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的山谷》——世界著名的美国男低音保尔·罗伯逊

不想那玉堂金马登高第,只望能高山流水遇知音。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骄傲的山谷》——保尔·罗伯逊

很小的时候,记不清是哪年哪月,看了一部黑白片——《骄傲的山谷》。

影片的故事开始于一黑一白两男人的偶遇,然后两人结伴谋生。一路上,黑人唱着歌为两人打发寂寞与失望的时光。一天,两人路过一座教堂,里面有一个神父在训练唱诗班合唱。白人撺掇黑人亮一把,于是黑人放开了喉咙。深沉浑厚的男低音震惊了教堂里的神父和唱诗班的所有人。神父将两人留下,并帮着两人在小镇附近的矿山找了份工作。

不幸的是,矿山巷道冒顶,把黑人和白人所在的小组堵在井下。组长根据经验判断,沿着原路返回已不可能,但是,他知道有一条断头巷道的底部与主巷道之间,只有一道不太厚的岩墙,用炸药可以炸通。于是他叫大家分别带上炸药,电雷管,电线,和电雷管起爆器,随着他向那条巷道的走去。一路上,他们排除了几处塌方、片帮造成的堵塞,终于来到那条巷的底部。众人轮流挖了一阵,在岩墙下掏出安放炸药的洞,放好装着雷管的炸药,待到连接电线时,才发现,由于意外,电线的长度不够了,无法拉到安全区域。这就意味着操作电雷管起爆器的人无法生还。

众人无语相望了许久,作出了抽签决生死的决定。结果,组长的儿子抽中了死签。黑人主动提出协助组长的儿子设置起爆装置,其他人撤到安全区。在一切就绪时,黑人打晕了组长的儿子,……

老话说:“七八九、厌死狗”。这类故事片,对于一个处于厌死狗年岁的男孩子来说,通常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之所以能在记忆中留下深刻、长久的印象,是黑人在教堂唱的那首歌。歌词没有翻译成中文,因为,即使翻译出来,也没有人能唱。

虽然听不懂歌词,却为那深沉浑厚的男低音深深感动。正如人们常说的:音乐无国界。二战时,苏联的《喀秋莎》,不但为苏联深爱,也为他们的死敌——德军官兵所喜欢。而莉莉玛莲(Lili Marleen),一首男高音歌唱家认为歌曲太简单的德国歌,却在西线战场受各参战国的官兵喜爱。

从大人的口中,记住了那位扮演黑人的演员名字——保尔·罗伯逊(Paul·Robeson)。美国著名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主题曲《老人河》是保尔·罗伯逊的成名作,他还出演过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奧賽羅》中的黑人将军——奧賽羅,是20世紀首位出演奧賽羅的黑人。五十年代,莎士比亞的戏剧《奧賽羅》、《哈姆雷特》、《第十二夜》都曾有译制片放映,前两部是英国人拍的,后一部是苏联人拍的。

《哈姆雷特》的男主角是英国著名男演员——劳伦斯·奥利维尔。他还出演过《瑞贝卡》、《阿拉伯的劳伦斯》等世界著名影片。

时光流逝,带走了无数的往事和记忆。

【附录一】——《老人河》

1936年,美国音乐剧《游览船》在伦敦演出。保尔·罗伯逊在剧中扮演配角黑人约奥,穿着破旧的上衣和短裤,在舞台上背靠着墙演唱这首《老人河》。虽然只是以不起眼的龙套角色,但保尔·罗伯演唱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使罗伯逊一唱成名。这首经罗伯德改词的歌也就成为他在音乐会上的保留节目。后作为《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主题歌。

链接:https://youtu.be/eh9WayN7R-s

【附录二】——《喀秋莎》

对于这首歌,比我更熟悉的人多如过江之鲫,就不在各位大拿面前卖弄了。

链接:https://youtu.be/Mowe4ojo_iY

【附录三】——《Lili Marleen》英文版及简介

链接:https://youtu.be/7heXZPl2hik

找到一个1939年原版的,但是听着如进行曲般,所以放一首柔情迷人的英语版。

《莉莉玛莲》这首歌词写于1915年,作者是汉斯·莱普(Hans Leip)。1914年一战爆发时,他是一位学校教师。翌年,即1915年,汉斯·莱普被征召入伍,在部队开赴东线俄国战场之前,他每天在军营门口站岗放哨,期间他写下了这首诗歌。莱普在诗歌当中使用了他的两个女友的名字,即:莉莉与玛莲,两个人在诗歌中变成了“莉莉玛莲”一个人。汉斯·莱普将这首诗歌的标题命名为《Das Mädchen unter der Laterne》(德语:路灯下的女孩),1937年德国出版的一部名为《Die kleine Hafenorgel》(德语:小小的港湾风琴)的诗集将这首诗歌收录了进去。
1938年作曲家诺伯特·舒尔茨(Norbert Schultze)为这首诗谱曲,改名为《Das Lied eines jungen Soldaten auf der Wacht》(德语:一个年轻士兵的值班之歌)。原本是为男歌手写的歌曲,舒尔茨先送给一位有名的男高音歌唱家,这位歌唱家认为歌曲太简单,拒绝演唱。后来舒尔茨又请夜总会的女歌手拉莉·安德森演唱这首歌,并在1939年录制了唱片,据说总共灌制并对外发行了7,000多张唱片,但是由于二战的爆发和其他原因,仅售出了700多张唱片。如果不是因为后来的特殊偶然机遇,这首歌曲或许会在人们心目中默默无闻地被永远遗忘。
1941年4月德军占领了南斯拉夫,德军在贝尔格莱德开设了德军广播电台为前线士兵广播,广播范围涵盖巴尔干半岛、北非地区以及其他欧洲部分地区。8月18日电台从一些废弃的唱片中翻出了这张唱片,并进行播放。由于电台其他娱乐唱片寥寥无几,电台就经常播放这张唱片,于是这首歌在欧洲各国之间开始流行起来。这首歌播出之后遭到了纳粹宣传部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的反对,他认为这首歌曲会瓦解士兵们的斗志,他曾下令禁止播放这首歌曲。然而禁令下达之后,电台马上收到了前线各地士兵们的大量来信,要求恢复播放这首歌曲。德国非洲军团的统帅隆美尔将军也喜爱这支歌,他常常和士兵们一起收听《莉莉玛莲》。在他和广大士兵的要求之下,电台又恢复了播出,并在每天晚上结束全天播音之前的9时55分准时播放这首由安德森演唱的歌曲。在地中海沿岸各地,不论德军还是盟军都能听到这首歌。多年之后,作曲家诺伯特·舒尔茨谈到当时北非战场的情形时,这样回忆道:“在那段时间,每天晚上只要收音机里响起了这首歌曲时,交战双方不约而同地停止了交火,士兵们静静地听完这首歌,这首歌曲让前线的士兵们想起了他们的家乡和亲人……”。
除了德国本土以外,这首歌曲也风靡了被占领国、轴心国以及中立国,1941年法国的女歌唱家苏茜·索利多尔演唱了最早的法语版;同年还有丹麦女歌唱家Elsa Sigfúss演唱的丹麦语版;以及意大利男歌唱家卡洛·布提演唱的意大利语版。战争期间与《莉莉玛莲》作曲家诺伯特·舒尔茨结婚的保加利亚女电影演员伊娃·万嘉在1942年用保加利亚语演唱了这首歌;同一年还有瑞典男歌唱家斯文-奥洛夫·桑德伯格演唱的瑞典语版进行曲、芬兰男歌唱家格奥尔格·马尔姆斯滕演唱的芬兰语版进行曲,以及荷兰男歌唱家卢·班迪演唱的荷兰语版。1944年4月被盖世太保以充当盟军间谍为由投入监狱并遭到酷刑,在出狱后又积极营救犹太人的匈牙利女电影演员卡塔琳·卡拉迪,在此以前也为这首歌曲录制了用匈牙利语演唱的唱片。
盟军方面,在北非作战的英国第八军团的士兵们也喜欢上了这首德国歌曲,他们将这首歌称为“第八军歌”。作为对德国的宣传心理战,1943年美国战略情报局(OSS)开始了对德国的广播。曾经拒绝与纳粹德国合作,后来成为美国公民的德国女演员玛莲娜·迪特利希为OSS电台分别录制了用德语演唱的爵士版和俄语版的《莉莉玛莲》唱片。在欧洲前线的劳军演出期间,她也为盟军官兵演唱这首深受欢迎的歌曲。1944年英国诗人托米·康纳为歌曲填写了英文歌词,于是有了英文版的《我灯光下的莉莉》,安娜·谢尔顿所唱的版本被认为是英语最早版本。同年6月27日RCA唱片公司发行了佩里·科莫演唱的唱片,这首歌曾经是美国的歌曲榜上的第13位。与此同时迪卡唱片公司也发行了希尔德加·洛雷塔演唱版本的唱片。1944年11月在意大利战场的美军第78步兵师的中士哈利·派恩(Harry Pynn)将这首曲子重新改写了歌词并命名为:《D-Day Dodgers》的进行曲。英文的“Dodger”是“躲闪、逃跑”的意思,这是因为参加诺曼底战役的盟军部队将意大利战场的盟军部队讥讽为“D-Day”的逃兵,哈利·派恩的这首歌词是为在意大利战场作战的盟军官兵而写,它以“我们是D-Day的逃兵”的自嘲方式回击了这种讥讽,同时也以此纪念那些在意大利战场阵亡的盟军官兵。
随着二战的结束,经历了军营号声、战场硝烟的《莉莉玛莲》回到了和平年代。这首享誉全球的歌曲自问世以来,被翻译成48种语言。它在不同的年代,用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风格在世人当中相承传唱,它已经成为了一首久唱不衰的世界经典名曲。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战后曾评价道:“在战争期间,汉斯·莱普是唯一的一个身在德国却把快乐带给了全世界的德国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