰的宗教中心,基督的光芒开始从这里照向富得流油的尼德兰。
从查理五世统治尼德兰时,包括乌德勒支在内的尼德兰就不断受到西班牙帝国的盘剥,而这时新教也如火如荼地传播到了尼德兰,并受到了查理五世和继任者的强力镇压。因为不满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层压榨,北方信奉新教的各省在乌德勒支签订了同盟条约。此条约加速了北方各省同西班牙帝国决裂的步伐,被认为是荷兰共和国的前身。但是在共和国成立的前一年,这里的主教不愿意将城市控制权交到共和国手中,致使曾经是荷兰最重要城市和文化中心的乌德勒支在荷兰共和国时贸易和发展都停滞不前,仅仅是宗教中心。在荷兰共和国“繁花落尽”时,它成为全球非罗马天主教会的中心,19世纪中叶成为荷兰天主教的中心。
乌得勒支
乌得勒支
乌得勒支
乌得勒支
今天,乌德勒支这个宗教之城的大名远远比不上阿姆斯特丹、海牙和鹿特丹,但它依然吸引着全球投资者的目光。自2010年以来,欧盟委员会每三年评选一次最具竞争力的地区,在三次评选中,荷兰唯一每次都上榜的就是乌特勒支,并在2016年勇夺第二名,仅次于伦敦,这是为什么呢?还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
乌德勒支地处荷兰的心脏,是荷兰重要的交通中枢,荷铁和欧铁总部都在这里,它拥有荷兰最大的火车站。从这里的火车站出发,到阿姆斯特丹机场只需半个小时,到鹿特丹也差不多半个小时。同时,它的内陆港口与世界级海港的鹿特丹港相连。如果以它为中心,画一个500公里为半径的圆,那这个圆可以覆盖1.7亿个消费者。如此大的市场,跨国企业不争先恐后在这里落户才奇怪呢,这些跨国企业中还有29家中国企业。
乌得勒支
乌得勒支
乌得勒支
乌得勒支
吸引投资者的,除了乌德勒支优越的地理位置外,还因为这里有世界一流的3所大学,其中签订乌得勒支同盟的地方就是今天的乌得勒支大学。它成立于荷兰共和国的黄金时代,是荷兰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有12位诺贝尔奖得主出自这里。在全荷兰教育水平排行榜中,乌德勒支名列第一,超过50%的劳动人口拥有学士学位。在医学和医疗方面乌德勒支在荷兰,甚至整个欧洲都是领先的。这么好的高等教育基础,又不被阿姆斯特丹那样的盛名所累,租金也便宜,当然会成为全球化企业的首选,风靡世界的米菲兔(Miffy)就诞生在这里。
低调又历史悠久的乌德勒支,还曾被《孤独星球》列为世界无名之地的前十名。这么多标签的乌德勒支,我怎会错过呢?不过,在触摸它古老的“脉搏”之前,我先跑去了它郊外地标建筑之一的德哈尔古堡(De Haar Castle)。这个城堡吸引我的不是因为它是荷兰最大最美的城堡,而是因为它跟世界顶级富豪,神秘的罗斯柴尔德(Rothschild)家族有关。
德哈尔古堡
德哈尔古堡
这个始于18世纪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到底有多牛,可以从19世纪欧洲流行的一句话得知。这句话是:欧洲有六大强国:英法俄、奥匈帝国、普鲁士和罗斯柴尔德家族。以自己一族之力跟五大强国平起平坐,这个德国犹太裔国际性银行世家的实力想想都让人乍舌。为了保证血统的纯正性和“肥水不流外人田”,罗斯柴尔德家族不允许家族成员与家族以外的人通婚,可这个家族的一个女孩子就冲破了家规的藩篱,不顾母亲断绝母女关系,得不到一分遗产的威胁,义无反顾地嫁给了荷兰传统贵族Van Zuylen家族的一位男性,成了男爵夫人。这位为了爱情而勇敢与母亲决裂的男爵夫人还是世界上第一个考取了驾照的女性。也是因为这位男爵夫人,才有了今天这座美轮美奂,在我眼中不输于德国新天鹅堡的城堡。
古堡的历史可以回溯到13世纪。它曾是一个军事要塞,归Van Zuylen家族所有。当17世纪后期荷兰共和国在法荷和英荷战争中失败后,这个家族也就跟荷兰共和国一起没落了。当男爵夫人来到这里时,它差不多成了一片废墟。虽然男爵夫人没能从她母亲那里继承到什么遗产,但她父亲在她结婚前就离世了,并在离世前把财产进行了分割。靠着父亲的遗产,她风风光光地成了男爵夫人。不是说“有钱就任性”吗?富有的男爵夫人用重金请来了荷兰设计出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车站和国立博物馆的建筑师。这位荷兰当时最著名的建筑师用了20多年在这座中世纪城堡的废墟上打造出了一座荷兰历史上最壮观、最豪华的城堡。
德哈尔古堡入口
德哈尔古堡
德哈尔古堡
德哈尔古堡
城堡离乌德勒支10多公里,位于一个小村庄中。这个小村庄的每一家窗门都漆成了红白色斜横条,这是Van Zuylen家族的标志,因此它得名“红村”,是荷兰有名的三色村之一。当我把车开进“红村”时,村庄里静悄悄,新哥特式的城堡也是了无人迹,只有古堡尖耸的塔尖在无声地欢迎我的到来。
这个古堡是一个建筑群,外部被两层护城河环绕,这让它与欧洲的大多数城堡都不相同。入口处是古老的悬吊桥门,城门上刻着红白盾形徽章,彰显着家族的荣耀。我开过吊桥门,进入现被改作售票处的马厩和车库,售票处的指示牌上写着门票18欧元,停车6欧元。马厩与车库的庭院很大,铺着草坪,红白色斜纹无处不在。如果城堡开放,我会从这里走入城堡四周占地巨大的森林公园。公园里有不同风格的主题花园,如罗马花园和玫瑰花园等,还有池塘、河流、众多桥梁和7千棵大树。在这郁郁葱葱的大园林里,我能像在日本奈良一样跟活蹦乱跳的小鹿不期而遇。因为城堡外部的这些浪漫景致,它成了很多情侣拍摄婚纱照的理想场地。
德哈尔古堡
德哈尔古堡
德哈尔古堡
德哈尔古堡
而所有浪漫的景致,都是为了烘托主角,用巨资打造的城堡。城堡跟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车站和国立博物馆的外部一样,也“穿”着红衣服,“戴”着黑帽子,只是城堡的外墙上镶嵌着家族的红白色斜纹标志。据说,外部古色古香的城堡里面极其奢华和现代。不仅有电梯和现代化的厨房,还有先进的中央供暖、供水及照明系统。在每个房间,包括小教堂,人们都会看到男爵夫妇从世界各地买来的珍贵艺术品。这样富丽堂皇的宫殿级别的城堡,除了吸引达官显要前来拜访外,也常年举办关于成人和儿童的展览等活动。
我是无缘一“亲”城堡内部的芳泽的,因为整个荷兰都在lockdown,但我依然可以沿着城堡外部的护城河,透过树枝的缝隙,去欣赏这个史诗级别的伟大设计,去回味这个家族的往昔。都说童话故事是需要美好结局的,这个建造了梦幻般城堡的男爵夫人也为罗斯柴尔德家族划上了完美的句号。当男爵夫人有着埃及血统的孙女长大成人后,她在巴黎结识了她的表兄,而这个表兄正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第三代掌门人。他们结婚后,这个孙女的姓氏又改回了罗斯柴尔德,她祖母奋力挣脱的只许家族内部成员通婚的枷锁到她这里又兜兜转转回归了祖训。命运,谁能抗拒得了呢?
德哈尔古堡外的运河
德哈尔古堡外的运河
德哈尔古堡外的运河
相比如诗如画的德哈尔古堡,历史比建于19世纪末的德哈尔古堡悠久得多的乌德勒支并没有那么养眼,可它环绕老城的运河却比德哈尔古堡的运河长得多。我沿着古老运河,开始领略这个荷兰基督教摇篮的独特风采。
虽然荷兰遍地都是小巧运河和运河而建的排屋,但乌德勒支的小桥流水却有自己独树一帜的特色。在与河面等高的近水平台上,曾经的码头和仓库被改做了水滨餐厅,与桥面等高的步行道上是各色商店。如果划上一条小船,顺运河而下,可以到达城外的莱茵奥文堡垒(Rhijnauwen Castle)。此堡垒曾是荷兰最大的水上防御线,也是当地的自然保护区。
莱茵奥文堡垒
莱茵奥文堡垒
我没有划船到达,而是开去了那里。这个跟德哈尔古堡一样,也建于13世纪的堡垒的外观完全无法与德哈尔古堡外部相媲美。既没有塔尖,也没有让人记住的装饰,就像普通别墅一样。不过,这只是它现在的样貌,它原来的模样早已不知踪影。此堡垒曾归乌得勒支最强大的家族之一所有,之后变为骑士的住所,然后20世纪被乌得勒支市政府购买,二战期间被德国人征用,今天成了青年旅舍。虽然堡垒没什么可看的,但它位于河边,周围是大片森林,因此即使在冬季,这里也是一个天然氧吧。
曾经是荷兰最大,也是最繁华城市的乌德勒支老城没有天然氧吧,可它有时间赋予的沧桑感,这沧桑感,就在圣马丁大教堂(St Martin’s Cathedral),它见证了乌德勒支的所有历史走向。
圣马丁大教堂
圣马丁大教堂
圣马丁大教堂
当罗马帝国确定在西北欧莱茵河成为帝国的北部边界后,由木头和泥土制成的堡垒就被建在莱茵河沿岸的一个浅滩上,这个堡垒就在圣马丁大教堂旁。可以说,此地是乌德勒支的“龙兴之地”。当法兰克人带着基督文明来到乌德勒支时,在这里为圣马丁(Martin of Tours)建造了一座木制教堂,后被夺回乌德勒支的弗里斯兰人烧毁。一个被弗里斯兰人任命的大主教在被毁坏的圣马丁教堂边上建立了圣救世主教堂(Saint Saviour’s Church),于是所谓的双教堂便应运而生。公元9世纪,野蛮的维京人入侵到这里,圣救世主教堂跟曾经的圣马丁大教堂一样,厄运难逃,大主教也逃之夭夭,后返回重建了教堂。
乌德勒支主教区从神圣罗马皇帝康拉德二世起开始接受帝国的庇护和鼎力资助。除了圣马丁大教堂和圣救世主教堂这两座大型罗马式的教堂被兴建外,它们之间的圣十字教堂(Holy Cross)、西面的主教宫(Episcopal Palace)和罗芬宫(Lofen Palace)也被兴建,皇帝到此访问时就住在这里,康拉德二世也在这里离世,他的心脏和肠子被葬在了圣马丁教堂。此时主教还由皇帝任命,可到他孙子亨利四世时,即发生了“卡诺莎之辱,从此,教权高于皇权。
圣马丁大教堂外
圣马丁大教堂外
圣马丁大教堂庭院外
因为康拉德二世的青睐,乌得勒支迅速发展壮大,人口也开始沿着莱茵河沿岸和旧运河增长,主教的世俗权利也随之增加。虽然“卡诺莎之辱”后,这里的主教世俗权利有所下降,但并不影响他的宗教权利。亨利四世死后,他儿子亨利五世继位访问这里,不幸去世,于是跟他祖爷爷一起,被埋在了圣马丁大教堂。
可惜,13世纪的一场大火,不仅把乌得勒支的大部分地区烧毁,而且也让圣马丁大教堂遭到了严重破坏。当它被重建时,舍去了罗马式,采用了哥特式,可因为资金问题,中殿建了两个多世纪也没完工,最后在17世纪下半叶发生的龙卷风中不幸“遇难”。而在新教传入这里时,教堂的雕像和家具均遭毁坏,之后变成了新教教堂。可当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短暂占领这里时,它又为罗马天主教服务。也是在路易十四统治法国时,对欧洲产生重大影响,使欧洲列国形成新国际格局的《乌特勒支和约》被签订,而签署地就在圣马丁教堂旁的一栋建筑里。
圣马丁大教堂
圣马丁大教堂
圣马丁大教堂外约翰雕塑
钟楼
这座光荣伟大的教堂不仅仅书写着着荷兰的历史,也见证着18世纪欧洲格局的改变,而跟它一样见证欧洲格局改变的还有离它不远的钟楼(Domkerk)。这座高112.5米,建造了60多年才完工的塔楼以它的一柱擎天成为了乌德勒支的地标,它所用的大理石和红砂岩石都从德国和比利时运来。原本塔楼通过中殿与圣马丁大教堂连接,但中殿的轰然倒塌不得不让这两个“兄弟”分开。据说,在晴朗的日子里,登上465级台阶的塔顶,既可以俯瞰乌德勒支,也可以眺望到离之40公里的阿姆斯特丹教堂的尖顶。
我是没有这种福气的,原因是没有阳光不说,塔楼还在整修,我想爬楼梯都没机会。我绕过塔楼,来到由中殿改成的宽敞露天广场(Domplein),发现广场上矗立着荷兰国父亲威廉弟弟的青铜雕塑。这位父同异母的弟弟约翰是威廉的左膀右臂,是他一生的追随者,也是乌特勒支同盟的重要参与者。是他促使尼德兰北方七省在他身后的建筑内签署了同盟协议,开始跟西班牙帝国对着干。
我对哥特式教堂并不陌生,毕竟米兰大教堂和科隆大教堂我都去过,但它们都是天主教主教教堂,而圣马丁教堂却在2003年成为了荷兰新教教堂。新教教堂内部都以简约为主,跟冰岛的教堂一样,既没有精致的神像和祭坛,也没有精美的绘画和装饰物,可我还是对这座荷兰基督教发源地的教堂充满了好奇。但过了开门时间,大门还是紧闭,我被告知lockdown期间教堂关门谢客。这时来了一群到教堂开会的人,我说我从远方来,想进去看一下,其中的一位女士把我带了进去。
圣马丁大教堂内
圣马丁大教堂内
圣马丁大教堂内
圣马丁大教堂内大理石浮雕
教堂内的确很简约,但修长的束柱、尖肋的拱顶、繁巧的窗棂还是能显示出哥特式教堂的细腻。教堂中没有祭坛,不过有一座显眼的大理石浮雕,浮雕下躺着与英法联合舰队海战中阵亡的荷兰海军中将,他的上方是他家族的狮子和盾牌徽章。教堂外的庭院花园被称为荷兰最美的封闭花园,种着药草和植物。花园中间有一个喷泉,喷泉里立了一个牧师的青铜雕像。
如果不是去过建在运河上的阿姆斯特丹,如果不是去过马尔肯这样如画的村落,那也有着运河风情,还有着荷兰最大、最古老面料市场及深邃内涵的乌德勒支在我与它相逢时,定会让我惊喜和心动。可惜,阿姆斯特丹和马尔肯都比它先到。虽然我没有被乌德勒支惊艳到,但离它很近,保存着中世纪完好样貌的小镇,却像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所谱的《如歌的行板》。它温柔地流过岁月之河,纵有狂风骤雨,也依然淡定自若。
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