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这样有名,我却从来不要觉得它好。其实不是文章不好,大概是我恨透了小学中学时,老师总是要我们背现代人的散文。所以我中文文法是极差的,以至于高考时语文刚刚混了个及格。这一定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背巴金的《海上日出》开始,我也就从痛恨巴金的现代文开始,习得了遗老遗少的做派。
为什么说我不要觉得《背影》写的好?因为它写的最深之处,其实不是作者思念自己的父亲,而是后悔自己的年轻。但凡每个人一旦在长老,就越发会觉得自己以前的愚蠢只是为了衬托现在的聪明。朱自清的《背影》提醒我们,我们越是开始深切的怀念别人,大凡是从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开始。
其实我自己在人生旅途上走,每天都在长在觉得今天是自己看世界最清楚的这一天,自高自大到比朱自清还要可恶。我小时候怕过很多东西,却没敬畏过任何身边的人,包括所有自己的老师们。但是我真真从小敬畏过一个人,那就是我那位五十年代十六岁就考去北京清华大学的伯父。在我小的时候,他每年要回老家一次,居然总是回来看望和我从来都不亲的我的爷爷。但是这每年的探亲,比元妃省亲对我来说还要隆重。因为他代表着中国最高学府的STEM(美国教育系统里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简称)的来临,简直是科学的阳光从北京的金山上,对我进行的光速的平方级别的俯照,尤其在我们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他的每次来临,无形中催化着我从低能垒的轨道跃迁到高能垒的轨道上。可是每次游走,我们注定就像那只薛定鄂的猫,永远处在一个测不准的状态。
我后来也离开了家乡,在远方的路上就再也没真心想过家。因为想要逃离被自己最敬畏的STEM的大神照耀,我也就打定了主意不考到北京去,这样每个周末,我可以当一只自由的流浪猫。我也走了一条STEM的路,这条路把我带去了国外,在异国他乡的路上就再也没真心想过世界没有了数理化又会怎么样。
然而,在2022春节马上就要降临的时候,我童年时最敬畏的伯父去世了。如同那些所有世纪之初参加过波尔和爱因斯坦之争的物理学家们的爱恨情仇一样。我们将是在怎样的时空里伤心和思念呢?莫非就是那只薛定鄂的猫,我们也许只是不同状态的叠加,在时空某个不确定的时候,我们的状态或许坍塌,或许重逢,一切只是取决于观察我们的那个观察者罢了。
那么,朱自清看到的是爸爸的背影呢,还是自己的影子?那么,巴金看到的是,海上的日出呢,还是昨夜的夕阳? 那么,我们看爱因斯坦那难看的头发呢,是智慧的象征还是老糊涂的表率? 那么,伯父是去了另一个世界呢,还是时时在我们的身边? 人生年少张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伯父走在耄耋之年,他现在回头看我们,大概更加清晰地看得到我们的状态。他一定是微笑的,因为他已经是那位薛定鄂盒子外面的观察者了。
仅此,纪念我的伯父。仅此,祈祷敬畏的力量和我一生如影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