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慈禧太后开火车的人(纪实文学)

给慈禧太后开火车的人(纪实文学)

   吕孟申
 

 经过无数个沉浮的春秋,

 

 

 

漫天的星星还在奔走;

    没有月亮的黑夜里,

    燃烧的地平线还在等候。

    穿过许多个曲折的山头,

    东去的江水依然奔流;

    在生长梦想的荒野里,

    张开手把世界拥有。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

    我们的爱天长地久......

    我喜爱这支歌的优美旋律,意味深长的歌词,每当我唱起这首歌时,一种感情的激流冲撞着我那多愁善感的心,无声的泪水溢满双眼;这歌声,使我想起一家祖孙三代人悲欢离合的故事。一种庄严神圣的使命感驱使我拿起笔,写出它们的追求和梦幻,欢乐和悲歌;我那颗骚动的心才能得以安宁。

                                                                          ----作者手记

 

                                      (一)

 

    故事的主人翁----张美。生于1876年8月24日,一个渔民家庭。

    他父亲七岁那年,随祖父母一起出海,在返回途中,突遭强台风,滔天的恶浪将渔船吞没,父亲醒来时才发觉自己抱着一块船板在海上漂流,茫茫大海无边无际,唯有呼啸的海浪,翻飞的海鸟,七岁的孩子又能懂什么呢?他脑子里一片空白,死死抱着船板在大海中起伏......

    张美的父亲流落在河北宁河县新安镇定居下来。

    为了活命,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到盛宣怀主办的招商局当了水手。

    盛宣怀,1844年,出生于江苏常州,其一生创造了中国的诸多第一,被后人誉为“中国商父”,他不仅是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和洋务运动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更是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

    清同治九年(870年),入李鸿章幕,协助李鸿章办洋务,受到李鸿章的赏识,1875年,李鸿章又委盛宣怀办理湖北煤矿务局。从此,盛宣怀又开始办理矿业,清光绪(1885年)任招商局督办。

    盛宣怀一生充满传奇,成就不凡,创办了许多开时代先河的事业,涉及轮船、电报、铁路、钢铁、银行、纺织,教育诸领域,影响巨大。

    招商局船只经常往返于塘沽、广州、福建、东南沿海一带,当时适值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天灾人祸海岛掠抢,商船出海经常遭到洗劫,所以船员出海,都要与船老板签“生死文书”,航海途中,船员出现任何不测,均与船主无关,那可真是掖着脑袋在阎王爷鼻尖下过的日子啊。

    幼小年纪的张美在父亲出海时就挑起了家中生活的担子。

    由于家贫,他没有进学堂念书的机会,一直是他的心痛自幼他就下海捉鱼虾,挖芦笋、捡破烂到塘沽集上变卖,补贴家中生活。

 

    1881年,唐胥铁路建成通车。童年的张美第一次见到火车,感到既新鲜又好奇。那些管理铁路的英国人闲暇时在海河边芦苇荡打野鸭、大雁,落在水里的鸭、雁会被冲走,自幼水性极好的张美就会追上去,把洋人的猎物抢回来,交到他们手中,洋人非常高兴,总会给些小费;还有英国人在海边打网球,张美也会跑过去帮他们捡球。就这样一来二往张美就和他们熟悉了,机灵聪明的他跟着这些洋人逐渐学会了不少英语会话,同时跟着他们开始接触铁路,接触火车头。

    十三岁的时候张美就到机车擦大轮,做小工。也许就是命运的安排吧,张美对机车的感情与日俱增,他憧憬着有朝一日,自己能够坐在驾驶室里,手握闸把,驾起风驰电掣的机车飞奔在莽原江河......

    张美十八岁那年,终于如愿以偿,靠熟练的开、修车技术,顺利通过英国人严格苛刻的实作、理论考试,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第一代火车司机。

    张美能成为火车司机,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此时的张美已长成一米九的个头,浓眉大眼,气宇轩昂的男子汉,走路虎虎生风,高大的嗓门能和汽笛媲美。那些身材高大傲气十足,不把中国人看在眼里的老外面对他,也会对他高看一眼。

    张美过了一段愉快平静的日子,然而这种平静没过多久,一场深重的灾难便降临了。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进而瓜分中国的目的,以清政府“排外”为借口,大举进犯。6月17日攻占大沽炮台;7月14日攻陷天津;8月2日集结兵力二万人自天津沿运河两岸进发,14日攻陷北京,掠夺财物,残杀人民,肆意践踏中国主权。

    当时,张美家乡宁河县新河镇在八国联军登陆之后首当其冲,杀红眼的侵略军不分青红皂白将全城洗劫一空,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海河两岸,到处焦土狼烟......

    张美退乘回家已经无法进村了,美国兵和帝俄兵各霸占铁道两侧,以铁路线为界划分临时势力范围,美国人一方略有收敛;帝俄黄毛子简直丧心病狂,所过之处鸡犬不留。

    张美从村上逃难出来的乡亲们口中得知父亲已被帝俄兵残杀,母亲逃走生死不明。。张美悲愤难抑气冲霄汉。真恨不得给帝俄兵决一死战。好好一家人,转眼就家破人亡。为了使父亲不至于葬身大海,他强迫父亲不再出海,却无端在陆地无辜遇害;他又回想起父亲不舍得花一分钱,把钱攒起来等给自己娶媳妇,不曾想就这样阴阳两隔,惨死在鬼子兵枪下。

    人们告诉他,家是回不去了,帝俄在铁路上架起机枪,见中国人来一个,撂倒一个。

    心里滴血的张美不忍心父亲暴殄黄土,就是拼上命也要回家一趟。他鼓足勇气,来到另一侧美军司令部,凭他那一身笔挺的英式尼铁路制服和流利的英语,向美军司令官讲诉了自己要穿过铁路俄战区的要求。美军司令官两肩一耸,两手作无可奈何状,对张美说:“俄国人是不会听我们的,你去只能白白送死,我们无能为力。”

    此时,张美几度哽咽,苦苦相求,美军司令官被他的诚意所打动,就送给张美一套美军士兵装,一把战刀。对他说:“你要真去,就穿上我们的军服去碰碰运气吧,愿上帝保佑你!”

    张美换上军装,腰挎大刀,还带了一个布袋,和几个铁路工友一起去闯铁路线。等到天黑,伸手不见五指时。他们潜伏在道口,伺机冲过封锁线,同伴存不住气,就硬往上冲,结果被俄国的机枪一阵扫射,打成肉饼,不时传来俄国兵狰狞的笑声。此时,张美瞅准俄国兵换枪梭子的机会,唰地一声冲上路基,飞身滚过冲过了封锁线。

    他偷偷进村,到处是尸体,燃烧的断壁残垣。强忍悲痛,将父亲的遗体埋在后院。他又在院子里刨出原先埋在树下的银元,装在口袋里;这时俄国巡逻队来了,他处变不惊,一手手握军刀,一手啪地一声两腿一并举了个标准的军礼,巡逻队鬼子兵看他那一身美式军服,不卑不亢的样子,不由回了一个军礼,转身就走了。巡逻兵没走多远,哗啦一声,银元散落在地,声音很响,他的心一下子就揪了起来,巡逻兵听到声音回头看了看,张美挥挥手,他们迟疑了一下,还是走了。

    张美回到美军司令部,当面致谢,美军军官伸出大拇指说你真了不起!

    原来,俄国兵进村时,父亲担心家里的东西和地下埋的银元,没及时跑出,就被俄国兵的机枪当场打死。

    母亲被父亲的把兄弟救走,为了掩护母亲撤退,好心的大叔病倒了,张美找到母亲后,得知详情,慷慨解囊为大叔治病,将余钱周济身边的乡亲。大叔非常感动,终因病情恶化,临终时,将自己的女儿托付给张美,张美含泪为大叔办了丧事。不久,与大叔的女儿成亲,一场浩劫过后,生活暂时平静下来。

 

                                    (二)

 

    张美亲身经历了政府的腐败、人民遭殃的悲惨暗无天日的日子,国恨家仇无以报,一腔悲愤付东流。偌大的中国却没有自己的铁路。清政府在帝国主义列强争夺战面前束手无策,先是无可奈何,然后是心甘情愿地把一条条路权拍卖了出去。极度保守的晚清政府,抵制修铁路意愿强烈,尤其害怕铁路会使数目庞大的苦力人群失去工作。一位朝中官员说:“成千上万拉车拖船之人将失去生计,若非在沟壑中饥饿而亡,必将在山间落草为寇”、也有人说“如此挥霍燃煤,则煤田竭也。”

    1884年----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中的惨败,使政府意识到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性,而铁路又是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催化剂。于是唐胥铁路又往北京方向延伸了32公里。

    皇宫中的一场大火,被认为是神灵不满的迹象,他们把修建铁路,应用蒸汽机车视为“奇技淫巧”、“认为修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

    虽然清政府起初不愿意在中国修筑铁路,但是毕竟铁路伴着现代文明和生产力迅猛发展的标志在中国落地生根了,清政府阻止也阻止不了。逐渐呈现由不习惯到习惯的局面,就连慈禧太后也被现代文明的风吹得醉醺醺的,也确实过了一把坐火车的瘾。

    慈禧太后花了一笔巨款,从外国铁路公司那里买来了一列“御用列车”,但却从来没坐过,她时常怀疑坐火车是怎样一种滋味,很想试一试;恰逢德龄公主随外国公使出国归来,向太后讲了坐火车的种种好处,说服太后无论如何要开开洋荤,不然花钱买车白白放着实在太可惜了。

    在宣抚使盛宣怀、德龄公主的怂容下,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明时节,太后决定到奉天走一遭,顺便看看东陵那些故宫。

    皇太后决定乘火车去奉天祭祖,上谕下去之后,廷臣不免慌乱起来,奏章像雪片似的送进宫,这些奏章大意是:“伏念中国自尧舜以来,历朝帝王未闻有轻以万乘之尊,托诸于彼风驰电闪,险象环生之火车者,况我皇太后春秋已高,尤以珍摄,以慰兆民之望。......即朝中各事,亦端赖圣意裁决,不可一日废弛,故臣等承望我皇太后勿为夷人之妖言所惑,罢东幸之行,实为至善!”

    太后主意已决,对纷至沓来的奏折一概置之不理,并随手撕成碎片,很着恼地说:“因为从前的皇帝没有坐过火车,现在我们就不能坐吗?要是那时候已有火车的话,他们怕早就坐了!而且就是有什么危险,我们也不怕!我们所经过的险事,还能算少吗?尤其可恼的是这些奴才们竟敢说我老了!”

 

   太后未启程以前,北京方面又派了许多人去奉天东陵,目的是把那几座已空置的宫殿,点缀得很像紫禁城和颐和园一般的豪华舒适。

   圣驾东行的旨意虽然已经决定了,但是在启行之前,有许多的事情须得紧急准备呢,第一步,必须让太后下一道正式的上谕,指定专车于何日自北京开,同时,还得添置一条新的法律,就是凡当太后的专车在路上行驶的时候,全路无论哪一段,都不准再有旁的车辆移动,违者处以极刑。

    京奉铁路上的长官,都不免被派为基本扈从人员,其他一切等筹备工作,便有德龄公主和大将军庆善负责处理。

    这一列御用专车,一共挂了16辆车厢,其次就要把16辆车厢完全漆成代表皇族的黄色。

    二月的一天,紫禁城里充满了一种燥热忙乱的沉闷气息,从李莲英到最低级的宫女,从执政的重臣到铁路上最小的差役,从皇太后到侍从女官,个个都是忙碌提心吊胆。

   

朝门一直到火车站去的一条大路上,铺上一层黄沙,这些沙都是浸得很湿的,像海边的沙滩一样,为的是免得给风刮起来。

    太后鸾驾穿过中午门、前门,沿着前门大街,一直到永定门`。

    原先太后不相信外国人开车,执意要太监们担任行车司务,庆善费了许多口舌,才说服了太后让铁路工役开车。这开车的重任经过一番周密的甄选最终落在了高大魁梧一表人才气宇轩昂的张美身上。

    张美天资聪敏,不但学会一套流利熟练的英语,而且对于开车、修车,掌握了一套独到的绝活,更为可贵的是他那豪侠仗义刚正不阿的性格,成为中国铁路第一代火车司机的佼佼者。

    开车前,任宣抚使的盛宣怀亲自召见张美说:“你这次开火车送皇太后奉天祭祖,责任重大,不可有半点闪失,此次东行不但你身家性命,连我的身家性命和前程也全包在你的身上,切记,切记!为办这份皇差,已耗资三百万两白银,成功、失败全在你的身上,只准成功,不准失败!”

    随后,盛宣怀把太后赐下的黄马褂、朝靴一双交给张美,太后恩准张美一人坐着开车,其他工役却只能站立或半跪着操作。

 

   太后自京城出发,满城轰动,但是绝无一人敢于出门探望。皇太后从街上经过时,两旁的居民们无有不在家挖开窗户纸,从一个个的小孔里偷看着的,只是他们所乘坐的鸾舆,以及女官们所乘坐的红色大轿都遮得密不透风,人们只能从那赳赳的锦衣卫飞驰时的雄姿,皇家亲随高高撑起的伞扇华盖、那辉煌灿灿的御辇、富丽堂皇的大轿。清脆

震人心弦的铜锣声中感受到皇家的威严神圣。

    庆亲王乘轿到站台,慈禧、光绪、隆裕、瑾妃乘黄辇也到。站内外的王公大臣、铁路一应官员黑压压跪成一片,未有一人敢抬起头来;此时英国公使及京奉铁路车务处长

弗里,原先行举手礼,见众人统统跪下,中国皇家君临天下的威仪之气使那平日里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使者感到不寒而栗,身不由己自然跪了下来。

   太后来到机车前,饶有兴趣仔细观看。车头前交叉着两面大旗,满清帝国的国旗,杏黄色,中间画着两条云龙,龙嘴张得很大,它们中间镶着一颗大珠,珠的位置差不多在旗的左上角。

    太后命令机车向前、后退、反复多次。太后又询问机车为什么会有蒸汽,蒸汽是怎么造出来的,是什么东西在推动大轮盘,火车为什么不能在平地上行走,必须在铁轨上等问题。

   太后上车的地方铺一方木板,板上覆着一条龙凤图案的黄色丝绒毯。李莲英小心翼翼牵着太后的玉手平生第一次上了专为她定制的车厢,恍如移动的行宫。

    火车每一次开行,必须先征得太后的许可。太后再三告诫,无论如何机车上不准鸣笛,车站也不准鸣钟。太后有一种很强势的习惯,每当她驾临的地方,第一个走进去的的人,必须是她,要是已经有人在里面,这个人必须先行退出来。太后上车前,便有人先把车上所有的工役一起赶下车,把他们引到一个太后看不见的地方,静静地跪着,低头静候太后从容登上火车,才能起来。然而只有一个人可以例外,这就是担任火车正司机的张美,他可以端坐在驾驶室里操纵机车。

   张美驾驶的机车型号是LB202,,只有机车有制动装置,每节车厢没有刹车系统,整列车厢的开、停快慢、闯坡,遇到紧急情况的处理,安全行驶就靠司机娴熟的驾驶技术了。因为那时每一辆车厢的连接处没有风管,只有铁链子捆绑着,要想使整个列车处于平稳行驶不冲不撞关停并转谈何容易啊!

 

   皇太后上车后,列车徐徐开动。张美自知此次皇差非同寻常,来不得半点疏忽和差错,任何一点瑕疵都将是要命的惩处。好样的张美凭着平日练就的超高驾驶技术,胆大心细,处变不惊,俨如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运筹帷幄,点兵布阵心中有数。他指使副司机和司炉拼命抡起大铁锨朝炉膛添煤,使炉膛始终保持四十磅的气压,他自己全神贯注操纵驾驶杆,启动、运行、停车、按照预定时间、安全平稳到达每一个车站。在当时不能不说他是掂着脑袋干的,因为稍不注意,四十磅气压再超过一点极限,就可能导致炉膛爆炸;如果气压达不到,使机车始终保持动力充足,平稳操纵是很难做到的,这个火候的把握只有他一个人懂得此中的奥妙。

    列车上一应工役,按照太后的旨意,身着宫袍,可是这些宫袍穿不到半天工夫,便浑身上下被煤烟油垢沾满,待到这个时候,便要重换新的,脏的宫袍索性丢到车外。

    东幸列车设有“内务府”,庆亲王任内务大臣。太后车厢,前半部拦成卧室,红木大床,床前设搁脚凳。车厢每隔两扇窗的厢板上还有几幅色调浓艳生动的壁画,过后是列车上的“小朝廷”。四只粉彩大花瓶插着娇艳欲滴的鲜花,分摆在四角,花瓶古色古香,上面绘着牡丹、天竺、迎春,梨花。地板铺着两寸厚的天鹅绒地毯;车窗开得很小,中间车厢壁上的空隙处加钉许多式样各异的小架子,安放着太后的珍宝。

   第一节车是腰挎宝刀的马玉昆,第二节车盛宣怀,第三节车是李莲英,慈禧太后,光绪和顾命大臣依次在后。

   太后鸾舆独占一节车厢、四辆御膳车厢、八位女官、十六位宫女占一节车厢、一百多名太监分乘几节车厢,还有一节车厢专载太后的衣服。

    太后无论到什么地方去,总得带上她的乐队,一共是十二人,只要太后行走停下之后,乐队就要奏乐,此次东幸也不例外,乐队一并前往。紧跟御用列车后,还追随着一列兵车,只要太后车停,几百名武装齐全的御林军忙着从黑暗中爬出来,悄悄地在列车四周布开了防哨。经过一番紧张有序地准备,午后四点,太后的御用列车终于出发了,从永定门到丰台十几公里的路程足足行了两个多小时,到丰台吃晚膳,用过晚膳,列车直发天津。

当太后这一列御用火车经过的时候,在车站接车挥旗的人,至少有一个县官级别的官员候驾。平时从北京到奉天,一昼夜已经够了,此次东幸足足行了三天三夜。

 

   第二天清晨,列车平稳抵达天津站。列车驶进新搭月台,地上是新铺的黄沙,顶上是灯火辉映的芦棚,袁世凯跪迎接驾。当时袁任直隶总督,统领河南、山东,集军民政法于一身。

   袁世凯养一班西洋乐队,当太后从车上走下月台,铜管乐奏起了《马赛里斯歌》,法兰西共和国的国歌,21名西洋乐演奏家卖力演奏完后,太后大悦,觉得太有面子,一生好大喜功的她脸上乐开了花。可此时此刻知内情通宵乐理的人谁不为此捏一把汗呢?倘若太后知道奏的是外国国歌,怪罪下来吃得消吗?好在太后觉得气派热烈体面就行了。

    袁世凯趋身向前,手托一对大鹦鹉,并奏道:“奴才蓄有一对鹦鹉,乃是特地打发人从印度那里觅取来的,为的就是要贡献给太后赏玩,一件奴才一片孝心。”

   鹦鹉不用笼,脚上各扣一条绝细的镀金短链。突然一只高叫道:“老佛爷吉祥如意。”正当人们窃窃私语惊讶不已的时候,那另外一只忽又喊道:“老佛爷平安!”这一对鹦鹉把太后乐得合不拢嘴,从这一桩小事中可以看出袁世凯的一片苦心。

    太后很乐意接受了这份礼物,又让21名乐手全部上车随驾后,列车继续进发,第二天到达山海关。

    太后乘鸾舆从车站出发,在城内兜了半个时辰,又被抬到山顶,太后望着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发出一种得意地微笑。她自言自语对身边的人说:“当初,这一条长城原是为着要把我们隔绝在外面而筑的!然而现在呢,我们已经到里面来了,而且还站在这里眺望着它,我想这是谁都不曾想到的!其实,我们和中国本部有什么分别呢!一般也是中国的一部分;语言、习俗。大半是相同的,而他们内地的人,偏要把我们看作是另外的一起的,那真是太小见识了!自从我们进来当国以后,越发的打成一片了;从前的畛城,可说一扫而空,惟有这一件颓废的大工程,还残缺不全地遗留着。”

   

    出了山海关,离奉天越来越近了,此时太后百感交集,多少往事一起涌上心头,她怀着几分思恋,几分惆怅,几分怀旧的复杂心情走进奉天故宫的。

    太后来到盛宫,这里原先曾也是显赫一时金碧辉煌的大殿,四座宫殿里藏着八代帝皇的遗物。睹物思情,时过境迁,多少往事历历如在眼前,如今的内忧外患使这位曾风流多时的太后感到心力交瘁,不禁潸然泪下,“落花流水春去矣,何曾相识燕归来。”

    太后千里寻旧梦,当重新步入狐仙塔、射圃、黎园别部时,她那苍白的面容仿佛一下子老了几年,此次寻踪一别,恐怕再无来日,无端愁绪涌上心头,泪眼蒙蒙无语对苍天......此番东幸祭陵太后乘兴而来,本预定到长白山祭山,钦天监占卦不吉,遂取消了祭山的念头,一天也不愿在外停留了,她又担心京城不宁,遂催促一应随员立即返回京城。

    太后御用列车返回时,沿途官员仍像来时一样诚惶诚恐地到车站迎驾,可太后心情不佳,根本就没心情再下车了,只是站在车窗向车外的官员挥手示意,一路上频频催促货车司机加速行驶,这样经过一天的时间列车终于平安回到永定门车站。

    列车到站后,太后传下谕来,司机张美开车平稳技艺超群,车上摆设古玩、珠宝、花瓶,无一振动,实乃精工良匠,赐白银三百两,加封五品。张美叩首谢太后隆恩,受下白银,复太后话:“本一布衣,劳作惯了,望太后开恩,准予离京回铁路继续开车。”

太后念其态度坚决,主意已定,传旨放人。张美辞别太后,卷起黄马褂,回到铁路重操旧业。

   张美有官不做,情愿当火车司机的举动被铁路内外的人传为佳话。要知道多少人花钱买官,为荣光耀祖封妻荫子在荣华富贵面前毫不动心的人能有几何?

   盛宣怀护驾东陵祭祖有功,封正二品工部左侍郎。

 

                                 (三)

  中国铁路的修建与发展,得益于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张之洞等人的远见卓识和实业兴国的 理念。自1876年始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18个省市修筑了铁路计9137.2公里。从1928年开始执政的南京国民党政府在其长达20余年的统治中,虽然制定了大规模发展铁路计划,在国衰民穷连年战争的情况下一直未得到改变。1949年,中国可统计的机车有4069台,分别出自9个国家的30多家工厂,机车型号多达198种,难怪人称中国是“万国机车博物馆”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1912年宣布“统一路政”,解散了各省商办铁路公司,把各省已经建成和正在兴建的铁路全部收归国有,用以抵借外债,因而形成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二高潮。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在关内修了约2100公里铁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主要以官僚买办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合资”方式修建铁路,从而出现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三次高潮。(1928—1948)南京政府时期在中国大陆共修了13000公里铁路。

  

   张美的整个人生与铁路结下不解之缘,那就是生死相依荣辱与共。

   谈到中国铁路的发展与建设,人们就会想起詹天佑,以往铁路史料记载,世界通行使用的“自动挽钩”,就是詹天佑的发明。然而张美是“自动挽钩”最初方案设想的提出者,却鲜为人知了。

    詹天佑(1861—1919)近代铁路工程学家。广东南海(今广州)人,十二岁随容闳留学美国,初入威士哈芬大学,187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海文大学,同年进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铁路工程,经过四年刻苦学习,1887年在毕业考试中得了第一名,归国后,在福州船政局练习驾驶,并任教授。任庭芳总办津榆铁路时,邀任工程师,1905年出任京张铁路总办兼总工程师。

    当时,张美已经在京张铁路开车了。由于盛宣怀的举荐,惺惺相惜,詹天佑与张美很熟悉,志气抱负相投

    修京张铁路遇到了重重困难,外国人扬言:离开了外国工程师、专家,中国人想修成这段铁路简直是天方夜谭;詹天佑,张美等中国人对于洋人那种野蛮狂妄行径,早就憋着一肚子火,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攻克难关,为贫弱多灾多难的中国争下这口气。

    在八达岭隧道开通,双机车牵引爬坡,车辆连接挽钩等方面,靠着他们惊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精神,反复试验,终于使全线通车,举世震惊。

    八达岭隧道开通之后,关口以上的列车爬坡问题一直困扰着詹天佑等中外铁路工程师,专家。因为当时机车、车辆之间的连接完全是一种机械的、原始的、很死板的链接,车辆之间的连接经常造成断钩、脱钩、或死钩,对于车辆的解体、组合也很困难,这个问题当时世界铁路都未能很好的解决。

   作为火车司机的张美,十三岁开始接触机车,从机车、车辆的构造、原理、性能、故障的排除等都达到熟练的程度。对于八达岭铁路的机车闯坡问题,张美多次向詹天佑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车辆连接的设想方案,詹天佑对张美的建议和设想方案都很重视。张美反复琢磨出了许多方案,并亲自动手实做;有时简直达到走火入魔的程度。有次,他脑子里一下闪现出道教太极阴阳图的交媾和西方人们见面握手的启示,如果两个车辆之间的相接处采取半圆自动闭合的钩头连接,不就能解决问题了吗?

    张美将自己的设想和构图向詹天佑认认真真地倾谈,得到詹天佑的认可和采纳,经过多次反复试验,使“自动挽钩”,这一发明在中国和世界迅速地得到了推广。詹天佑对中国铁路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是举世公认的,理应得到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敬仰,但作为第一代火车司机张美在“自动挽钩”的发明中最早的设想和建议,亦应载入中国铁路的光荣史册!

 

    京张铁路开通以后,中国开始制造蒸汽机车,这在当时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它标志着中华民族工业新的起步。第一台机车造出之后,第一个开车的荣耀又一次落在张美的肩上,张美当时心情也格外激动,他终于开上了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火车,并成为中国人开中国火车的第一人。

   张美作为中国第一代火车司机,亲眼目睹了八国联军在中国的暴行,父亲和千千万同胞的无辜惨死,使他懂得:一个落后一盘散沙的民族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落后是要挨打的!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又觉得能够为国家为国民分忧的太少了,空怀一腔报国志,他能够做到的就是开好火车,为中国人争口气。

    张美开始在张家口机务段当司机,他以其娴熟的开车技术,强烈的报国情,博大的襟怀和炽热的民族自尊心赢得了中国劳苦兄弟的拥护和尊敬,同时他豪爽大气的性格也使与他打过交道的外国人对他敬仰几分,称他是中国的“奇人”。

    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张美便升职为公务员(相当于副段长),此时,张美已经掌握了一部分实权,在那些日子里,经张美介绍、选拔进铁路的劳工好几百人。它所选拔的人绝不局限于亲戚、朋友。他选拔的对象大都是孤苦无依、投靠无门、穷困潦倒的穷人。

    张美人虽然渐进高层高薪阶层,但他乐善好施富有同情心的性格一点都没变。身材魁梧人高马大的张美走路虎虎生风,办事绝不拖泥带水,他那疾恶如仇敢做敢为扶危济贫的气节,在当时的社会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张美一身正气刚正不阿像一面迎风猎猎飘扬的旗帜,旗帜下聚集着一大帮穷工人,这帮弟兄铁了心跟着他,他走哪儿,兄弟们就跟他到哪儿,不惜拖家带口辗转千里,甘苦不计心相随。由于军阀混战,时局动荡,跟着他开车的穷弟兄有时一连数月薪水全无,工人有时揭不开锅,靠乞讨而生,可这帮穷工人则毫无怨言。同甘共苦患难与共,这种自发结成的情同手足的感情比金子还要珍贵,这就是张美人格魅力的体现。

   

    法国哲学家科尔顿说:“生命中只有一项猎物是所有的人可以跟从,而且是所有的人都可获得的。它不会令人失望,因为坚毅奋进的人所遇到的每一困难都化为一些进展;每一征服都化为一次胜利;这猎物就是美德。忠诚地希望获得美德的人便等于获得它;热烈地依循它的道路便等于接受它。”张美正是出淤泥而不染,具有这种美德的人。

    张美在包头机务段当段长时,有一年冬天在大同和夫人一起乘马车进城。当时天寒地冻北风呼啸,雪花曼舞。张美在黄包车上突然发现城门洞里有一蓬头垢面的的小伙儿躺在冰凉的地上一动不动,不知是死是活,他让车夫立即停了下来,跳下车来到小伙儿身边伸出手往他鼻子上一搁,觉得还有呼吸,就让车夫帮助把小伙儿抬到车上,拉进城里,找到一熟人家,熬小米粥,将小伙儿救了过来,原来是饿昏了。随即又让人从衣店里买来棉衣,让小伙儿穿上,就把他带走养了一段时间,待他身体恢复好后,又介绍他参加机务段的工作,后来小伙儿成了一名很出色的司机。

    张美出淤泥而不染铮铮铁骨侠肝义胆,一生救人于危难水火之中的事不计其数,施恩不图报,爱憎分明做人做事磊落光明日月可鉴。

    有一年秋天,张美在街头遇见一群叫花子在欺辱一个瘦小孱弱的同伙,张美看不下去了,赶走众叫花子,问他的身世,他向张美哭诉了自己父母双亡,举目无亲的遭遇,张美就把小叫花子领走了,其先让他在机务段做小工,从生活上周济关心他,技术上指点帮助他,小伙儿即令好学,不太长时间就成了司机,在机务段西北线上跑货车。

    旧中国由于列强的侵略,鸦片输入了国内本土,虽经满清王朝和民国政府的查禁,但吸食鸦片之风已在到处漫延,无疑是对我已经千疮百孔衰败虚弱的民族又套上一副枷锁,再灌上一剂索命追魂汤。每一个爱国的仁人志士无不痛心疾首,对于贩卖销售鸦片的不法之徒恨之入骨。

    当时,西北铁路线也成了贩运鸦片入京的黄金通道,身为京津一带的铁路机务段段长的张美对于凡是参与走私偷运鸦片的货车司机严惩不贷,一经发现立即开除绝不姑息。

    有人告发张美亲自供养提拔的那个原先叫花子的小司机,经不住金钱的诱惑,竟参与偷运鸦片的可耻勾当。张美闻讯气愤之极,手擂办公写字台连呼:“败类,败类,可耻的败类!让他滚,滚得越远越好,我再不愿见到他!”

    那位小司机羞愧难当,又心存侥幸,趁张美不在家,准备了一份厚礼偷偷送至他家,对张美夫人说:“师傅有急事外出不能回家吃饭,让我把这份东西先送回来,请师母收下!”

    夫人不知内情,也就收下了,张美外出归来,见到这份礼品,当他知道事情的来由后,强压怒火,立即让人连夜把那位小司机叫到家中。小司机自知理亏,强打精神蹒跚来到恩人张美家,一进客厅扑通一声跪在张美面前,双手狠抽自己的脸,泪流满面说:“我忘恩负义,给师傅丢脸了,你打我吧,你就狠狠打我一顿吧!我求求你,求求你再给我一次改过的机会吧!......”

    此时此刻张美思绪万千,心潮难平,国仇家恨历历涌上心头,看着自己亲手救下的小叫花子如今长大了,可却不争气,自毁前程,还有什么话好说呢?从小司机身上张美又想到自己走过的那条艰难历程,他百感交集热泪横流,一字一板地数落小司机:“我受过穷,知道穷人的苦,当初我救你,收留你,接济你,是想让天下少一个人遭罪,我关心你,提携你,只是想为国家多培养一个有用的人材,鸦片烟给咱中国人带来的灾难还少吗?为了私欲,偷运鸦片伤天害理罪不容赦!好在你已经长大成人,不愁谋不来营生。为人要走正道,出去混出个样子再来见我,你走吧!”说完,将他送来的礼品扔出门外。

   小司机临走向张美叩了三个响头,泪如雨下,泣不成声说:“师傅,我会记住你的话,不做出人样子绝不在见您,望师傅、师娘多保重!”。

   张美夫妇把小司机扶起,又递给他五块大洋,挥泪而别。

   张美以其坦荡的襟怀,强烈的报国之心,在千里铁道线上驰骋,默默奉献着忠诚热血和汗水,为中国的铁路事业尽心尽力,在风雨飘摇的路上艰难地跋涉

 

                                  (四)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国内军阀长期混战,各种势力为各自的利益殊死搏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的熬煎之中,同时帝国主义列强正好趁机大肆掠夺中国财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占领的呼声在各种派系和民众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高涨,被各国所垄断的铁路、矿山,在民众的怒火中逐渐收归国有。先后被德国、日本占领的胶济铁路虽已收归国有,军阀纷争、帝国主义豢养的走狗暗中破坏,铁路陷入瘫痪之中,为了迅速打开局面,使铁路这架联动机能够正常运转起来。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让火车头先动起来,这副担子还是落在了铁打硬汉----张美的身上。

 

    张美接到命令,立即从张家口机务段到胶济线坊子机务段任公务员,很快又被委任为济南机务段段长。张美到任后凭着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大刀阔斧迅速打开了局面,他兴利除弊选贤任能,事必躬亲,赏罚分明,赢得了当地军政商各界的赞誉和拥护。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宗昌占据山东任军务督办,次年组成直鲁联军,先任副司令,后任司令。张宗昌对张美极为推崇,很想把张美收买过来,当他的铁甲兵团团长。

   一天夜里,张宗昌亲自设盛宴拉张美入伙儿。他拍着张美的肩膀说:“一笔写不出俩张字,本帅我看你是个人物,跟我干吧,我张某是绝不会亏待你的,想要什么尽管吱声,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在山东咱说了算,女人尽你挑,金钱尽你用,你意下如何?”

    张美只是喝酒就是不往正题上扯,张宗昌逼急了,他装醉呼呼大睡,张宗昌见状又不好发作,只好派车把他送回去了。

    三天后,张宗昌又派副官,带着委任状,两身军服,一支精美的短枪来到张美的家中。

    张美恰好不在家,副官将委任状、军服、手枪留下,并对其家人说:“请张段长回来,立即面见大帅,大帅的脾气你们不会不知道,张大帅看起过谁?他想办到的事没有办不到的,可别敬酒不吃吃罚酒!”

    张美自外地回来,家人向他讲了此事,他不敢怠慢,揣起委任状、军服、手枪直闯大帅府,面见大帅,慷慨陈词:“恕我直言,承蒙大帅这般看得起我,实乃三生有幸,不是我不愿当这个团长,其实我还是为大帅你着想啊!虽然眼下这胶济线收归国有,这偌大中国不还是外国人的势力大吗?我在铁路上当段长,你铁甲车坏了,需要修理找个配件什么的咱说了算,我离开了铁路,你装甲车有什么问题找谁去?,那时候我说话谁还会听呢?有个内线人物,你有什么用得着我的地方不是一句话吗?何必把这条路堵死,我这可是为你着想啊,请大帅三思!”

    张宗昌在客厅走了两个来回,最后一阵哈哈大笑:“好小子,真行,大帅这回就依了你!

       就这样,张美靠机智和胆略掉了这份差事,事后他对家人说:“我想升官发财的话,当初

老佛爷封我知府,我早干了,何况这区区团长呢?别看张大帅现在怪神气,他兔子尾巴长不了!”

    果如其言,张宗昌被蒋介石新军阀逐出山东,后有韩复渠派人刺死于济南火车站。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曾说:“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张美的人生之路,就是在这血与火的淬炼中前进的。

    天津原机务段段长张四,大协李鸿勋,机务段工会委员长董三等人狼狈为奸,臭味相投,瀣一气,他们采取欺上瞒下卑劣手段克扣工人工资,盗窃铁路器材,拉拢培植个人势力,把机务段搞得乌烟瘴气一塌糊涂。上级不断接到举报,调查落实后就免了张四的段长职务。1928年春调张美接替张四的职务,可是这帮死党却咽不下这口气,认为是张美顶了他们的行,于是对张美怀恨在心。张四虽然离开了机务段却仍然遥控指挥董三、李鸿勋等人密谋陷害张美,非把张美置于死地不可,这一切对于初来乍到的张美来说却一概未知,在短短的时间里张美惩治了坏人,整顿了纪律,建立了制度,断绝了董三、李鸿勋的财路,张四等人同时也加快了陷害张美的计划。

    张四等人用重金买通了驻扎在天津的军阀军法处处长,指使地痞无赖到机务段找张美寻衅闹事,借机扩大势态,激化矛盾,军法处以维护治安为名,将张美抓了起来,囚禁在一处僻静的单元房里。

    张美早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所以当夫人和孩子来探监的时候,他神情坦然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他语重心长鼓励儿子好好读书,报效国家,临别将一枚银元塞在儿子手中。他嘱咐夫人不要悲伤,照顾好家庭,不要牵挂他,功罪自有评说。

    张美无辜遭诬陷被抓的消息引起天津机务段工友的极大震惊,工友们纷纷走向街头,涌向军法处,揭露张四等人的罪恶阴谋。

    此时的机务段,几乎陷于瘫痪,孕育着一场罢工风暴,如此发展下去就会波及整个铁路,这是天津军法处长始料未及的,他怕事情闹大,上峰追查下来无法交代,于是就放出风来,让张美家属交五百块大洋就可以放人,听候处置。另一方面向张四等人摊派继续敲他们的竹杠,不然就追究他们的诬陷罪。

    张美虽然当了好多年机务段段长,但他却没有任何积蓄,他的薪水,一则养家糊口,供孩子上学;二则用来周济穷工友,所以当军法处要钱赎人的时候,妇人只好四处筹款,最后还是由二姑爷出面向英国洋行烟草公司借五百块大洋交给军法处,将张美赎了出来。

    此时,张美因被押多时,已面目全非,眉毛上都爬满白虱。

    张四等人欲置张美死地的阴谋破产了,为这事张美心里也很窝火,他不愿意继续留在天津,因为军法处这帮地头蛇还会继续寻衅闹事,他就决定北上哈尔滨暂避一下风头。

    由天津到哈尔滨一家人的车票,是张美原来部下穷工友凑起来的,他们表示只要张美站住脚,他们就会随后追他而去。

     张美悄悄离开天津那天,许多工友眼含热泪,拉着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张美也眼中噙泪,抱紧双拳,向工友谢别。车开了,人们向他挥手不愿离去,张美走了,带着满腹委屈、心中的不平离开了天津这个伤心地。

 

    在千里冰封雪花飞舞的日子,张美携夫人,儿子,风尘仆仆来到东北铁路,暂时栖身在工友家里。

    当时,正值中东铁路召开由俄、中、英、美,四国专家参加的专家会议。主题研究从东北满洲里连接到西伯利亚铁路一面坡的爬坡问题,这段线路坡道陡峭,每年冬季,这里气温达零下30—40度,由于冰冻路滑,机车爬不上坡,大批物资积压在哈尔滨运不出去,每年烂掉的物资不知有多少,各国专家想了不少办法都无法解决。会议已经开了两天,仍没有进展,这时就有人向主持会议的专家说:“关内新来了一位老司机叫张美,开过慈禧太后的皇车,当过几个机务段的段长,参加过京张铁路的开通,是詹天佑的至交好友,此人在内地遭人诬陷,来东北是暂时避难的,把他请来,听听他有何高见。”

    张美应专家组的邀约中途参加了会议,他毫无保留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机车爬坡爬不上去,打飞轮时,这时就要及时向沙管送沙,磨擦力增大,就不会打飞轮;关键要掌握好尺度,漏沙过多,阻力太大,仍是爬不上坡;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爬坡感到机车要打飞轮时就少撒一点沙,把沙管关掉,继续爬坡,当运行一段后感到就要打飞轮时,再撒上点沙,根据线路坡道不同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送沙,这样机车爬坡时就可以减少磨擦力,只要操纵适当,就能闯过坡道,这没有什么诀窍,关键是在于司机的操作技术。

    为了证实自己的论断,张美随同出席会议的专家一起来到一面坡底,亲自上车做示范。事实完全如其所言,只要操作运用得法没有闯不过的坡。张美的到来使这里多年没能解决的爬坡问题迎刃而解。积压的大批物资迅速运出,关内物资源源而来,使这一条跨越欧亚大陆的运输线保持了通畅无阻。

    中东铁路高级官员知道张美来此避难没有工作,立即聘请他担任中东铁路总视察,铁路运输中的一切技术问题全权负责。

    对于张美的聘任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要知道在当时有多少俄国铁路专家都没捞到这份最具权威的位子,一个初来乍到,没有进过一天正规校门的中国火车司机却毫不费力地坐上了这把交椅,也的确给中国人增了光。

 

    1931年,东北发生中村事件、万宝山事件,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又一次面临沉重的灾难。在这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有人变节投敌,有人甘愿充当日本人的鹰犬,可刚刚在中东铁路站稳脚跟的张美,面对一片战火硝烟,喟然长叹,不禁含泪咏起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悄悄作走的打算。

     日本人占领哈尔滨的前一天,有汉奸找到张美,对他说:“日本人久闻你的大名,很器重你,将对你委以重任,不要辜负皇军的一番好意。”

    因为日本人知道,在中东铁路,张美是一个很关键的人物,稳住了他,一切事情都好办了。

    可是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宁折不弯性格的张美岂能甘心做日本人的走狗?他抱定一个信念,宁死也绝不给日本人卖命。就在日本人开进哈尔滨城的第三天,张美向家人作了妥善安排,不露声色凭借他总视察的证件和免费乘车证,带着小儿子从哈尔滨上车来到了长春,换南满铁路到达大连,当天立即买了日本“天昭丸”号邮轮直达天津当时买的是三等舱。开船以后,日本便衣以检查私货为名,专门检查中国人的证件,觉得有嫌疑随即抓走。当检查到张美时,张美不卑不亢出示了自己的证件,日本人看不出什么问题,也就不好发作。

    张美父子俩坐在三等舱的大通铺里,没有被褥,光光的木板,中国人只能坐在舱的四周,一个挨一个,挤得死死的,连身子也转不动,可是船中间却被日本人松松散散地霸占着,他们能享受被子、褥子、枕头的照顾;同样的船钱,待遇却截然不同。当时船上的服务员全是中国人,这帮奴颜卑膝的人对自己的同类一点也不客气,对日本人却低头哈腰毕恭毕敬,一副奴才相。下船时,他们还强行向中国人索要小费,对日本人连屁都不敢放。一路所见所闻,张美悲愤难抑,他很痛心地对儿子国建说:“记住孩子,国家没了,哪有国人的尊严。孩子,你将来长大无论做什么绝不要给中国人丢脸啊!”

    张美父子到了天津,随即乘火车来到北京,在北京安了身。张美返京的消息在北京铁路员工中引起很大的震动。京张、胶济两个铁路局都争抢张美到他们局任机务段段长。张美考虑到北京是全国的教育中心,留在北京对于孩子入学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就把家安在了北京,自己一个人在张家口机务段任段长。

    张美深切体会到:没有文化的人是无法挺起腰杆的,他对自己没有机会进校门系统学习是一生的遗憾,他想无论如何得使自己的子女受到高等教育,为国家效力,自己办不到的事情,一定让儿女办到。张美到张家口的第二年,就将妻子、大儿子、女儿,从哈尔滨接到了北京。大儿子国威开始在哈尔滨一中读高中,高中毕业进入当时的中东大学,以后转到北京。

 

    日寇铁蹄践踏蹂躏中华半壁河山,中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每一个有血性的男儿谁不愿为抗日事业出一份力呢?张美身在一线为抢运抗日物资,忙得几个月顾不得回家,每次回到北京总要对儿女谈起报效国家的道理。

    1935年下半年,日本人进一步控制察哈尔,并指示汉奸殷汝耕在冀东成立傀儡政权,国民党政府准备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适应日本提出的“华北政权特殊化”要求,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中国共产党于8月1日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日救国。12月9日,北平(今北京)学生六千余人举行游行示威,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

    张美的二儿子张国建当时在北京读高中,军警封闭了校门,大铁门关死,不准学生出来,可是具有强烈爱国心的青年学生不顾个人安危,强行打开了校门,潮水般涌出了学校。

    张国建他们的学生队伍与清华、燕京大学等校的学生队伍汇集在了一起,从宣武门外进城,走到城门时,被宋殿元化装成警察的大刀队拦截住了,警察用带钉的木棍、水龙头向学生队伍攻击,但学生毫无畏惧,继续冲破防线,国民党政府出动大批警察镇压,打伤和逮捕了很多学生。张国建也被宋殿元的大刀队刀背砍在背上,鲜血直流。次日,北平各校学生宣布总罢课。16日,学生和市民一万多人又举行示威游行,迫使“冀察政务委员会”延期成立。

    张国建在北京养伤期间,张美听说儿子受伤的消息特地从张家口赶回北京,看望并安慰孩子,对儿子参与学生运动的行动给于鼓励,他感慨地说:“好男儿就得舍身为国,你没给咱张家的人丢脸!”

    张国建高中毕业后,当时的北平市长袁良,要求所有的高中生参加政府统考,可是正值学生运动兴起之时,全市毕业生一律罢考,抵制国民党政府的干预。

    高考开始后,张国建先后参加了北平辅仁大学、上海海关大学的招生考试。当时海关大学录取200人,张国建以其优异的的成绩被海关大学录取了。随即辅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也下来了,家中进行了商议,一致同意国建到海关大学报到。临走时,张美特意从张家口赶回来为儿子送行,张玫把学费交到儿子手里,并嘱咐他用心读书,将来在海关把好国门,报效国家。

     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当时张美任张家口机务段段长,对于日本侵略者的大举进犯,他悲愤难抑,他更坚定了不当亡国奴的信念,在日本人的严密监视下冒着杀头的危险,带着全家化装成难民乘火车离开北京,经过九死一生的磨难终于来到河南商丘。

     七.七事变前夕,张国建在上海海关安定下来,准备接两个妹妹到上海读书,姐妹俩准备第二天就乘火车动身,可是第二天事变发生,火车不通,两个姑娘困在了北京西直门外,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在北京城的母亲左等右等不见俩个女儿来,如坐针毡,枪声一阵紧似一阵,妻子忧心如焚;张美何尝不挂念女儿呢,但在迟误下去,就都走不了了,为了不给日本人干事,最后张美只好硬着头皮逼妻子一块跟自己走,他深知自己留在北京不给日本人干事那是不可能的,只有逃之夭夭,才能摆脱干系。

   

    张美为了保持崇高的民族气节,不惜做出最大的牺牲,他带着妻儿乘火车、坐羊皮筏子在滚滚黄河中漂流,一路逃难饱尝艰辛困苦;妻子思念女儿心切,多少次从梦中惊醒,一遍又一遍呼唤女儿的乳名,急火攻心得了脑溢血,失去了知觉。张美望着妻子憔悴昏迷可怜兮兮的样子,想到国仇家恨愤懑不已,热泪滂沱。后经工友的鼎力相助,请德国医生为妻子诊病,德国医生忠告:“千万不要再动了,如能静静调养,或许能延长一段生命。”

    可眼下时局,日本人眼看就要打到商丘,绝不能再等,张美只好含泪同工友一道用一扇门板抬着昏迷不醒的妻子,从商丘朝西安而去。

    从机车头上,到车厢内外,车厢顶上全都是逃难的人群;一路上轧死的、摔死的、过山洞挤死的难民不计其数,惨不忍睹。

    张美这位大气磅礴豪气吞天铁打的汉子,置身国破家亡的关头,真是恨天无柄、恨地无环,他一遍遍默诵:“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西行的列车发出低沉的哀鸣,带着屈辱、悲愤终于驶进了西安,可是张美的妻子却没能熬过这一天,带着满腹的忧虑和思念撒手离开了人寰。

    儿子的别离、女儿的生死未卜,妻子的暴毙,这种种打击犹如万箭穿心,张美这位铁打的汉子第一次感到如此孤独,心无着落,真是欲哭无泪,求告无门。他百思不得其解,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乍就这么难啊!

    困在北京的两个姑娘,打听到父母已经离开北京逃走了,在无奈的情况下,只好找到父亲的同事借了路费,设法离开北京,经过一番周折,来到上海找到哥哥张国建,兄妹终于团聚了。

    一个妹妹上了中法大学,一个妹妹上了圣约翰大学。

    不久,张国建与未婚妻朱贵贞在上海结了婚,他们居住在八仙桥青年会。

    适值中国19路军与日本人在虹口一代激烈战斗;张国建在外滩亲眼目睹了中日双方激烈战斗的情景。19路军全体官兵将士英勇顽强,浴血奋战,中国空军迎战日本"更津航"空队,击落敌机六架,连续几次轰炸日第三舰队出云号,但都未能造成直接威胁,日军很快取得了制空权。八.三淞沪之战,敌我双方都损失惨重,中国军队虽然最终失利,但宁死不屈英勇奋战的气慨,令中外正义人士赞叹不已。

    八.一三淞沪会战的当天,张国建在杨树浦的下游一艘荷兰籍船上执行公务,当时黄浦江里停满了日军的军舰。到了晚上的时候,荷兰船就要起航,船长找到张国建说:“张先生,我们很同情中国人,如果你们回不去的话,请暂时跟我们走,吃住一切我们负责。按照国际惯例,我们有义务保证你们的安全。”

    张国建同另一位海关人员毅然谢绝了荷兰朋友的邀请,并说:“我们相信中国海关一定会来人接我们,再说,我们怎能在国家危难关头临阵脱逃呢?”

    到了晚上九点多,中国海关舰艇冒着日军的炮火开来了。张国建他们告别了荷兰船,回到了自己的舰艇上,到了上海海关码头。

    外滩上海码头租界之外的地方完全被日军占领了。到处是死尸,到处是硝烟,弹痕斑斑,中国的大好河山被糟蹋得不成样子。此时此刻,张国建感到屈辱痛心,更使他感到愤慨的是在法租界与闸北区、南市区相连的地方,有许多仓库,这些仓库前门面临日本人占领地段,后门紧挨法租界,有些靠发战争财的的奸商就利用仓库打开的小门,吸引大批难民往法租界跑,条件是得交一根“小黄鱼”(五两重的金条),进来的可逃条活命,进不来的死伤不计其数。两个妹妹通过关系在法租界住了下来,人虽然平安了,可是面对此情此景,张国建心里在流血,为多灾多难的同胞而泣。

 

    1940年,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党政府,要上海海关也挂上汪精卫的国旗,国民党党旗上再挂一个小黄旗。海关上下职员为了反对易帜,举行了一次大罢工,张国建积极参加罢工活动。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开始进入租界,在此之前,中国海关把张国建等人派到黄浦江吴淞口,由八名中国人,八名日本人,八名英法人,一起值班,共同检查来往船只。

    有一天,张国建乘了千吨的“重庆”号轮船值班后回到驻地,看到一个值班的日本海关人员痛打一位中国船员,把船员打得满地滚,口吐鲜血,日本人仍不收手,不时发出狂妄的笑声。张国建感到日本人欺人太甚,便强压怒火,走向前把日本人拉开,日本人勃然大怒,挑衅地说:“姓张的,你识趣就乖乖离开,这里没有你的事。不然也让你尝尝老子拳头的厉害!”

    张国建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怒火,把衣服一甩,冲了上去,与那个日本人厮打在一起,从甲板打到江里,两个人成了泥猴。这时日本长官出来,气急败坏地制止了这场打斗,狠狠打了日本人几个耳光,示意张国建离开。张国建洗了澡,换上干净衣服,从容地吃了晚饭。当时,海关里的西人对中国还是比较友好的,就派一个人前来慰问张国建,伸出大拇指,称赞他好样的。

    没过多久,两名一起工作的同事匆匆找到张国建说:“你今天惹事了,日本人白天怕事情闹大不好收拾,晚上他们一定不会善罢甘休,你趁早还是出去躲躲为好。”

    晚上,张国建一个人在屋子里抽烟思索,一阵敲门声,原来白天打架的日本人穿着一身和服进来了。他红着脸说:“张先生,我太鲁莽,冒犯了你,请多原谅!”说完鞠了一个躬。张国建递给他一支烟,和解地说:“事情过去了,都在火头上,我是不会计较的。”过了一会儿,日本人告辞,临走扔下一句话:“张工,你要小心这个!”用手做一个抹脖子的动作,悻悻地走了。适才他们的对话被中国同事听到了,就劝他光棍不吃眼前亏,一定要出去躲躲,日本人是不会咽下这口恶气的。

    英国海关同事也非常同情中国人,特地派了他们的一艘快艇,将张国建送到外滩码头海关总署。张国建到医务室开了十天假条,回到家中,向妻子讲了此事,商量出走计划。

    第二天一早,张国建找到英租界莲花旅行社,办理外出旅行手续。旅行社实际上是租界里的商人,凭借外国的势力,将沦陷区的中国灾民半明半暗地转移到国统区相对安全的地方去。不过,他们的收费是很高的,每人收费一百大洋。张国建一家四口,只好交了四百大洋。大女儿刚会走路,小儿子不满周岁,因为走得匆忙,家中大件物品只好舍弃了,只能带些衣服细软和一些钱就动身上路了。按旅行社指定的日期到了集合地点,旅行社的人告知:“现在不能走,刚刚出了事。”经再三询问,他们才说明了事情真相。原来上批组织的人通过日本人占领区时,三十多人与日本巡逻队相遇,女人遭强奸后用刀捅死,男人直接用机枪扫死,一个不剩。

    过了两天,旅行社的人通知可以走了。张国建一家四口到旅行社集合后到了上海北站坐火车到了杭州。杭州出站时,车站大厅摆着四张桌子,搭成楼梯形,出站必须从桌子上经过检查,才能走过去,张国建带着儿子平安走过去了,妻子的裤子里装着三千多元钞票,通过时被中国的检查人员摸到,问是什么,妻子如实讲了。

   那人把妻子叫到一边,问她:“你带这么多钱是不是要到国统区去?”妻子回答:“是的。”

   那人说:“你真胆大,要是日本人先搜着,你就没命了!”

   妻子方知道后怕,对他说:“钱我不要了,你放我走吧。”

   那人笑了笑说:“大嫂,我看你带着孩子怪可怜的,我想要你的钱,就不会把你领到这里了。算你走运,你从这后门走吧!”张国建妻子带着孩子偷偷溜走了,躲过一场灾难,张国建夫妇出了车站来到湖滨旅社,与旅社的24个人一起会合后才长出了一口气,总算闯过一道鬼门关。

    在那战火纷飞时局动乱的年代,杭州西湖景色纵然再美,谁还会有心事冒着生命危险去游山玩水呢?就只有一个想法穿过敌占区到国统区去。他们一行二十多人乘汽车出城门时,一群山东的伪军掂着枪骂骂咧咧追上来说:“你们要到蒋占区去,我就开枪打死你们!”

    张国建一看事情不好,就让车停下来,下去给伪军交涉说:“老乡,我们都是一家人,有话好说。你们都很辛劳,我们要慰劳慰劳你们。”

    随即,就每人出二元,凑了四十八块钱塞到伪军手里,这一下他们见钱眼开,说:“再见了,老乡。” 挥手笑嘻嘻地走开了。

    张国建一行人乘了几小时的汽车,天快黑时到了一个名叫苦荡的地方,下了车走水路上了乌篷船,每只船上几个人,分乘几只小船就出发了。

    江南水天一色,碧水蓝天,小桥流水人家,景色如画,人在画中游,却是满腹愁绪,断肠人浪迹在天涯......

    乌篷船在水中漂流了好长时间,此时天已经漆黑了,人们在一个名叫高桥坂的地方下了船。旅行社带队的人让大家不要出声,原地等候。大约11点来钟,带队的人交待:“现在我们要穿过敌占区,千万不要发出任何声响。”

    于是,大家鸦雀无声,自动排成一行。张国建背起儿子,戴一顶旧草帽,手拄一根棍子,故意穿得破破烂烂化装成逃难的老百姓。妻子背着女儿,以前从没受过这样的苦,也没走过这么远的路。开始还能跟上大伙儿,后来就越拉越远,与大伙失去了联系。

    同行队伍里,有一姓董的国民党空军飞行员,还有国民党法院里一姓吴的老头。

    张国建夫妇和他们结成了旅伴,沿着江南稻田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赶路。走了两三个小时,来到一条公路。公路对面是两三米高的土丘,下面是竹编的墙,竹子头削得尖尖的,形成一道难于逾越的封锁线。这里是敌占区、游击区、蒋占区的交汇点。越过竹墙就到了游击区。日本人的巡逻队每半小时巡逻一次,不时用机关枪扫射,不远处就排列着挂着小红灯的日本人的碉堡,不时传来汪汪的犬吠声。当时的形势紧张极了,姓吴的老头吓得说啥也不敢往前走了,小声嘟囔着要返回去,说话间就有了哭腔。

    张国建此刻格外冷静,他知道任何闪失都将前功尽弃,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硬闯,才是唯一的出路。看不惯姓吴老头的熊样,抬手一个耳光狠狠扇在他的脸上,老头一下懵了,不再发作。

    张国建领着一行人往前爬行,顺着土丘边钻到竹墙下,用手拼命扒开一个豁口,双手被扎得鲜血淋漓,终于可以钻出一个人时,姓吴的抢先一步就要爬过去,张国建来不及给他多说,一脚把他踹到一旁,自己先爬过去侦察一番,没有意外情况,才让妻子过去,先后把三个孩子推了过去。待姓董的、姓吴的过去后,自己最后才过去。

   小儿子几次生死关头都是呼呼大睡,少惹了不少麻烦。可女儿此时哇地一声哭,张国建二话不说用手死死捂住女儿的嘴,不让她出声,过了一会儿才松开手,孩子不出声,怕是捂死了,他心里很不好受。过了一会儿孩子喘过气来,他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了地。

    穿过竹墙不远,又是一条小公路,跨国公路,是一条白花花的河横在眼前,只有趟过河去才能脱离危险,后退是没有余地的。张国建招呼妻子、一行人下河趟水横渡过去,水冷得人直打击激灵,先是刺骨疼,后来就麻木了。还好河水齐腰深,人们手拉手互相帮衬到达河对面。到了对岸,碰见回来找人的旅行社向导,于是24个人又聚在了一起。

    天还未明,向导也来了精神,不敢耽误时间,在又饿又冷又困又怕的情况下,催促大家赶路。路上向导给大家说,这里不久刚发生日本巡逻兵与一股偷越分界线的国民党士兵的遭遇战,十多名国民党兵被日本人机枪全部打死。

    24个人紧跟向导拼命赶路,谁也不敢吱声,唯恐招来麻烦,就这样一气赶了二十多里的山路;有大人、有小孩,这在平时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在生死存亡时刻,逃生的欲望创造了奇迹。

    天麻麻亮,一行人走到一个小镇,镇上茶馆、饭馆,吃喝一应俱全。人们疯了一样又吃又喝,好不尽兴,吃饱喝足,稍事休息,就继续赶路。就这样爬山越岭走到一个叫紫竹岭的地方,这里是国民党军队的第一道防线。走到近前,国民党兵验过每一个人的身份就放行了,也就进入了蒋占区。

    从高桥坂下船到紫竹岭,张国建他们三天之内步行了二百四十华里,来到富春江附近一个叫鹭鸶的地方,又从此继续乘乌篷船出发。这里的乌篷船比较大,船上有船老大、老板娘、撑篙的、拉纤的。遇到水浅的地方,纤夫就要下船用赤裸的肩膀一步一滴汗,一步一滑吃力地拉着船前行。

    春天的富春江真是美不胜收,漫江碧透,两岸绿树婆娑,红花摇曳。离乱中的人们谁会有心观赏这美景呢?人们唯一期盼着战火平息,安居乐业的日子早日到来。

    张国建夫妇下船又继续乘火车到达金华,然后取道温州海关,呈上上海海关公文,温州海关主管又将他介绍到上饶海关工作。此后不久,因需要又继而到广东梅县。不久,传来日本投降的消息。张国建由梅县至汕头海关。此时,解放战争的序幕已经拉开,国民党的围剿阴谋日益破产,解放军势如破竹,迅速解放了全中国。

    张国建此时早就离开了大陆,转道马来西亚,在那里安了身,置买了房产,谋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五)

   

    罗马.辛尼加说:“构成一把宝剑,在乎剑锋的锐利及硬度,而不在乎剑鞘的辉煌,同样地,并不是金钱与财产使一个人有价值,人的价值是以他的品德来评断的。”

    张美一生把自己的品德看得比金子还要珍贵,视金钱名利如粪土,把国家利益至于生命之上。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严格要求子女以国家利益为重,精忠报国。

    张美把大儿子国威、儿媳、女儿召集在自己身边,一路南下,绝不给日本人干事。

    张国威牢记父亲的教诲,刻苦读书,在哈尔滨中东大学就是品学兼优的高才生。毕业后先在西直门机务段任工程师,他精通俄语,精通机械制造,他一路追随父亲来到株洲,在铁路上继续任工程师。

    当时正处国共合作时期,杜聿明任华北剿匪司令,他在广西全县设有兵工厂,从战场上下来一批坦克和枪炮,为了使这些坦克重返战斗前线,他广招技术人员;这些武器大多是俄国造,当时兵工厂懂俄文的几乎没有,杜聿明从别人听说张国威不但精通俄文,还是机械专家,就任命他为兵工厂的工程师,张美不愿意让儿子与军界打交道,因此也就拒绝了杜聿明的要求,杜勃然大怒说:“现在是国难当头,国家急需人才,你反对儿子去,就是反对抗日。”并以他全家人性命相威胁。

    张美只好被迫答应了杜聿明的要求;让大儿子跟杜聿明一起去全县兵工厂。张美也留在了全县,全县是广西的交通命脉,日本人为了阻止中国大批抗日物资由此运往前线,所以就采取轮番轰炸的战术,把株洲至全县一代铁路炸得一塌糊涂。由此造成大批物资、机车、车辆积压在株洲一带。

    面对这种被动局面,国民党有关人员非常着急,召集很多专家、还聘有外国洋人顾问,商讨恢复运输的方案,很长时间却一筹莫展。有人举荐张美列席参加会议,开始这些国民党大员、洋博士、洋顾问对张美是不屑一顾,张美经过实际考察,提出恢复铁路通车的方案,方案抓住了核心,措施切实可行,得到肯定和支持,并任命张美为前线开通总指挥。

    张美接受任务之后,全身心投入,不分白天和黑夜他一直坚守一线。

    张美靠自己的威望和亲和力,在两三天的时间招募了几百人的工人队伍,迅速投入恢复运输的硬仗。当时铁路最高长官问张美:“你都要求什么样的设备,我帮你解决!”

    张美自信地说:“我就要两样东西,撬杠和黄油!”

    一场紧张激烈的抢修战斗打响了,在张美的身先士卒率领下,在生锈的车辆钢轨上打上黄油,工人们用撬杠撬,用肩抬,把废弃的机车推进库待修,把路障清除,工人举着火把,喊着口号,经过二个通宵的鏖战,瘫痪在株洲至全县的数百辆机车、上千辆车皮被清除干净,整修了轨道,能够整修的抓紧抢修继续使用,无法修复的用撬杠推向铁道两边的深沟里,第二天全线通车,大批抗日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前线,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

    事可语人酬对易,面无愧色去留轻。

    张美坦荡忠贞一心为国,从来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其穷也不忧,其乐也不淫,表现了中国最早一代产业工人的赤子之心和高风亮节。

    张美为中国铁路事业南征北战,西出东归,笑对苦乐浮沉,抛家离舍,从无怨无悔,张美是中国铁路工人的一面旗帜,人民心中的英雄。国民党交通部长余大维为奖掖张美的功绩,亲赐金匾,上书镏金大字“懋绩久彰,并授金质奖章一枚。

   

     南北铁路干线畅通后,当时国民政府从国外订购一列蓝钢皮车,在九龙接货 ,运回内地方可投入运用,验车押运任务风险极大,一则验车需懂得技术,才可与外商进行交涉;二则押运途中,日军飞机不时轮番轰炸,偌大中国铁路界,当时竟无人敢于前往接车,当交通部官员找到张美谈及此事,张美欣然前往,置个人生死名利而不顾,只身到了九龙。一身正气,满腔热血,对这列火车进行一丝不苟地验收,最终完好无损地将列车押回内地,使之 很快投入运用。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

    张美自九龙返回内地交差后,又被交通部派往广西全县车辆保管所任所长。

    保管所的车辆及物资是由敌占区撤下来的,集中存放,经过整修,待命运往抗日前线。保管所的车辆要求必须处于良好状态,保证随时挂运,不得疏忽延误。

    张美受命于危难之中,慨然前往,到任后亲自动手检修车辆,保管所的混乱局面迅速扭转,全县车辆保管所成了抗日的急救站,赢得了中国抗日军民的高度赞扬,成了日本侵略者的心腹大患。

    张美在全县车辆保管所度过了一段短暂平静的日子,日军继续南侵,保管所的车辆、物资继续南撤,以免落入日本人的手里。敌人的炮火越来越近,当时气氛非常紧张,不少人急于逃命,可是张美却处变不惊,他对身边的工人兄弟说:“大丈夫当舍生忘死为国家,临阵脱逃猪狗不如;只要我张美在,保管所的一个铁钉也绝不容落入敌手!”

    “誓于保管所共存亡!”在张美的感召下,保管所数百名工人兄弟群情激昂,心中燃烧着抗日救国的烈火,不分白天黑夜抢运车辆、物资,转移到安全隐蔽的地方,不给日本人留下任何东西。

    全部东西安全转移后,日本人很快就打了过来;张美和再婚的妻子最后离开保管所,上面有敌机轰炸,地面有敌军追击,逃难的人群像炸窝的麻雀,五零四散,结果张美与妻子走散了。

    张美与妻子慌乱中走散之后,随着人流后撤,在后撤人流中碰见了当时的铁路局局长杨仪及其一家,杨局长一家带了不少金银细软,虽是逃命仍不失大家做派;张美此时患肠炎,杨仪一家怕连累自己,趁天黑悄悄把他甩掉,连夜赶逃,结果路上遇到土匪,把一应金银珠宝细软抢了个干净。

    从车管所疏散出来时,张美将三千元公款随身装在贴身衣服里,沿途宁肯乞讨要饭,有时一两天吃不上饭,也决不动一文。

     张美一路上餐风露宿,脚上捆绑着破布,破棉套披在身上,腰里扎着草绳,蓬头垢面,活像一个要饭花子。靠着这身装扮,路上虽然遇到土匪强盗打劫,也都平安无事。

    有一天,张美夜宿破庙,半夜跳进一个人来,原来是打劫的土匪,手中举着火把,一脚把他踢醒,张美哼哼唧唧故意说胡话,那土匪一看是一个傻要饭的,朝他身上又踢了两脚,悻悻地走开了。

   

    真不知道那些漂泊的苦日子张美是如何度过的。他先由广西出发,穿过湖南,来到江西萍乡。他的妻子随着逃荒的人群也正好来到萍乡,说来也巧,这天妻子在河边替人洗衣服,恰好张美从此路过,两人不期而遇,相拥而泣。

    张美到萍乡之后,立即向铁路上报到。当时战事吃紧,铁路上急需他这样懂行的管理人才,所以上级随即任命他为萍乡机务段段长。

    萍乡是抗日的大前方,很多军用物资急需运往前线,机务段段长的位子吃力不落好,没人愿意干,弄不好就要掉脑袋,张美明知道这差事不好干,但他还是义无反顾接受了任命,立即投入指挥运输的硬仗之中。他以博大的胸怀和钢铁般的意志,承受住了来自各方的干扰和压力,带出了一支过硬的铁路工人火车头队伍,关键时刻冲得上,拖不垮打不散,成了名副其实的“铁军”,张美的到来给江西铁路带来了生机和蓬勃的朝气。

    为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张美舍生忘死带着自己的“铁军”队伍转战江西、湖南、云南铁道线上,一次次创造出惊人的业绩,为中国东南、西南铁路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美置个人生死与家庭安危而不顾,一心为国,不计个人荣辱,他那忘我的献身精神和可歌可泣的壮举将永载中国的光辉史册!

   

    北京解放前夕,张美任张家口机务段段长。

    为了迎接全国解放,配合人民解放军顺利接受铁路,一些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以铁路工人的身份在隐蔽地活动,由于叛徒的出卖,国民党特务掌握了一部分潜伏的共产党员名单。有一天,国民党的要员交给张美一份黑名单,要求他千万不能走露风声,协助国民党将黑名单上的人严加监视,以求一网打尽。

    张美从几十年的亲身经历感受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为民族而奋斗的情景,自己虽然没有加入任何党派,但做一个有骨气正直的中国人是他生命的准则。

    当天晚上,张美悄悄让人通知黑名单上的人到自己办公室开会。他神情庄重地说:“伙计们、工友们:我这里有一份黑名单,在座的名字都写在上面,你们现在处境都很危险,今天晚上务必离开段上,没钱,我可以预支给你们,诸位多保重,咱们后会有期!

    在张美的掩护下这些人连夜平安撤走了。第二天国民党特务扑了一个空,对张美很恼火,但慑于张美的声望,不好发作,只好不了了之。

 

                                          (六)

 

    东风洒雨露,会入天地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向世界宣告成立了!

    张美眼望天安门前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流下了激动地热泪。这位在铁路干了大半个世纪的老人,几乎跑遍了全中国,尝尽了人间的疾苦;他亲身经历了晚清、军阀割据、抗日战争、三年内战,饱受了颠沛流离之苦,他经常教育自己的子女说:“我们人老几辈都是吃粗粮长大的,不要贪图高官厚禄,有一份稳定的职业,但求利国利民足矣!”

    回首走过的来时路,张美百感交集 从13岁擦大轮,到18岁成为第一代火车司机那天起,他就抱定出淤泥而不染,做一个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几十年克勤克俭,从无任何不良嗜好,一生素食、烟、酒、肉不沾,衣不求华,食不求精,粗茶淡饭一日三餐足矣,视功名利禄如土,视国家民族利益重如泰山。张美尽管自己没进过学堂,但却对子女学业、人品要求甚严,决不姑息迁就。在极其恶劣的环境里,他把自己两个儿子、两个姑娘都送进了大学校门,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大儿子张国威中东大学毕业,参加铁路工作,先后任工程师、高级讲师,一生心血献给铁路教育事业。

    二儿子张国建,海关大学毕业,解放前夕,夫妇在马来西亚定居,并有一份丰厚的家业。新中国成立后,张美看到百废待兴,急需人才,就三番五次去信,促使他们归国,报效国家。

     两个女儿分别由中法大学、圣约翰大学毕业,成为不同领域的业务骨干。

     全国解放后,国家政府、铁道部对张美这位德高望重的铁路老前辈非常敬重,先后聘他为铁道部机务处长、铁道部机械总工程师、技术顾问,在生活上给予他优厚的待遇,专门在北京市东城区北总部小椿胡同辟 给他一处独居四合院,十六间房子,一应水电管理费全免。

   张美时刻关心国家大事,坚持天天读书看报,为了减轻国家负担,他主动请求铁道部连降自己三级工资,并对子女说:“我年老不能为国家出力了,能替国家分忧,心中才踏实啊!”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张美有生之年,时刻挂念着中国铁路的发展,不时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

    全国铁路开展“满超五”活动时,“毛泽东号”第一任司机长李永多次登门向张美请教有关运输方面的难题,他都热情接待,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经验。

    张美对于自己的孙辈成长,同样倾注一番心血。

    他对身边的孙子、孙女要求极严,每星期都要他们向自己汇报学习、思想情况,他常语重心长地对儿孙说:“过去外国人称我们是东亚病夫,中国是一盘散沙,谁也管不了谁,新社会人民当家作主,每一个人都要具有爱国之心,还要有建设国家的真才实学。”

    张美教育后代的家训是:

    一.不要以耍嘴皮谋生。

    二.要有真实本领。

    三.要在世人面前,显示我中华民族的骨气。

    四.真正的人才出自贫困,要珍视有志之士。

    儿孙们至今仍清楚地记得爷爷教会自己的儿歌、古诗:

    光阴迅速不俄待,时乎时乎不再来!

    书到用时方恨少,待到求人易也难。

    张美一生只求奉献,从不索取,为国家为民族披肝沥胆,独自吞咽着人生的苦酒。

    二儿子张国建夫妇自马来西亚归国后,本抱着满腔热情,报效国家,可到头来却事与愿违,一场灾难降临到头上,令人欲哭无泪。

    张国建开始在北京朝阳电机厂任总会计师。他牢记父亲的教诲,光明磊落做人,兢兢业业做事。很快查明以董三为首的贪污集团的蛛丝马迹。那些人对张国建软硬兼施,可是张国建却不为所动,。这帮卑鄙小人恶人先告状,编造黑材料,写匿名信,陷害张国建是“国民党特务、潜藏的阶级异己分子”,三次告状,三次被驳回,最后用重金收买有关人员,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张国建抓了起来,投入监狱。

    张美为儿子的清白,无辜受冤多方奔走,四处呼号,儿子在遭罪,老人滴血。他一次次问自己,这就是盼儿归来的结局吗?尽管张美精神上遭受沉重打击,但他对祖国依然一往情深。

    1952年,郑州铁路机械学校成立,国家急需铁路教师,张美又毅然动员身边的大儿子张国威报名支援内地,二儿子身陷囹圄,大儿子远走他乡,他要承受的精神打击和折磨有谁能知道呢!

   

    1954年的一天,詹天佑的儿子找到张美,哭诉其父亲的尸骨葬身荒郊无人过问,要求潜入八宝山墓地。

    张美嗟叹不已,对其说:“詹工是我中华民族的人杰,尸骨不进八宝山是我等活着同仁们的耻辱!”

    送走詹子,张美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呈请国务院、铁道部,重新安葬詹天佑,上慰英灵,下安生民。

    张美几次策杖往返数百里,终使詹天佑安葬八宝山烈士陵园,詹子感激涕零,俯身叩首以谢大恩。

    张美大儿国威、儿媳带着两个幼女在郑州安家落户,三个孙子、一个孙女留在北京。

    为了使女儿顺利考上北京重点中学,张国威妻子带着女儿暂时回到北京,在母亲的管护下,大女儿顺利地考上了北京女子四中重点中学。

    1956年9月底的一天,在北京男子二中上学的三儿子拿回一张十月一日天安门观礼台的观礼票,交给了母亲,儿子告诉妈妈,学校共有二张观礼票,初、高中各一张。初中一张校长发给了自己,校长要求学生家长一定去参加观礼,母亲激动地流下热泪,她深知这张观礼票的分量,过了一会儿,兼全校(初、高中)的二儿子兴冲冲回来了,手里也拿着一张观礼票,一千多名初高中学生,两张观礼票,一起放在了母亲手中,儿媳把两张观礼票恭恭敬敬放在公公张美面前,这位白发老人眼睛湿润了,他拉着两个孙子的手,动情地说:“好,好!你们为咱张家争气了,好样的,继续努力吧!”

    老人鼓励孙子再接再厉,争取更大进步。由于爷爷高血压不能剧烈活动,决定在家听收音机,让儿媳代表全家出席国庆七周年的观礼,另一张票马上送回学校,让别人享受这份荣誉。校长非常感动,把这张票交给了校团总支书记,让他代表学校出席观礼。

    当团总支书记来到观礼台上,见到了这位瘦弱的学生母亲,深情地说:“你身体这样虚弱,还经常在外地,操两头心,却培养出了优秀的儿子,阿姨你辛苦了!”两人相拥,眼里闪着泪花。

    庄严的礼炮打响了,守候在收音机旁的张美激动地心就要跳出来了,他数着礼炮声,沉浸在幸福之中,老泪纵横,面带笑容。

    此时她的儿媳,仰望着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刘少奇、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健步走来,千言万语难表达,惟有拼命地鼓掌,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1958年5月4日,84岁高龄的张美,在为二儿子国建冤案申述的路上跌倒,失去知觉,被人送往医院。

    弥留之际的张美,身体木然、四肢木然、表情木然,而一双眼睛却睁着,大概这就叫“死不瞑目”吧!

    张美带着欣慰和遗憾告别了人间......

    闷雷阵阵,大雨如注,这滂沱大雨,在为一颗高尚而虔诚的灵魂作最后的庄严的洗礼!一个渔民的儿子风雨兼程而来,风雨潇潇而去,生得平凡,死得悲壮,以身许国,日月可鉴!

    张美的葬礼悲壮、简朴,催人泪下。

    铁道部、北京铁路局、有关部门领导、张美生前好友,以及一百名曾一起共事过的工友,亲属参加了追悼会,人们怀着悲痛的心情为这位一生献给铁路事业的老人送最后一程,哭声、哀乐声回荡在沉寂的长空。张美的遗体,安葬在八宝山公墓。

 

                                          (七)

 

    张美这位中国铁路第一代开拓者,像一面旗帜招引着未来人沿着他们奋斗的足迹,艰难地跋涉着,奉献着忠诚......

    大儿子张国威从北京来到郑州铁路机械学校,除搞好教学任务外,还自觉担负起了培训青年教师的任务。那些日子里,他废寝忘食,校园的灯光总是他屋里灭得最晚,早上亮得最早。他一心扑在教学上,心系铁路,惟独没有他自己,积劳成疾,患了胃溃疡,一天天消瘦起来。

    为了让丈夫更好地工作,照顾好他的身体;1953年夏天,张国威贤惠的妻子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来到郑州,这对患难与共的夫妻,他们牢记父亲的教诲,教育子女走正道,学知识,服务社会。尽管妻子早患严重的心脏病,身体很虚弱,然而为了丈夫的的事业,她自己做出巨大的牺牲,忠实履行妻子的责任,赢得校内外师生的尊敬和钦佩。

    当时,学校一部分教职工来自不同的地方,到学校后过不惯艰苦凑合的日子,给丈夫怄气,有的连哭带闹甚至以离婚相逼。学校领导就把张国威夫妇的情况向教职员工及家属宣讲:论条件,他们完全都可以留在北京,有国家分配给他们的舒适住房,他们的父亲又是铁路上的元老,身边又离不开人照顾,他们却义无反顾带头来到这里,夫妇都患病在身,为了教学,自己承受了多大牺牲你们知道吗?

    不少教师、家属听了领导的讲述,一齐涌向了张国威夫妇那近乎寒酸的家,看到病床上张老师妻子那坦诚的笑容,看到张老师伏案专心备课的认真劲,他们的心被深深感动,这些人紧紧握住张嫂的手,忍不住流下悔恨的眼泪,纷纷表示;张嫂能吃的苦,我们也能吃,张嫂能干的事,我们也能干,张嫂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一定当好家里的好后勤,让丈夫安心全身心投入教学之中。

    1960年多灾多难的岁月。

    张国威除忙于正常的教学外,学校又增加了培训站段级领导的任务,张国威是唯一能胜任的老师。白天上课,晚上加班,星期天还要辅导学员函授,他忙得昏头转向,更无暇顾及妻子,妻子也不愿给辛苦的丈夫增添负担,把自己病情偷偷瞒了下来。

    12月1日是令人心碎的日子,这天是星期日,一大早张国威就到校辅导学员上课了,妻子心脏病急剧发作,被邻居们帮忙送进铁路中心医院,中午张国威闻讯赶到医院呆了二个小时,下午又缓缓离开病房走进教室;丈夫走后,妻子对守候在身边的小女儿说:“妞妞,妈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本想好好侍候你爸几年,老天不长眼,我身体先垮了,不能再让他操我的心,你去爸爸学校开张免票,送妈妈治好病,咱再回来......”

    望着母亲苍白的面容,瘦弱的身子,深陷的眼窝,少气无力地样子,女儿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失声痛哭,多好地母亲阿,一个活生生的人瘦得仅有六十来斤,怎不令人唏嘘心痛啊!

    第二天上午,张国威坚持上完课后,不顾一切向医院跑去,妻子已经衰弱到极点,望着匆匆赶来的丈夫,眼里滚出一串泪珠,拉着丈夫的手,吃力地说:“我怕是不行了,放心不下你和两个女儿,你千万不要委屈了孩子.....”没等满腹话说完,就昏死了过去。

    此时张国威,一下子冲出病房,大声哭喊着大夫:“救救她,救救她!我们离不开她啊!......”

    世间最伤心的无过于生离死别,妻子带着满腹心事,撇下丈夫和未成年的女儿撒手走了,张国威追悔不已,欠妻子的太多了,他肝胆欲裂,泪如泉涌,他把痛苦埋在心里。第二天,张国威老师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了教室,全班的同学无不为张老师这种以工作为重的精神所感动,中午下课的时间到了,谁也不愿离开教室,离开可敬可爱的张老师。不少同学为自己的老师洒下一掬同情的热泪。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使中国陷入了一场空前的灾难,造成千万无辜的好人蒙受不白之冤,精神和肉体经受双重折磨,家破人亡的悲剧不断上演,每一个正义正直的中国都会认真反思,决不能让这样的悲剧重演,中国再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了。

    张国威这位忠心耿耿献身铁路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被文革腥风血雨的恶浪一次次扑到在地,他百口难辩,欲哭无泪,欲喊无声。

    文革开始后,一伙别有用心的人硬给张国威扣上“反动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国民党特务”的罪名,对青年学生的过激行为他并不在意,他始终坚信党、坚信自己一生的选择,坚信人民终究会理解他,在自己遭受批斗最激烈的日子里,他仍坚持照常备课、上课、哪怕只有极少的学生上课,他也坚持到底。

    他的小女儿心疼自己的爸爸,劝他说:“爸,人家都不上课了,您别费那个心,歇歇吧!”

    “不!只要有一个学生来听课,我就要上讲台。”张国威坚定地回答女儿。

    有几个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混子”,对张国威老师坚持上课看不惯,索性冲进办公室把老师的教科备案撕得粉碎。可是教案早印在脑子里,他照常上课,这伙儿气急败坏的学生败类恼羞成怒,抡起拳头雨点般地向老师打去。一名姓李的学生打手,并趁机从老师身上、家中搜取钱财,拿这些钱去大吃大喝。

   1968年11月16日是学校教师开资的日子。当天晚上,那位丧心病狂的李姓打手冲进张国威的办公室,把门关死,手里掂着军用皮带,逼着张老师脱下棉衣、毛衣、棉鞋,让他赤脚站在冰冷的水泥地上,又从他贴身口袋里搜出七八元钱,打手骂骂咧咧嫌钱少,趁张老师不防,一个掏心拳打过去,赵老师哎哟一声倒在地上。打手仍不放过他,恶狠狠地说:“别耍滑头,你把钱藏到哪里了,快交出来!”

    张老师忍着剧痛,说:“白天劳动没来及开支,明天给你好吧!”

     没等张老师说完,那已经疯狂的打手抡起皮带朝老师狠狠抽打,又用翻毛牛皮靴向老师胸前猛踢几脚,可怜的张老师疼得在地上打滚,直到昏死过去,嘴角流着血......

    看到张老师昏了过去,怕万一打死人不好交待,就叫来两名青年教师对他们说:“张国威这老混蛋不老实,装死,你们把他抬走吧!”然后就溜走了。

    两位青年教师看着地上只穿着单衣的张老师血迹斑斑,伤痕累累,不禁潸然泪下......

    两位教师含泪用棉被裹住张老师,用架子车把他送回家。

    此时,张老师家中唯有小女儿在他身边,二女儿被强行下放到农村,走时一身病,没走到地方就再也走不动了,同学们硬是轮流把他背到下放地点的。

    小女儿看着父亲那被折磨得要死的样子,嚎啕大哭,非得冲出去找那个打手算账,被两位教师死死拦住,他们含泪说:“你这不是给你爸爸找罪受吗?忍忍吧,现在不是咱说理的时候,留得青山在,有咱说理的时候......”

    小女儿泪流满面,心如刀绞,不时用毛巾擦去爸爸嘴角的血渍。张老师一直高烧不退,咳嗽不止,每咳一次如利箭穿心,痰盂里都是他吐的鲜血......

    三天过后,小女儿推着自行车一步一挪将爸爸送到医院,短短的路程走了一个多小时。张老师虚弱到了极点,一米八的大个儿,瘦得不足百斤,走路一阵风就会把他吹倒。

    张老师到医院后,经医生拍片结果是;胸膜撕裂,左边第三四根肋骨骨折,女儿给爸爸看病不敢说出真相,对医生说是不小心从楼梯摔下摔伤的。医生让住院治疗。张国威摇摇头,不愿住院,医生只好给打了退烧针,给开了些止痛药,相依为命的父女俩又缓缓地回家了。

    又是三天三夜的守护,小女儿守在爸爸床前,饿了啃干馍,渴了喝白开水,实在坚持不住了,趴在床头打会儿盹。三天过后,张国威非要去上班,女儿再劝也劝不住,只好用自行车把爸爸送进学校。

    当张国威踉踉跄跄出现在学校时,工宣队队长一把搀住他,对张老师说:“张老师,你多天没吃东西了,这课说啥也不能上了,你受委屈了,打人的事我们会一定严肃处理!

    张国威听了工宣队队长暖心的话语,这位宁折不弯的老知识分子伏在工人师傅的肩膀上,泣不成声。

    工宣队队长派人用小汽车把张老师送回了家,并嘱咐他小女儿说:“照护好你爸爸,有什么事随时来找我们......”

    小女儿一边抹眼泪,一边恭恭敬敬向工宣队长深深鞠了一躬,算是对他最诚挚的谢意吧。

    张国威的工资早就被停发了,每月仅给三十元的生活费。为了给父亲治病,小女儿只好瞒着父亲到处找亲朋好友借钱,给爸爸买药。

    在张国威在家养病的日子,那位禽兽般的学生打手趁张老师到学校没人的时候,他指着张老师的鼻子骂:“你好哇,在工宣队面前告我的状,让造反派组织开除了我,还让老子写检查,你都说了些什么,老实交待,我非整死你不可!”并亮出怀里的凶器相威胁。

     张老师看着他那凶神恶煞的样子,刚刚平静的心又揪了起来,精神几乎快要崩溃了。

     “哀莫大于心死”张国威感到几十年的人生之路走得疲惫、艰辛之极,他觉得太累了,再也无力扬起生命的的风帆,他痛苦地闭上双眼,泪水顺着深陷的眼窝、消瘦的脸颊汩汩流淌......

    深夜,一阵寒风撕裂着窗户,一阵阵凄雨拍打着玻璃,冷冷清清的屋里唯有马蹄表嘀嗒嘀嗒地走着。张国威把小女儿叫到床前,平静地说:“孩子啊,爸怕是熬不过去,不能再为国效力了,他们往死里整我,这场灾难怕是躲不过去了......我最担心的就是你啊。从你爷爷开始,咱家二代人干铁路,你哥哥他们都上大学,为国家挑重担了,爸爸希望你到铁路上来,咱家不分男孩、女孩,可不能让爷爷留下的事业事业断了......爸爸如果照顾不了你,你就投奔你哥哥去吧!

    父女俩抱头痛哭,屋外雨一阵紧似一阵,那雨如泣如诉......

    12月5日,张国威撇下无依无靠、没有生活来源的小女儿,带着满身创伤,一腔悲愤喊着:“我没有对不起国家啊......”吞下了半瓶敌敌畏,带着满腹冤屈和忧伤撒手而去了!

    小女儿哭得死去活来,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张国建被诬陷坐牢的艰难岁月里,妻子朱贵贞毅然挑起了家中六口人的生活重担,仅靠每月31元的工资,要养活全家,那时的生活惨状可想而知了。

    张国建在狱中度过23年的牢狱生活,最终无罪释放,出狱后组织为他办理了退休手续,补发了工资。

    远在美国站稳脚跟的大儿子一直催促父母到美国与他们团聚,生活在一起。然而,他不为所动,他知道自己的根在中国,父亲张美就是最好的榜样,虽然遭到不公正的待遇,依然不改初衷,心系国家。他只是两次赴美探望儿子一家,短暂停留,毅然回国。他发挥自己英语好的特长,不时到颐和园等景点充当翻译和导游,有时免费辅导孩子学英语。

     张国建大儿子张恩阳在学校是德才兼备的好学生,受父亲的牵连,未能考上大学,无奈之中,只好与在香港的五姑取得了联系,以过继儿的身份几经周折办好了到香港定居的手续。到香港后,开始在美国人的轮船上当水手,在外国货轮当水手是下等的职业,没有外国籍,不受国际法保护,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可是张恩阳咬紧牙关任劳任怨,一年多的时间升职为二副。

    此时,他不再满足目前为人打工的处境,他觉得应该有更大的人生追求,说服姑母,只身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自费求学,专攻物理专业。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能登攀。”张恩阳靠他的勤奋刻苦,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终于实现了爷爷的夙愿----“在世人面前展示我中华民族的骨气和风采。”

    张恩阳一鼓作气进修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生的全部课程,后受聘美国新泽西州EEJ公司电子集成电路研究室主任,该研究室系美国高精密航天设备的关键要害部门。

    张国建二儿子张恩光,高中毕业后,随北京知识青年一起到北大荒,把最宝贵的青春时光献给了边疆。在北大荒的艰难生活磨砺中,使他体会了人生奋斗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不断进取超越之中。

    张恩光回城之后,进修了大学全部课程,被选调北京市对台办公室负责外事工作。

    张国建大女儿张惠新高中毕业,为解决家庭的困难,决心靠自己的努力创出一条路子来。七十年代初,她独自从北京坐上了南下的火车,流落到了四川宜宾,善良热情的宜宾父老收留了她、养育了她,并荐她当了人民教师

    张惠新这位倔犟坚强的女儿,虽然远离亲人,多少次夜深人静的时候不时洒下思亲的热泪。风雨过后是晴天,张惠新以博大的爱心,握紧教鞭,视生如子,全部身心扑在教学之中,成了远近闻名的英语教师。

 

    历史终于翻过沉重的一页,噩梦醒来是清晨。

    1979年,党组织终于为文革中受到迫害的张国威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张国威二儿子,张恩博,北京钢铁学院毕业,中共党员,任北京首钢高级工程师,曾带领科研人员自主翻译德国全套进口资料,为首钢装了三个最先进的高炉,为了抢工期,三个月吃住在工地,争取了时间,圆满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

    张国威三儿子张恩天,中国科技大学第一届毕业生,1989年,她主持的科技项目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后任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

    张国威小女儿张晶心也被招入铁路,在车站收入室工作,她兢兢业业工作,同时在家庭收入不太宽绰的情景下,常年坚持匿名捐助“希望工程”的山区孩子,每年捐助贫困山区学生钱物,曾被新闻媒体多次追踪报道。

    

    给慈禧太后开火车的张美一家祖孙三代奋斗的足迹,使我们无限感慨,他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这里的人民,怀着深深的眷恋和痴情,虽历经磨难,饱尝艰辛、屈辱而无怨无悔,一脉相承那就是爱国的情结,融化在血液里,定格在魂灵中;他们用炽热的爱,书写三代人的记忆,驶往未来----这就是历史,“历史是一首时间写在人类记忆上的回旋诗歌。”(英.雪莱)

    远处的路标没有白费,

    让我们列队向前,向前,

    让伟大的世界永远顺着

    变化的常规绕转。

           ----英.丁尼生

 

                                                                  1991年2月第一稿

                                                                  2018年12月第二稿

后记——张美孙女,张国威女儿张晶心发给作者吕孟申的微信——

主席你好,非常感谢一直己来辛劳工作。我把你整理的文章分别发给我哥,和北京的大姐。他们都让我转达对你的谢意。愿国民党交通部长余大维给我爷爷题的匾额是“懋绩久彰”四个字,另外詹天佑和我爷爷修,京张铁路时每一个坡,和转弯都是爷爷建意趟出来的,创造了中国人建造中国第一条铁路。

現在我的两个哥哥一个姐姐都不在了,提到很伤心。爷爷给父辈起的名子一个是国威即扬我国威二叔国建国家解放了,需要努力建设才能富强。二哥北京钢铁学院毕业,分配首纲研究所曾带领科研人员自主翻译德国进口资料为首钢装了三个高炉共产党员只是为他担任要职速批三个月吃住单位。三哥中国科技大第一届毕业生,郭沫若的校长。曾认黑龙江省党外人市委员,博士生导师至今77岁仍然兼职哈尔滨石油化学研究所。他们的成绩,功劳,及为国家作出的供献远不可计算。这就是爷爷对儿辈,孙辈的要求,和希望。

 主席,真对不起,怕你不理解。我昨天还给北京大姐,我叔叔的大女儿,发过信息,看她那是否有爷爷的照片。因年龄大,可能生病,一直没回。很高兴你保留了这么长时间,又整理出来。这对我们非常重要,为我们的后人留下历史的记载。非常感谢,你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无轮是大姐,或是明年我哥从夏门回哈。我都将尽力找照片发给你。      

man008 发表评论于
严重怀疑作者是读了德玲的《御香缥缈录>>后编篡出来的.
心海荡舟 发表评论于
张美,我国第一代货车司机,爱国情怀值得纪念。
寒墨 发表评论于
值得纪念的老一代铁路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