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疫情和防疫,牵动了千家万户。我们虽身在海外,但不论是否直接有亲人在沪,上海同胞的安危、国家防疫政策的拓展、国内经济和国际产业链的走势,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我们大学和研究生同学群都在热议。尤其研究生群,缘于学校和专业,大家对政经的兴趣和敏感度一直比较高。国内同学们基本都是体制内的菁英,但目前依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畅所欲言,实属难等可贵。简单记录几则,也算小小水花。
1. 两位上海同学的交流。提到的“郎”是郎咸平,他的母亲需要像以前一样去医院打针治疗,等核酸结果需要4小时,结果就死在等待期间了。
2. 这位“小花”同学曾是班上最小的姑娘,16岁上本科,然后推荐本校读研,还是国家二级运动员。很能干的小姑娘,但性格内敛低调。现在在上海做教授。我觉得她说的平和理智,有理有据。为她点赞。
3. 还是小花的发言。里面提到的“某红”是班群里的“清零派”,“小某”是我。我和同学们推心置腹说了三点:1)不要动不动就提“美国100万”,作为官媒宣传可能有意义,作为百姓要心中有数。这100万是两年的积累,而且有水份,也没法严格区分“死于新冠”还是“带着阳性标签但死于其他”;2)共存不等于”躺平“,不等于不作为。西方也一直在努力,即使有过出尔反尔、即使走过弯路,但也有成效。尤其目前的自测+”一站式服务给药”,和“奥秘”特性完美契合,堪称好举措;3)国内韬光养晦一年多,躲过了几波凶猛的变种,其实是握着一手好牌的,理应珍惜啊。
4. “清零派”主将“红”和另一位张同学的对话。红在北京,这次她知道自己是少数派,但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这个要赞。当然她是京官,也没必要附和别人。我们班同学友谊尚未翻船;同时也没人媚俗地附和有权或有钱的同学,这也是我珍惜这个同学圈的原因。当然,大家一是自己都有自信;二是到了50多岁的年纪,基本等退休了,怕啥呢?倘若同学群都不能大声说话,也太憋屈了,也白上这个学了,毕竟当年都是”有情怀”的。
5. 其他同学们的对话。
我挺高兴能有机会和同学们说说自己的体会,更高兴在各种缄口、炸群之下我和同学们还有一个发言的平台,大家能理智平和地交流。
我相信,类似的同学群不止我们这一个。民意不是闲磕牙,应该有合理上传的渠道。听说目前上海的决策也有一些改变,人性化了一点,比如老人孩子不再强求去方舱等。但愿今后如果还需要封控其他地方的时候,决策层能接受上海的教训。
祝愿大家都能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