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说话难听的人 比开骂更解气的方式

健康是自己主观控制的结果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心理学家曾奇峰曾经针对“说话难听”的人发表过这样的言论: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和人际环境,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他的语言所造成的。

但是其实一个人说话好听与否,其实并不是一个平面的视角,而是立体的行为,我们需要多角度多层次的去探究“难听话”的引发原因、运作过程、产生结果,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

因为当你被“难听话”所攻击,简单的回复其实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也无法真正缓解自己内心的气愤。

当被言语攻击的时候,这种被贴上言之凿凿标签的感受必然让人心生怨念,但是在反驳的同时却又词穷无法释放自己的怨气。那么遇到说话难听的人,怎么样才能不费任何力气,让他自讨苦吃?

精神分析师比昂曾经针对这样一种现象进行解释提出了“K”理论,即“Knowledge”,这里所说的知识并非是运用数理化等相关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驾驭人的心灵,即心理学知识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

因为他人所发出的伤害性很强的语言,是会给听话者带来一种精神上的压迫的,那么我们就要观察其发表伤害言论的客观原因是什么,是否是多种因素所作用的结果。

例如是否他本身品行有问题,性格是否偏激,是否曾经遭遇过严重的心理创伤,而在没有自愈的情况之下所产生的言语攻击。因为一个人的言行不仅仅和他的行为有关,和他心理状态也是有关的。

“恶言相向”的“恶”即佛家的“口业”,指的是那些经常发表污秽言论,对个人或对集体产生的谩骂,因为人生轮回,一个人的“恶”终究是会获得“恶口果报”的结果,所以其行为状态势必会影响到他个人的心理状态,并且影响到他个人的人际关系。

这种经常“恶言相向”的人通常具有比较低的容忍度,在发表污秽言论的时候,企图通过“难听话”来引得对方的注意,造成对方生气产生与他辩论的行为,越是这样其就会越兴奋,所以对待这种类型的人,我们通常不予理会是对他们最大的惩罚,因为当他的言论没有得到回应之时,就会非常暴躁,从而惩罚自身。

因为这一类型的人是非常可怜的,其经常处于“情绪被动”的心理状态下。

这一类人具有“习惯性敌意”的情绪状态,拥有这种情绪状态的人,通常无法管控自己的言论,也经常试图用攻击别人来提高自己情绪的稳定性和自己的我地位。

而这种敌意和攻击通常是来自于对他人的不信任感,将他人全部假象为自己心理上的“假想敌”,以一种对无助的方式来攻击他人保护自己,因为这类人其实缺乏相应的沟通能力,并且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而且大部分和其原生家庭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在不理解的氛围中成长,所以即便我们好好说话也没有用,因为他们已经产生了不良的沟通行为。

遇到说话难听的人,教你一招比开骂更解气的方式,最好的办法就是“闭口不言”,因为“无声的攻击”对于他们来说才是最大的武器。

“无声”是一种情绪上的“精神暴力”,英语是“moral harassment”,即当自己被言语攻击之时,并不采取相应的回应,从而对施暴人进行情绪上的压制和精神上的暴力,这样就能够使得施暴人产生无所安放的不安全感,并且给他造成身心上的伤害,这是一种“软暴力”,是一种不要动手就可以施暴的方式。

这种施暴对于那些经常恶语相向的人来说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武器,将自己的情绪转嫁到对方的身上,虽然不能采取行为上的鼻青脸肿,但足以让对方受到伤害,这种无声的威胁和攻击,是非常伤害对方自尊心的。

因为想要战胜那些言语上“无所忌惮”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比他们更加“无所忌惮”。

这一类典型的“被动情绪攻击型人格”其实是非常需要别人的回应来维护他的自尊心的,当他们的言论和行为得不到对方的回应之时,就会焦躁不安,暴躁,但是这种暴躁最终只能反噬他自己。

所以“人无完人”,我们做不到“海纳百川”至少要做到保护自己,让施暴者处于自讨没趣的状态之后,他自己就会懂得收手,因为人生在世,这种人格的人并非少数,所以我们要做的只有“无声的惩罚”。

- The End -

作者 汤米达

编辑 ?万安

第一心理主笔团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