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圣经,我什么书都不读。” 耶稣有知,杖之。
一
“除了圣经,我什么书都不读。”耶稣有知,杖之。
查经:“翻到第几页,读第几段”。尔后谈学习体会。最后祈祷。主知道这样,大怒:在伊甸园的调皮哪儿去了?怎么办起了幼儿园?
两次打火不着,第三次打着了。于是感谢主。搁谁谁受得了?遑论脾气并不算好的耶稣。
另,碰巧,就说神显灵了,这神是跳大神。与《圣经》中的主,不同国籍。
“认识上帝就是认识自己”,这话肯定有没说到的地方,但作为人,也只能说这话了。
教堂的本领之一,走进去,安静。四顾,还有别处能这样吗?
宗教,怎么怎么都是化石。犟也没用。一人说教,众说阿们,真的觉得挺可怜。
更可怜的或许是,就怕信仰危机。
教会该说散会了。不说也没用,去的人越来越少。这和宗教没太大的关系,以为。科学之理性,文艺之感性,宗教之灵性,一样不会少。就餐前顿一会儿,德国乡间遇见谁都谂“祝福上帝”,问生意人“生意怎么样?”他手掌向上,眼睛向上而叹“感谢主”,怎么怎么都暂时将世俗清零一会会。
总也觉得,没有了教堂的灵性,比教堂下的正超速普及,毕加索加缪的笔下,《尤里西斯》的思绪纷纭,新巴黎凯旋门的神来之笔下才有的简约,街头舞,女娃牛仔裤上好多好多的洞…… 阿们变成我们,更宏阔,是不是?
二
但《圣经》,宝贵!尤其是旧约。譬如它的心智成熟度,没见到可与相比的。一个读书人,平生没读过《圣经》肯定有欠,而且是欠得不是个小数。
不以为读了《旧约》,还一定要读新约。会觉得,《旧约》和《新约》不在一个文化水平上。
《新约》是《旧约》的下放。马丁路德,将宗教给弄得不聚了。
于我,信和不信,当使上升。愿读《旧约》,它聚,它精,文笔对味口,有可敬之智。每读,有尊敬于怀,想到的和洋溢眼前的诸如“一党专政不见得不好”“美国也有”“言论自由也有言论自由的害处”之类分开,不使下放,倔倔地朝“我才是光,才是路”方向走。
《马太福音》《约翰福音》读,有点像读《忏悔录》,这么大岁数的人,给教训着,还“是,是,你说得都对”地装学生嫩。
《旧约》是空间,《新约》是实体。放空我,别归化我。
三
“将一切放到主的手中”,听起来怎么更像是“我将一切都放在你手中了,你可别让我失望啊!”的抓住最后一根稻草的绝望!
“没有精神状态的精神状态”“没有意识的意识形态”般地说宗教,肯定偏颇,但参加主日崇拜和查经,就会觉得它说得没大错。
“很多很多大科学家都信”的潜台词当是:因为你“小”,可以自由地选择信和不信。
让一个上过大学的人,“翻到圣经第几页,读……”是别样的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有点儿“是可忍,孰不可忍?”之憋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