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瑞典东南门户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渔荫密树,夜博然明灯。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瑞典东南部小城卡尔马 (Kalmar),是瑞典最古老和最美丽的城市之一,这里是中世纪瑞典与丹麦的边界,瑞典的东南门户、重要商港和军事基地。卡尔马濒临波罗的海,是一个与水共生的城市,与瑞典第二大岛厄兰岛 (Öland) 隔海相望。城市的名字可以追溯到11世纪,是在维京海盗时期的一块如尼石刻上发现的,kalm在瑞典东南部方言中是"石块堆积"的意思。19世纪后期,大量卡尔马农民移居北美,美国爱荷华州卡尔马市和加拿大卡尔马也因此得名。

13世纪中叶,卡尔玛已经成为瑞典最重要和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汉萨同盟中德国血统的富商控制了包括卡尔马在内的波罗的海地区对外贸易。为了抵抗汉萨同盟的势力,1397年丹麦、瑞典、挪威在此结成以丹麦王室为主导的共主邦联——卡尔马联盟。当时三国版图还包括芬兰、冰岛、格陵兰,以及法罗、设德兰和奥克兰群岛,从此开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北欧三国演义。直到1523年瑞典在国王Gustav Vasa领导下独立,翌年卡尔马联盟正式结束。瑞典王室于18世纪末取消了卡尔马的要塞地位并撤走驻军,从此成为一个开放的城市。1874年铁路修到卡尔马,直到今天卡尔马仍具有古老贸易小镇的鲜明特色。

卡尔马城堡是瑞典最古老和最重要的四个城堡之一,位于波罗的海地区地理中心位置,是一座恢弘壮丽的古城堡,四面环水,景色优美。这里是中世纪的卡尔马港口,自古以来就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城堡始建于12世纪,800余年来曾多次扩建,直到16世纪才逐渐形成了今日面貌,也是瑞典保存最完好的文艺复兴风格建筑之一,防御堡垒和童话城堡的完美结合。1397年6月17日在这座城堡里发生了北欧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在强大的丹麦Margareta女王主持下,瑞典、丹麦、挪威三国签订了《卡尔马条约》,各国交出主权,但保持各自的独立地位及分歧的利益,共主邦联宣告成立。

由于丹麦王室不断企图控制挪威和瑞典的内政事务,从1430年代开始,瑞典贵族与丹麦王室的逐步矛盾激化。1520年,丹麦国王Christian II出兵镇压并大肆屠杀瑞典境内反卡尔马派贵族。幸存贵族Gustav Vasa愤而揭竿起义,发动瑞典解放战争,1523年在汉萨同盟帮助下攻入斯京,瑞典恢复独立,当年6月6日Gustav Vasa当选为瑞典国王。后来开始建造城堡的四个圆塔,于17世纪初建成。在1611-1613年间瑞典与丹麦-挪威之间争夺波罗的海海上霸权的卡尔马战争中,城堡一度为丹麦军队占领。17世纪末,卡尔马城堡不再作为皇家宫殿使用,右上图是城堡大门前的吊桥,左下图是城堡教堂。

Gustav Vasa国王先后迎娶了三位王后,身后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为争夺王位互相残杀、兵戎相见,并伴随着路德新教与罗马天主教会之间的争斗。左上图是Gustav Vasa与第三位王后Katarina Stenbock的画像,但二人没有儿女。卡尔马城堡的一部分曾被用作监狱,右上图是地牢走廊,15-18世纪间,这里还设有女子监狱。1557年Gustav Vasa的长子Erik XIV在卡尔马封邑,与情妇在城堡内居住了两三年,于1560年在Uppsala大教堂即位加冕。左下图是Erik XIV登基时的皇袍,是瑞典同类样式中最古老的一件,右下图是他与情妇在城堡内的卧室。

1563年Gustav Vasa的次子Johan III将同父异母之兄Erik XIV关入监狱并于1568年簒夺王位,Johan III的儿子Sigismund III于1587年继承王位,1599年又被其叔Karl IX逼退。由于母系原因,Sigismund III还是当时的东欧强国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国王,他失去瑞典王位后,只好回到波罗的海对岸称王。Karl IX登基后巩固了新教地位,并为其子Gustav II Adolf的伟业创造了条件。被后世称为"北方雄狮"的Gustav II Adolf大帝在1611Kalmar战争中即位,使得瑞典成为北欧霸主,开创史上最强盛的"瑞典帝国"时代。

Gustav Vasa是Gustav II Adolf的爷爷,Erik XIV和Johan III分别是他大爷和二大爷。1632年Gustav II Adolf战死沙场,由其女Kristina即位。传说女王因秘密皈依罗马天主教而退位,从此结束了延续131年的Vasa王朝,好莱坞巨星嘉宝曾在影片《瑞典女王》中扮演Kristina女王。左上图是Gustav Adolf大帝与王后勃兰登堡的Maria Eleonora,右上图是Kristina。终于厘清了这一段瑞典最有意思的历史,凡是皇权国家,王室都充满阴谋,宫廷政变都是一个套路。下图是城堡的金色大厅,美丽的16世纪格子图案天花板极具特色,大厅墙上悬挂着历代国王和王后的画像。

卡尔马城堡永久展览表现了城堡的悠久历史,其主题为:"800年的战争、权力与荣耀"。与卡尔马的其他观光景点一样,说明书均使用瑞、英、德三国文字。左上图是1539年绘制的瑞典地图,右上图是一幅创作于1566年描绘16世纪王室饮食文化的油画,左下图是城堡顶部不同年代的风向标,右下图是1673年国王Karl XI访问卡尔马后留下的狮子木雕。

卡尔马老城是13-17世纪间的中心,1647年遭遇一场大火。城中保留了许多精致的中世纪后期的房屋,颇具迷人风情,比斯京老城毫不逊色。中世纪的卡尔马是瑞典为数不多的被真正的环形墙包围的城市之一,左上图是老城城门,右上图是三栋17世纪的房子Trip、stair、trull,左下图是一栋建于1667年的卡斯滕斯老建筑,右下图是高65米、建于19世纪末的老水塔。

卡尔马主教座堂建于1660-1703年间,位于卡尔马历史悠久的市中心区Kvarnholmen,由17世纪的瑞典皇家宫廷建筑师老Nicodemus Tessin设计。与瑞典大部分哥特式风格大教堂不同,这是一座改良巴洛克风格建筑,也是瑞典最美的教堂,后来被欧洲许多建筑效仿。教堂建筑呈细长的十字形,东西为后殿,南北为交叉双臂,有高窗但无穹顶,两侧是四座木制灯笼衬里的塔楼,立面设计有精美的壁柱装饰。

教堂一侧是建于17世纪末的市政厅,荷兰巴洛克风格,荷兰风格是该城许多资产阶级房屋的特征。市政厅正面有很多窗户,每一层窗户的尺寸都不相同,代表楼层的不同功能。瑞典很多城市中心都有个"大广场" (Stora torget),尽管常常只有巴掌大小,但卡尔马的这个广场有点大。左下图广场一角左侧的楼房是建于1907年的卡尔马城市酒店,新艺术运动风格,是该城最古老的酒店。

卡尔马主教座堂内部有宏伟的祭坛和雕刻精美的布道坛,充分体现了瑞典帝国时代教堂服务的风貌。祭坛搭建于1712年,象征圣父、圣灵和圣子三位一体。墙上的墓志铭有南部Skåne和丹麦的旗帜,颇具历史和地方特色。右下图是教堂一角的洗礼树,以及用灰色Öland砂岩制成的船形洗礼池。尽管400多年来进行了多次修复,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教堂原有的特色。

卡尔马的港湾、码头、海域及城市公园雕塑。

瑞典仅次于哥特兰岛 (Gotland) 的第二大岛及最小的旧省、波罗的海第四大岛厄兰岛,南北长137公里、东西宽4-16公里,与瑞典本土通过厄兰岛大桥 (Ölandbro) 相连,中间是航道和水域Kalmarsund。这座钢筋混凝土梁桥是瑞典境内第一长桥,全长6072米,建于1972年,直到1998年都是欧洲第一大桥,今年是大桥落成50周年。经过大桥登岛,最先看到的是一道道矮堤,将淤泥拦在堤外,起到净化海水的作用。联想到两千多年前的川西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了"天府之国"成都平原,古人的智慧令人汗颜。

厄兰岛的重要定居点和贸易场所大多位于西岸,便于与瑞典本土来往。左下图是客船码头的标牌,提醒欧盟外船只,必须电告边警前来检查护照。二战后的冷战期间,厄兰岛成为西方阵营的最前线。厄兰岛南部平坦,北部多山,同一岛屿呈现两种不同风格。1569-1801年间厄兰岛曾是皇家的狩猎岛,平民的狩猎权受到严格限制,王室成员至今仍每年来此消夏。路过右下图的大宅院,标明私人领地不得入内,大概率是王室夏宫。

人类自石器时代起就已开始在厄兰岛生活,历经5000余年,岛上充满苍凉与野性,不由令人联想起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以及彪悍的维京海盗时代。Stora alvaret是厄兰岛南部的一个37 公里长、 15 公里宽石楠荒原,其基岩是生成于四亿多年前奥陶纪的硬质石灰岩,上面只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土壤,面积约为全岛的五分之一,这样大面积的石灰岩平原在世界上非常罕见。这里有多种该地区独有的物种——尤其是初夏的兰花,保存大量人类自史前至今的生活遗迹,Stora alvaret与占地56000公顷的南部农业景观一起于2000年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上方二图是岛上随处可见的古老石墙以及代表欧洲农耕文明的木制风车,看上去比"风车王国"荷兰的更古朴原始。鼎盛时期有2000多架风车,现余400多架,但基本上成了摆设。左下图是瑞典史上最著名的如尼石刻之一,内容是一首仅存的古老文体诗歌,距今已上千年。维京海盗时期遗留的如尼石刻大多是石板状,这种石柱状的十分罕见。右下图是Gettlinge村铁器时代遗留的石船墓碑,表现了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1000年的北欧文明形态。

世界遗产委员会给出的理由是:"厄兰岛南部的景观以其悠久的文化历史,以及地质地形对自然条件的适应为特征。 南厄兰岛是人类居住的独特范例,其中不同的管理模式在单一海岛上得到了最佳利用。" 厄兰岛上的农民一直固守自然生态的循环可持续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土地使用及自然景观几千年来没有太大变化,享有"千年之地"的美誉,一派乡野风光。

厄兰岛上的大片农田种植了麦子、玉米、土豆、豌豆,大色块的农作物景色如画,不由想起40多年前下乡劳作的日子。小儿听说这些作物都是我们种过的,觉得很新奇,孩子们很难理解上一代人经历的坎坷。2019年四月份行走美国西部时,看到20世纪中叶由于对科罗拉多河的过度开发,使得大片农田沙化。其实厄兰岛的自然条件并不好,又缺乏淡水资源,却耕作得如此富饶。

Eketorps borg丘堡是始建于铁器时代的古堡,于公元400-1000年间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在罗马帝国时代,这里可能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环形城堡中的防御工事在敌人入侵时为当地居民提供保护。到中世纪避难所,再到骑兵军营,其功能也在不断变化。Eketorps borg是厄兰岛上19个已知的史前防御工程中唯一被完全挖掘的古迹,1900年代对其进行了重建,只是看上去太新了。

卡尔马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就是1676年6月1日Kronan皇冠号战舰和瑞典舰队旗舰Svärdet号在厄兰岛南部海角相继沉没。17世纪的瑞典已成为海上强国,那时是瑞典Pfalziska王朝的Karl XI时代。左上图中的蓝色部分是瑞典的战舰,红色和黄色部分是丹麦和荷兰的,力量对比悬殊。Kronan长52.1米、宽12.9米,排水量2300吨,装备126门大炮。Kronan号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舰之一,可与1628年在斯京海域沉没的Vasa号相媲美。

Kronan号战舰在与丹麦和荷兰的海战中失事,引起船体爆炸。500名水手和350名士兵中,只有大约 40 人幸免于难,造成对瑞典海上力量的一次沉重打击。右上图是S悬挂在卡尔马主教座堂Svärdet号舰长Anders Homan的墓志铭,墓志铭中央即Svärdet号。下图是描绘海难情景的一副油画,Claus Møinichen作于1686年,图中右侧的Svärdet号被丹麦和荷兰的敌舰包围,油画原件现藏丹麦Frederiksborg城堡。

两艘战舰在爆炸后完全解体,其残骸于1980年代被发现,船上部分物品被打捞出来。17世纪的战舰不是用方向盘,而是用左上图中的打孔棍操纵的。右上图是Kronan号上的铜钟,是从战舰失事地点打捞起来的第一件遗物,铜钟高度和直径均为40厘米左右、重42.8公斤,1670年于斯京建造。左下图是船上的一门大炮,17世纪小提琴刚刚从意大利传入北欧,右下图是Kronan号上的一把瑞典最古老的小提琴。

厄兰岛天蓝水蓝,海风岩石沙滩,被称为"阳光和风之岛"。绕岛环游,东南西北景致不同。左上图是南岛建于13世纪后期的St Johannes礼拜堂遗址,与波罗的海的鲱鱼捕捞活动有关,当年的朝圣者来自哥特兰岛、丹麦以及德国北部的汉萨同盟城市。右上图是厄兰岛最南端的灯塔,1785年建成,41.6米高,是瑞典最高的灯塔。其昵称"高个子约翰" (Långe Jan),因使用St Johannes礼拜堂的石材搭建并得名。

南端海角是世界知名的候鸟栖息地和理想观鸟地,海上游荡着成百上千只白天鹅,秋天则会聚集十多万只各种鸟类,瑞典鸟类协会在这里设立了观鸟站。瑞典文学女王、19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Selma Lagerlöf在其名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有一章题为《去厄兰岛之行》,其中一只老灰雁对南飞的大雁们说:"你们务必要在厄兰岛的南面岬角上停留两三天。那里会有许多吃的东西,也有许多鸟类可以做伴。我相信,你们要是绕道厄兰岛飞行是不会感到后悔的。"

瑞典植物学大神林奈曾于1742年带领六名学生前往厄兰岛和哥特兰岛,考察民风民俗、如尼石刻及教堂文化,寻找药用植物和制作陶器的粘土,还发现和命名了新的昆虫种类。那年六月他在厄兰岛停留了三个星期,走遍全岛,发现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瑞典其他地方完全不同。厄兰岛北部被原始森林和灌木丛覆盖,有一个占地6000公顷的生态公园Böda kronopark,以针叶林木为主。右上图是海岛北端灯塔,1845年建成,28米高,其昵称"高个子艾瑞克" (Långe Erik)。名字来源不详,可能是为了与南端海角的灯塔相呼应。左上图的石堆很像川西藏民的呢玛堆,下方二图是在灯塔上拍摄的海角。

厄兰岛东部海岸线有长达十公里绵软细腻的沙滩。上方二图是东海岸的石头及小渔村,下方二图是西北岸Byrum Sandvik的石灰石经风化而成的喀斯特地貌,是瑞典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自 20 世纪初以来,厄兰岛因其自然和文化环境以及空气和光线条件,成为艺术家的天堂。

厄兰野趣,岛上生灵:屋檐下嗷嗷待哺的雏燕,辛勤劳作的蜜蜂,草原上散步的绵羊母子,石头与海水刚柔互补。第一次在瑞典看到燕巢,燕子妈妈不停地衔食回来喂它的孩子。另一件有趣的事是燕子们从不在巢里方便,因此每个巢下都是一摊。不知是天生就会,还是妈妈教的,比人类都聪明。

相关博文:瓦萨的历险与救赎之旅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203/14160.html

 

春后雨前SE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aladirk' 的评论 : 本游记及照片为笔者原创拍摄,谢谢围观!
baladirk 发表评论于
有意思。从什么地方翻译而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