禧外婆的陪读日记14--面对孩子出国后心理上出现的第一个敏感期
作者:禧外婆 2018-11-03
14、5岁的孩子正值青春期,心理学表示:这个时期的孩子感情的变化非常显著。他们既"多愁善感"又常常“喜怒无常",这些感情的多变是与感情的深化共同发生的,在这一时期孩子们已经开始产生和感受到许多细腻复杂的感情。
而在这个时期出国读书的孩子,无论学习和生活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对这种变化的体验常常会始料不及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出现一个敏感反应期。
妞从小学二年级起家里养了一条比熊狗。妞喜欢小动物,一直要求妈妈给她买一条小狗狗,作为对她奖励,妈妈买回了才几个月大的比熊,妞给这条狗狗起名“毛球”。临出国前妞把毛球托付给了爸爸,希望爸爸好好善待毛球。
三个星期前妞得知毛球丢了,顿时嚎啕大哭,而且不良情绪一直持续了好几天,甚至夜间也听到她抽泣。婆想到妞会有情绪反应,但是如此的情绪轩然大波却是婆始料未及的,一般的安慰劝解的话全部失效。婆甚至动用了妞最信赖的国内老师和好朋友来帮助做工作,效果也不是很好......
在和两位陪读妈妈聊天中婆得到很大的启发。一个说她的女儿出国二、三个月后也出现过一段情绪低落期;另一个则提醒婆,妞有没有遇到其他不开心的事。
婆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出国读书,妞面临的都是环境变了,语言变了,像国内那样的知心朋友少了;开学一个多月,新鲜感没有了,各种不适应越来越凸显,等等。
而婆只看到妞性格开朗,敢于和人沟通的特长,忽略了孩子到一个全陌生的环境或多或少都会产生的不适应感。比如有些全新的课程因为语言不精通还存在一定困难;新的同学相处因为脾性不够了解没有国内好朋友那种默契等等。这些不良的情绪如果没有及时疏导排泄就势必产生焦虑。加上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比较敏感多虑,遇到问题很容易出现联想、猜疑、焦躁、情绪失控、叛逆失礼等情况。
从这个角度考虑就不难解释妞在知道毛球丢失以后为什么反应那么强烈了。毛球丢失使她联想很多,平时压抑的一些不良情绪做成了加法,甚至觉得毛球的丢失是父母亲对她的爱的削减......
婆觉得这是妞出国学习遇到的一段不适应期,婆称之为第一个心理敏感期,在这个时期焦虑经常会伴随而来,平时开朗活泼的妞变得脆弱了。不过不要以为焦虑就是不好的,要坚决摒弃的。婆的责任就是帮助妞对焦虑应该有个正确的认知,迎面去解决问题,这就是进步。
最近看到一位陪读家长转发的一位心理学家的分析,婆高度认同。婆选择的方法也和这位心理学家雷同:1.理解妞的情绪,不压抑她出现的一些看似过激的情绪。对于正常范畴的焦虑,并不值得恐惧,与其想去规避它,不如去接受它,就像我们会毫不犹豫的接受快乐和情绪上的奖赏一样。青春期的孩子也处在叛逆期,压抑情绪会使不良情绪积累,形成两种结果,一是过激情绪引发过激行为;二是久而久之成为有戾气的人或是让情绪攻击自己罹患抑郁症。所以婆觉得要能够接纳妞有情绪,允许妞有情绪,而不是因为妞有情绪而责骂、哄骗。
2、教会孩子“表达”情绪。“我很难过”、“我生气了”、“我很伤心”......这种表达其实就是倾诉,或者是不良情绪的宣泄。庆幸的是妞的性格决定了她愿意表达,愿意发泄出她的感受,这比压抑在心里好得多。婆采取的是听她宣泄,虽然有的言辞有点偏激,先不要急着纠正认知,而是接纳:“嗯,我看出来了”、“我感觉到了”在此基础上调整认知才有转变的可能。
3、调整认知、共同寻求解决方案。妞宣泄完了,情绪逐渐稳定,婆也从她的宣泄中了解了她的一些情绪原因所在,可以有的放矢地和她沟通、分析和交流:如果这样,会是什么结果?如果那样呢?如果你这样,其他人会是什么感觉?如果那样,其他人是什么感觉?拓宽孩子认知的范围,以后她才会及时调整想法,而改变情绪和行为。
除此以外就是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是注意力转移法。在热心的杰瑞妈妈帮助下尽可能带妞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一方面拓展知识面,另一方面注意力转移,做一些能让她全神贯注的事情,比如听音乐、看电影,进附近的图书馆,走到大自然的各种环境,可以让妞放松和享受大自然。
画画,旅游,度假,阅读
二是参加体育锻炼。体育运动能极大的放松心情,结合妞的兴趣,鼓励她尽可能参加体育锻炼。 打羽毛球 爬山 学网球
三是探讨交流社交的方法。沟通社交是这个时期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不仅是尽快融入的条件,也是语言过关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主动沟通是妞的强项,但是如何处理好新学校各类同学的关系是一个新的问题,的确需要不断的体验和调整自己,尽快适应。
留学生的留学生活是一个较长时间的体验,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一定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肯定还会出现新的心理敏感问题,只要不回避,不害怕,认真对待,相信问题总归会迎刃而解。
禧外婆的陪读日记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