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栏杆 · 哭丧

我又忽然想起一件事。

以前,乡下的人家死了人,总要在家里停几天灵。把堂屋收拾成灵堂,近亲们围在一起,等着十里八乡的亲朋好友闻讯前来吊问。开始几天大家悲伤,哭得动情动意,再加上吊唁的人进来出去,便十分热闹。几天下来,悲痛的心情也缓和了,也明白了死者长已矣,犯不着再和老天爷较劲,何况来的亲友也少了,大家就开始觉得累,哭得就不怎么上心,外面听着就觉得冷清。

如果这时候有什么人忽然想起什么事,心里一动,又哭起来,大家便也就跟着,其实不明就里。还有就是冷清的时间长了,家里负责任的干部觉得这样不好,这样让人笑话,就搭起精神哭两声,大家也觉得不哭不好,附和着一起哭几声。无论怎么说,反正就不如先前的热闹。

不过,好在还要出殡,还会有一番热闹的。出殡的那天,孝子一摔盆就起柩,浩浩荡荡出门去。这个时候,亲戚朋友都来了,除了丧家,都是生龙活虎的,憋足了劲,发一声豪哭,就惊动了四邻街坊。平常来说,送殡的队伍也不走得太远,就在村子里的前后街上来回地转,好像是示威,也好像是告示村人,这家的事今日就完了。等把村人都震慑住了,提调的人就指挥队伍断然出村,往茔盘里去。

富裕点的人家都会雇些吹手,穷些的人家不雇吹手,但是只要人多,一样有气势。前后村的茔盘经常挨得挺近,就免不了会遇上两户人家一起出殡的时候。两边就会较个劲,看谁家哭得更响亮。如果是小姓小户的,自不免落了下风,由此激出些悲怆,哭得反倒更加凄凉真切些。

除了吹手,还有些人专当哭手,并不认识人家,是花钱雇来的,虽没有什么感情,却哭得出神入化,竟比丧家还真。他们倒也敬业,通常挑不出什么毛病,毕竟是衣食悠关的事。他们哭的时候,不仅声情并茂,能感动丧家,压榨出他们心底里或多或少的悲哀,引领着原本散乱的哭声汇成不可抵挡的潮流,他们还能边哭边说,说如同唱,有腔有调的,数落着死者生前的种种好处,就如他们曾经亲见一般,当然都是些丧家愿意听的话,是否属实便没有人会去考证的。经了他们的加入,就好像一台业余者的晚会里充进了专业的演员,戏的质量忽然就好了许多。

不知道现在的情形怎么样,大约是简单了许多。吊问探访的人现在都是劝着丧家节哀,也不再时兴帮着哭的,哭丧大概就是丧家自己的事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