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澳洲第八任总领事陈维屏
陈维屏生平(注1):
陈维屏(字硕卿)。汉族。1876年出生于北京,1972年12月22日逝世于台北。其父为卫斯理宗美以美会在华北地区名牧的陈大镛(1840-1900),1900年6月在延庆牧会时被义和团所杀,同时被杀害的还有陈维屏的母亲﹑17岁的弟弟及11岁的妹妹,时年24岁的陈维屏幸免。1911陈维屏赴美国入读波士顿大学,后获神学、哲学两博士学位。1918年8月,陈维屏与香港胡素贞女士、南京蔡苏娟女士、九江石美玉女士、北京宋发祥夫人、余日章博士、诚静怡博士等七人推动全国性的联合布道工作,在庐山牯岭商讨成立“中华国内布道会”,其后组织筹备委员会联合各省六十九人加入工作,于翌年正式成立“中华国内布道团”。当时布道地点是以云南省为目标,其后更扩展到黑龙江省。1920 年返国受聘为金陵神学院教授、全国禁烟委员会科长、中央国术馆参事。1931年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驻悉尼总领事(时年56岁)。1936年12月22日去职。1949年随着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会友迁居台湾。1951 任台北信友堂主任牧师。1953年陈维屏与笃信基督、热心教育人士张静愚、郭克悌、贾嘉美牧师、钮永健、瞿荆洲及桃园中坜地方士绅吴鸿森先生、徐崇德等筹设农工学院(名为中原大学);在历经多次筹备更名,于1955年10月奉“教育部”核准立案,定名为“私立中原理工学院”, 1980年8月1日改制为中原大学。1964年7月4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结婚时,证婚人是88岁的牧师陈维屏(婚礼在台北寓所举办了一个只有12名亲朋好友在场,主婚人是黄仁霖,来宾有宋美龄、张群、王新衡、张氏父子两代人的朋友莫德惠、何世礼及张学良儿时的玩伴冯庸等)。陈维屏之弟陈维城是密歇根大学博士,曾任中华民国驻英国大使馆代公使,代办,驻伦敦总领事等。
陈维屏在1931年9月20日乘船抵达悉尼(注2),随行有在1929年投考外交部录用及为派驻澳大利亚总领事馆主事的骆介子,另一位是龚骏(职务不详)。陈维屏于10月9日接收总领事馆职(注3)。
陈维屏等在乘船期间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当时的情况较为复杂:
(1)“中国东北仅名义上归属于国民政府,而军权、政权、财权俨然独立,至少可说非革命势力范围以内之地.....” (蒋介石在1934年10月事后检讨) 。
(2)日俄在1905年开始就一直在形势上于日本有利,广州、南京之争方急(注4),江西红军势张(注5),长江水灾严重(注6),欧美经济恐慌(注7)。日本关东军从上到下则变得极为急迫(注8)。
“九一八”事变后,悉尼华侨在同年9月27日于国民党会所开会成立“雪梨华侨对日救国后援会”组织劝捐,同月美利滨(墨尔砵)也成立“灭敌救国军费基金”,同年12月2日悉尼成立“鸟修威华侨拒日战费筹备会”,在收到捐款的过程中华人占最大部份,澳洲人亦有参与。
尽管南京中央政府一心寄望于国际联盟调解,未作直接交涉注,驻墨尔砵领事保皞则在墨尔砵的国际无线播音台用英文演讲日本强占南满的情况(注9)。
11月15日悉尼华侨在衿布街Campell Street加伦厌巴拉大戏院开追悼东北殉难同胞大会,总领事馆予以协助。
澳洲华侨的捐款属民间自发,在有需要时总领事馆协助,所捐款项是专属专用的。
到1932年4月23日,墨尔砵公布捐款金额为6717镑零6便士。最大宗的支出是电汇中央财务委员会5000镑,犒劳前方将士200镑(注10)。5月28日悉尼公布的是捐款金额3134镑11先令,支出是电汇中央财务委员会1000镑,犒劳前方将士400镑,电汇上海十九路军1000镑(注11)。
当年的国民政府基于各方面的牵制而未能在九一八后进行全面的抗战,到后来形成更大的分裂及山河破碎。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前后投入中国战场兵力为420万人;在华日军人数最多时有近200万,协助日军的中国伪军最多时超过100万(整个抗战期间伪军总人数约为210万)(注12)。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总数应在5000万人以上,也就是说在华日军前后投入中国战场兵力与中国人口损失总数的比例是1:10,若除去抗争胜利投降日军的人数,这比例更高。
抗战期间最惨痛的是内耗,1931年开始到1945年结束的长达14年的日本侵华战争应该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国民党内部分裂,各军阀拥兵自重,共产党则在1931年9月20日按共产国际要求发表宣言号召工人、农民、学生、贫民、士兵全体起来推翻当时领导整个中国的国民政府,1932年“北方会议”要求中共满洲省委在东北“实行土地革命,创造苏维埃政权,武装保卫苏联”。
整个中国乱成一锅粥,驻外使节们的信息渠道更多也更清楚局势。陈维屏后来选择的路,可以理解。
还有个小插曲:北领地达尔文的国民党接到国内大胜日军的消息,拟联同该埠的华安公所共同庆祝。华安公所以该会专属做慈善的会所,况庆祝大胜的日子尚远为由予以拒绝,两造大起冲突,终致互相控告。“堂审之日,华人满署”(注13)。“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况乎全面抗战的日子还未开始就乱洒金钱,这种思潮在一般的华人中相当普遍,也对驻澳洲总领事馆带来压力。
注:
(1)综合网上各资料而成。
(2)“陈领抵澳”东华报1931年9月26日第8页。
(3)“驻澳总领馆布告维字第一号”民国报1931年10月17日第6页
(4)1931年5月,汪兆铭、李宗仁在广州另立国民政府,派遣陈友仁赴日本接洽援助,并策动石友三叛变、出兵北伐同时以武器资助江西南部的红军。(见“维基百科”)
(5)1929 年7月,中国国民政府和东北地方政府为收回中东铁路主权,派军队以武力接管中东路,对苏联宣战,同苏军之间发生了一场震动中国乃至世界的武装冲突,史称“中东路事件”。在中苏边境战事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苏联为了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急需中共进行武装暴动,以响应和支持苏联,分散国民党政府对苏的力量。1929年7月12日,中共中央发出《反对国民党帝国主义进攻苏联》的宣言;7月24日又发出《动员广大群众反对进攻苏联》的42号通告,对全党工作进行了新的部署,计划在城市采取飞行集会、示威、罢工和游行宣传来发动群众,在中心城市发动群众运动,苏区的红军则要尽可能改变游击的方式,并与工农群众运动结合起来夺取最重要的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见“1929年国民政府对苏联宣战”https://www.6400.net.cn/rbRzKweE8/)
(6) 1931年江淮大水,又称1931年中国水灾、1931年长江水灾,当年中国的几条主要河流如长江、珠江、黄河、淮河等都发生特大洪水受灾范围南到珠江流域,北至长城关外,东起江苏北部,西至四川盆地。这次水灾被广泛认为是有记录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自然灾害,全国共15万人淹死。 如包含病死、饿死的总死亡数字,有案可查的为422,499人,官方报告考虑漏报情形而估计有200万人。 灾民5311-6000万人不等。受灾人口5000万。(见“维基百科”及“百度百科”)
(7) 经济大萧条(英语:Great Depression),又称经济大危机、经济大恐慌,是指1929年-1933年之间全球经济大衰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最严重的全球经济衰退。经济大萧条是二十世纪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强度最大的经济衰退。经济大萧条严重影响日本经济。在1929-1931年间,日本经济衰退了8%。大藏大臣高桥是清是第一个采纳凯恩斯主义的官员:第一,通过大量财政政策,包括赤字支出来刺激经济;第二,将日元贬值。高桥是清通过日本央行进行赤字开支,并将随之而来的通膨压力极小化。计量经济学研究显示这些财政刺激十分有效。货币的贬值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日本纺织品在出口市场上取代了英国纺织品成为了第一。而赤字开支的影响也极其深远,这些支出被用来购买武器军备。在1933年,日本已经摆脱了萧条。(见“维基百科”)
(8)1905年日本击败俄罗斯帝国后,日本拥有中国东北地区境内的南满铁路,和铁路沿线的驻军权。为扩大利益,日本政府积极主张建设铁路支线。初期东北的统治者、奉系领导人张作霖为获得日本的支持,同意日本修建铁路。后来迫于民意压力,张作霖计划自行修建铁路,打破日本的垄断。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发生,张作霖被日军暗杀,其子张学良继续其父的方针,引起日本的不满。同年12月29日,在第二次北伐战争末期,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改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废除五色旗,归顺国民政府。1929年3月1日奉天省政府改称为辽宁省政府,并主张收回旅顺大连租界与南满铁路。1929年底,张学良的东北军为了从苏联手中收回中东铁路与苏联军队爆发武装冲突,即中东路事件。此役张学良大败,暴露了其相对虚弱的军事实”力。东北当局对俄力抗无功,俄亦知难而退,中央政府对俄宣布绝交。事后,中苏关系彻底断绝。九一八事变在中国被史学家视为十四年抗战的开始,不过此时中日还没有爆发全面战争,因为日军是在没有抵抗下就占据了东北,并透过扶植“满洲国”来间接管理。(详见“维基百科”)
(9)“保领事对外宣传日人之横蛮”民国报1931年11月7日第8页。
(10)“美利滨各界华侨捐助第一次救国金进支总结束”东华报1932年4月23日第5页
(11)“澳洲雪梨华侨抗日救国会财政报告”东华报1932年5月28日第5页
(12)综合网上各资料而成。
(13)“波打云华人大打架”民国报1932年4月16日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