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小学课本里的教材插图看得人满脸问号。有多少人连夜翻开家里小朋友的课本进行检查,生怕“中枪”。
看着那一张张“诡异”的图片,就让人越来越怀念自己曾经上学时的插图:
左右滑动查看~
月下刺猹的闰土;
壮烈豪迈的狼牙山五壮士;
以及到处忙碌的杜甫;
......
但是,咱们心里已经相当有记忆点的闰土和杜甫们,其实都还不算是课本插图排行里的经典。
有一套教科书里的插画只要你看过一眼,就难以忘记,它就是来自现代漫画鼻祖丰子恺参与纯手工绘制的——《开明国语课本》。
▲《开明国语课本》封面及内容
这是我国第一部经部审定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从出版到1949年间被印了40多版次,一上市就引起了轰动。
这套教科书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值得我们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再次提起?
主要是因为,《开明国语课本》在每一个细节中实打实地做到了:
1.这套教科书是给孩子看的;
2.是给不同年级的孩子看的;
首先,作为一套面对孩子的教科书,它用儿童化的视角来表达生活。
比如课本中的漫画图,将动物和植物拟人化,变成日常生活场景中的“人物角色”。
第一册《请请请》与《让我也来帮》中,孩子们常见的小牛、小猫换上了人类的服饰,坐在桌子旁边吃饭对话。
这些场景看起来似乎“不太现实”,但有意思的是,这很大程度上就是小朋友心理视角的世界。
在他们眼里,不论是花鸟鱼虫还是小猫小牛,都像人一样在相处着,生活着。
云层遮住月亮,是月亮盖上了被子;小鱼吐泡泡,是它们在说悄悄话......这是专属儿童世界的想象力。
正因为如此,这套书跳出了成人世界,进入了儿童的天地,将孩子眼里常见的动物和可能代入的情景具象化,用简单的语言和童趣的画风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孩子眼里的生活。
除此之外,这套教科书还在儿童化的基础上,考虑着孩子们的实际需要。
1932年,开明书店共出版了8册初小国语课本,两年后,又出版了4册为高小打造的课本。
在这12册课本中,共有几百幅的插画,包括景物、人物、场景等多种不同的类型,但其中的人物插画,格外引人注意。
为了补充孩子们的常识,这类人物插画相比于其他类型要显得更加写实,孙中山、达尔文这些名人的五官特点都被细致描绘了出来。
这还只是一部分,为了让孩子能够准确地连接课文前后发展,课本里的场景图会画出课本中最精彩,孩子们能够最为关注的部分。
比如课文《来得太早了》:
▲《来得太早了》
故事里,最关键,最有意思的部分就是三个孩子为了早点去音乐会,偷偷改了时间,因此插图也选择了这个瞬间,让孩子们一眼就能明白这则课文所表达的内容。
除此之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于课文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在提升,因此,这两次出版的课本在内容与插画上都有着明显的不同。
比如,高小的课本相对于初小减少了大幅的趣味插图,转而使用具象细节的形象,文字的篇幅也有所增加。
......
这套几十年前的《开明国语课本》用满满的细节,让人在感叹的同时,脑袋也不禁出现几个问号???
这套教科书究竟是怎么来的?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男人,当时负责课本内容的编辑叶圣陶。
▲ 叶圣陶先生
民国时期,随着学制、课程以及教科书审定制度的变更,当时的教科书市场竞争激烈,各出版机构纷纷从内容、价格、装帧等方面展开battle。
而当时编写教科书的叶圣陶觉得小学语文教科书是给孩子们看的,除了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外,还得形象生动,有趣味性。
童趣、生动、有意思,这几个关键词连起来,让叶圣陶想到了一位最佳人选,于是连忙给人发去了邀请信息:
......
看到这,我想这位最佳人选的身份已经不言而喻,他就是负责插画的漫画鼻祖——丰子恺。
丰子恺原名丰润,是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和翻译家。
▲ 丰子恺先生
从这超级多个“xx家”不难看出来,这是一个把文学艺术技能拉满的男人。
朱光潜:“丰子恺从顶至踵,浑身都是个艺术家”。
作为20世纪中国艺坛上不可或缺的重量级人物,丰子恺几乎涉猎了文学艺术的全部领域。更厉害的是,这些领域他还不是初级入门,每一个都有着很高的造诣。
比如,身为书法家的丰子恺,独树一帜,带着专属的“防伪标识”。
我们知道,一个人写书法,从开始到定型,需要经过一个长期临摹和学习的过程,在这之中,字会潜移默化地带着别人的影子。
因此想要字体不相雷同,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丰子恺却做到了。
在形成自己独特的字体前,丰子恺曾很认真地临摹过《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等碑刻书法。
▲《张猛龙碑》 现藏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也曾细致学习过众多名家,如弘一法师、马一浮、吴昌硕等人的作品。
▲ 马一浮的行书作品
但你看丰子恺的作品,几乎看不见上面所说书法的影子,不仅如此,他的字好像还带着别具一格的童趣。
▲ 丰子恺的书法作品
仔细看他的字,是不是有一种自然伸展的感觉?(字:我展开了)
这是因为丰子恺追求自然质朴的美,所以他在写字的时候会收缩字的横笔,延长纵捺笔,让笔势从左上向右下自然地伸展开来,带着与众不同的韵律感。
而这份不被束缚的天真和自然,正是“防伪标识”的源头。
除了是风格难以替代的书法家外,丰子恺作为文学家也毫不逊色,他不仅是出版大户,文章还入选了小学初中的课本。
作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丰子恺就出版了《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丰子恺文集》等著作。
这一生,他出版的著作高达180多部。
其中有面向学生和音乐爱好者的通俗读物《音乐入门》、《音乐的常识》,也有叙述生活与日常的散文《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等。
除此之外,他的《白鸽》《竹影》《山中避雨》等8篇文章还入选了小学与中学的重点课文、选修课文以及略读课文,影响着后来的学生。
......
但不论是哪个家,一说起“丰子恺”这三个字,我想每个人的脑子里首先闪过的更多是带着独一无二“子恺画风”的漫画家。
作为漫画家,丰子恺可是个标志级的人物。
《子恺漫画》的出现,是中国漫画步入正轨的一个标志。在这中国第一本漫画集之后,中国绘画史上才正式有了“漫画”的命名。
▲ 《子恺漫画》封面
因此,在多数人的心目中,丰子恺就是漫画的创始人,他用“子恺画风”,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开创了一个独特的漫画世界。
就和他的书法一样,带着率真自然的“防伪标识”。
而这个独特标识的形成,和两个男人脱不开关系:
这两个男人,一个是他的老师,李叔同,也就是弘一法师;
▲ 李叔同
作为丰子恺的音乐绘画老师,留学过日本的李叔同曾将西方绘画的训练方式带到课堂。
他教学生们对着石膏模型写生,改变了以往临摹作画的方式,这种新颖的绘画方式一下子就吸引住了丰子恺,让他对写生产生了兴趣。
而丰子恺对于自然的追求,也很大程度来源于写生这种形式。
在读书期间,丰子恺对这位温文尔雅,充满大家风范的老师十分崇拜,于是发奋练习绘画,而李叔同也对这位充满天赋的学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你的画进步很快,我在所教的学生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进步快速的人...... ”
李叔同真诚的评价,让丰子恺打定主意专心学画,并把一生都奉献给艺术,从未改变。
丰子恺《为青年说弘一法师》:“...这一晚一定是我一生重要关口,因为从这晚起,我打定主意专门学画,把一生奉献给艺术,直到现在没有变志。”
就这样,相似的性格涵养以及对绘画的追求,让丰子恺与李叔同成为了莫逆之交。
也正是这段交往,影响了丰子恺表达世界的视角。
丰子恺30岁生日的时候,在李叔同的主持下皈依佛门,受佛教影响的丰子恺对于世间万物充满着人道主义的情怀,他认为所谓的成人世界充斥着规则和名利,他期望一种像儿童一样天真的生活状态。
于是,丰子恺把这份“童心”与艺术进行结合,并反映在作品中,那一段段童趣的文字和画面,是他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如果说李叔同影响了丰子恺的表达视角,那么这个男人,日本著名画家竹久梦二,就是丰子恺创作的思路和模板。
1921年,丰子恺去日本留学,而这趟日本之旅,为丰子恺成为中国漫画鼻祖埋下了伏笔。
在日本留学期间,丰子恺无意在东京一个旧书摊上看到了一本《梦二画集·春之卷》,在翻看的过程中,书页自然地某一页停了下来。
▲ 竹久梦二(左) 丰子恺(右)
里面有一幅名为《同学》的画,这幅画没有颜色,用最简单的笔画,表达出了两个女孩在出校后的人生差距,一个背着娃娃在路上行走,一个则坐在人力车上。
这种表现形式让丰子恺深受触动,他对这种童趣却又反映现实的画风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回国后,他将这种画风与中国传统诗画结合,创作出了《子恺漫画》,开启了中国的漫画时代。
丰子恺:“这寥寥数笔一幅小画,不仅以造型的美感动我的眼,又以诗的意味感动我的心。”
后来,丰子恺又画了很多种类型的漫画:
有记录自然之美的风景画;
充满童趣的儿童漫画;
反映现实的社会漫画;
与充满人文关怀的护生漫画。
但在这诸多类型的漫画中,丰子恺最喜欢的就是儿童漫画,儿童漫画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 儿童漫画
这类漫画主要以儿童间的趣事,生活等为内容。
他在解释自己的儿童相漫画时曾说:“我当时对于我的孩子们可说是热爱,这热爱便是作这些画的最初动机。”
正是出于这份热爱,丰子恺答应了来自叶圣陶的特别邀请——为儿童编绘一套小学语文教科书。
合适的内容加上用心的插图,让这套教科书传递出了一股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
因此,直到90多年后的今天,再看《开明国语课本》里的插图依然让人惊艳。
一张图片一段话,就能把我们勾回到那个单纯又充满乐趣的时期。
尽管那些插图没有声音,文字简单,但是一笔一墨都是让孩子能够看见的美丽与细心,正是这份细心,让《开明国语课本》成为了孩子们一份美好的记忆。
童年是一个人最美好的时期,也应看见最单纯美丽的场景,听见充满童趣的声音。
这份美好从90多年前的丰子恺开始,已经以不同的模样延续了很久很久,《开明国语课本》里的插图 记载了一部分人的过去,闰土、杜甫以及狼牙山五壮士成为了我们的回忆,真的希望这份美好不要中断,能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