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語
寫“中国官员在澳洲的往事”這一系列文章有些偶然,最初是打算寫一些中國任命來澳洲的官員趣事,後來則演變成中國派駐澳洲歷任總領事的情況,這樣就補足了1908年到1937年間中國派駐澳洲最高級別的資料。1941年中澳雙方政府商定將外交級別升格為公使,保君健的身份有可能仍是總領事。由於193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澳洲的中文報紙基本上在該年底停刊,駐澳洲總領事的公開資料也就沒有了可資互證的來源,所以就不打算續下去。
現在澳洲的首都堪培拉的地址盡管在1908年被確定,1913年正式动工,而联邦议会直至1927年才正式迁堪培拉,各國駐澳洲的外事機構多仍分設在雪梨或墨尔本。最早在堪培拉的第一家外事機構是英國(1936年),但正式在堪培拉建立使館的國家則是美國(1939年)。從歷史資料推算,中國公使中國駐澳洲的最高外事機構館應在1941年7月到9月間設置在堪培拉,雪梨的總領事館則並非是中國駐澳洲的最高外事機構,而降格由公使館管轄。
有一件事需要更多資料來說明保君健移交職務給新任公使徐謨的情況。現有的資料是保君健於1942年2月25日離任,新公使徐謨是1941年7月26日被任命,到任是在1941年9月14日。換言之,在1941年9月到1942年2月保君健與徐謨極有可能在澳洲同時共事。只不過保君健仍在雪梨,而徐謨直接在堪培拉建館。直至1948年2月16日駐澳公使館升格為大使館,期間人事變動了幾次,真正上任的大使已是甘乃光了。
現在中國駐澳洲大使館的地址是15 Coronation Drive, Yarralumla, ACT 2600,現在的建築是在1988年11月18日開工建設,到1990年7月竣工。原址並不在使館區內,我記得1987年到堪培拉旅遊時看到的大使館在堪培拉的邊上,原址為一層高環形房屋,類似國內的小學,沒有進去參觀,也沒有留下照片,有點可惜了。
原有打算將各時期在總領事館的職員簡略統計一下,資料太散了,也不全,所以暫時擱下。
另外,網上有文章稱劉汝興在1909年任駐悉尼副領事一職,應為不確。證據有二:
一. 綜觀澳洲早期的華人報紙是沒有任何一次報導過劉汝興曾任此職。
二. 清廷最早批覆的奏摺中是“與英外部切實商辦准,英外部照復所商在美利畔設立總領事,鳥思崙設正領事,扶厘萬度﹑雪梨﹑碧士砵三埠各設一副領事,可以充行等因。爾來臣等查澳洲設領,英外部既經允認,自應分別籌設;惟總領事暨正領各官揀任,尤為重要,亟宜先行遴員派充。茲查有候選道梁瀾勳在粵襄辦交涉於外洋,情形甚熟悉,堪以派充駐美利畔,管理澳洲各埠領事官。駐英使館二等通譯官黃榮良,通曉時務,隨辦出使事宜胥臻妥協,堪以派充鳥思崙正領事官,仍請先行試署,如果得力,再行奏請充補。如蒙俞允,即由臣都刊刻關防,劄交該員收執前往駐紮,並咨行出使英國大臣照會該國外部,轉飭接待。至扶厘萬度等埠應設副領事官,擬俟總領事到任後察看該處華商,如有名望素著之人,再行飭令就近兼理。”
換言之,清廷是希望在澳洲總領事館設立的同時,也在其他主要的三個省份設有副領事,這個要求也獲得英國同意。副領事的人選是由“總領事到任後察看該處華商,如有名望素著之人,再行飭令就近兼理”,然而歷屆總領事從未宣佈過該副領事名單。
在澳洲總領事館曾經任職的澳洲本土華人有兩個,一個是麥錫祥在1911年至1913年任中國駐墨爾本總領事館英文秘書,1913年被任命暫代理總領事是屬臨時性質,因澳總領事署內官員難以代理,外派則感蹌促,麥錫祥代理的時間約一年。另一個是劉光福,1913年黃榮良任總領事期間被聘為臨時性質的翻譯及抄寫工作。
是故劉汝興曾為副領事一職的事基本不存在。同時網上所見沒有說明出處,不宜採用。
另外澳洲人編寫的華人史時,提到澳洲昆士兰州库克镇Cooktown有一個中國領事,據說英文名字為Chen Ki Chong。故而翻查澳洲的英文報紙,所得資料極少。唯可知道的是1887年8月張之洞派王榮和及余瓗到南洋巡歷時的最後一站是澳洲,故而在途經Cooktown時有中國領事曾予接待(“THE CHINESE COMMISSIONERS AT COOKTOWN”. Leader (Melbourne, Vic. : 1862 - 1918, 1935), Saturday 6 August 1887, page 22)
1901年有好幾份英文報紙都有簡單的報導說中國領事於1901年2月8日病逝於家中(例如“CHINESE CONSUL AT COOKTOWN. Brisbane Courier (Qld. : 1864 - 1933), Saturday 9 February 1901, page 4)。查閱當年的 “廣益華報”及“東華新報”都沒有報導。
然而該病逝的“領事”卻不是Chen Ki Chong,因為現有Chen Ki Chong的照片攝自1907年,也就是說在Cooktown不只存在一個領事。
清廷是在1909年才確定在澳洲建總領事館,那麼库克镇的“中國領事”從何而來?誰人委任?
王榮和及余瓗在库克镇停留時,曾受塞缪尔·格里菲斯爵士(Sir S. Griffith)及澳洲新闻界代表及當地華人主要商人的接待。王榮和透露中国海軍编队将于近期访问澳大利亚海域,他可能会陪同编队访问。同時他希望中國政府能在澳大利亚的主要城镇任命領事 - 換言之,王榮和及余瓗都不敢認同Cooktown的“中國領事”,畢竟非朝拜所委派。
現有Chen Ki Chong的照片是穿著滿清官服的,據說是五品文官。澳洲華人在清末捐官有不少,例如同在Cooktown的谭智记(Tam Gee Kee,所捐的是六品文官)和砵打運埠的鄺仕德(見下圖,不清楚所捐的官銜)。有一點奇怪的,各省捐官的華人除Cooktown外,沒有一個城市或鄉鎮有被稱呼為“中國領事”,包括梅光達在內。
大約在1871年之後,北昆士兰库克镇附近的帕默河发现了金矿,华人再次蜂拥而来,1877年全盛时期,库克镇及周边矿区的华人总数达1.7万人。當地政府也確實需要一個能溝通的華人來協調可能出現的緊張局面。故而,Cooktown的“中國領事”極有可能是當地的澳洲官員按新加坡1877年的模式,將Cooktown的華人中有相當地位的人作為臨時性質的商業代辦來照顧華人的商業利益,這個人循新加坡的稱呼為“領事”。
新加坡最初開辦時,開辦經費由朝廷負責,其他費用則領事自籌。至於Cooktown的“中國領事”極有可能連辦事處都是在他的商舖之內。早期的“中國領事”幾乎是免費性質,除了滿足“官封蔭子”的心理外,也有各種便利的因素。
至於“淘金热后期清廷在库克镇任命的中国领事CHEN KI CHONG身着官服的照片。按惯例,该领事之职为荣誉衔,任命当地华商担任,一方面这样的人选既熟悉当地情况,易被当地政府接受;另一方面清政府还可节省一笔开支。朝廷授予他五品官衔以示郑重,他也借此巩固了在库克镇华人社区的地位”一說,是一種誤解。當年朝廷還沒有關注到澳洲,五品官衔也不是“授予”,是有償的“捐官”。(見“澳大利亞華人淘金客的夢與現實,中國商人譚智記的故事”, https://new.qq.com/omn/20190819/20190819A0KHQA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