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国老朋友Mrs.Stampfli今年一百周岁了!在写“我在美国开车记”时就想起了她。自她2016年住到女儿家附近的老人院后,我们就再也没见过面,只在facebook里得知她的近况。把多年前旧作“与Mrs.Stampfli见面”一文再次发表,祝福Mrs.Stampfli健康长寿,喜乐平安每一天!
与Mrs.Stampfli见面-好事多磨的见面
(2009-08-26 )
我与Mrs.Stampfli计划了三年之久的meeting(会面)终于实现了,真是好事多磨啊!
Mrs.Stampfli是我刚到休士顿时认识的一位美国朋友。屈指算来我门相识已经有十八年之久了。
05年10月,我离开休士顿到儿子家,给媳妇做月子,接着又帮忙带孙子。我与Mrs.Stampfli在只有逢年过节才有的几通电话和寥寥无几的电子信件里就约定:等我一回休士顿,我们就要get together(见面相聚),每次,Mrs.Stampfli总是喜欢热情地加上一句“I can't wait!"(我都等不及了!)可是每次我回家,相约Mrs.Stampfli,总是因为她满满的日程安排:诸如客人来访要接待;应邀出城访问朋友,更多的时候与她教会活动和家庭音乐老师的课程相撞;加上我自己来去匆匆,我们的见面始终没有如愿。
我们的见面只是叙旧,全无紧要可言,我当然会礼貌地谦让延后,并把见面择日的主动权留给她来安排。
七月中旬的一天我接到Mrs.Stampfli的电话。电话里,她依然声音响亮,快人快语地说,“Sorry for taking so long to get back to you. I finally got time with you! Where do you like to go ?。。。"(很抱歉,这麽久才回复你,我终于有时间与你见面了。你喜欢我们在哪里见面啊?)
这还用问吗?与外国朋友交往,我遵循的原则是礼貌友好。根据我们中国人敬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我当即提议由我到她家去看望她,并接她一起到中国城共进午餐,边吃边聊。Mrs.Stampfli欣然同意。
7月22日,星期三早晨,按照约定,我在离家去Mrs.Stampfli家之前,给她打了一个电话,告诉她我上路了。
一路上,多年来与Mrs.Stampfli点滴交往的一幕幕情景,在我脑海里交替闪现:她的初次来访;她教我开车,带我去考驾驶执照;我们一起去公园,去博物馆,去教会,去商场,去超市;她为病中的我煲的汤,烤的面包,她邀请我们全家赴她亲手料理的家宴;她为我姐姐学英语录制的每日会话英语磁带;许多的忠告,许多的讨论,许多的帮助;。。。20分钟的车程就在我胡思乱想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停好车,朝Mrs.Stampfli的公寓房走的时候,我不免有点慌乱。三年多来,我几乎没说什麽英语,虚的(网络交往的)实的(日常生活里)交往的都是中国家人和朋友,我担心还能不能与Mrs.Stampfli用英语流畅地聊天了?
走到公寓大门前,我发现从前供行人进出的小门没有了,正张望有没有恰巧驶进或开出的车辆,可以让我顺便跟进去的时候,大铁门自动打开了,我暗自庆幸自己的好运气。记得Mrs.Stampfli的公寓就在进门右拐的游泳池旁. 右拐后,我才意识到我根本没记住她家的号码,只好凭印象找,记得她家门前的地毯上有“Welcome to Stampfli home!"字样。正当我探头探脑的时候,Mrs.Stampfli人不到声音先到了。“Here you are!"(你到“目的地”了!)我闻声望去,Mrs.Stampfli正跨出门槛,张开双臂向我迎来。“ I almost missed it.. Where is your signature rug?" 我们拥抱问好后,我为自己找不到门做了一个解释。我问话间,Mrs.Stampfli推门做了一个让座的邀请,“Come on in!".Mrs.Stampfli说,“你还记地那块地毯?!太旧了,被我扔了。我知道你会迷路,看见你从车子里出来,我就给你开了(自动)大门,正想披件外套出来接你。”
我们分别在面对面的沙发里入座后,就开始互相端详起来,几乎是异口同声,“You look nice!"(你看起来很不错!)我还是改不了中国人的习惯,忙摇着头说,“No! I've gained weight, and I'm getting old!"( 哪里,我胖了!老了!)我边说边用手势在腹部比划着,又指指灰白了的头发。“你还是老样子,瘦了点,但是更精神了!”我注视着Mrs.Stampfli的脸说,Mrs.Stampfli则连连道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互相”评头品足“之后,我给Mrs.Stampfli递上了一听中国绿茶和一块苏州新款丝巾,还有一只小小的手提包。我告诉她,这手提包是我回国时,一个老同学送我的。我对这种女士时尚用品不大感兴趣,搁在那里有点可惜;记得Mrs.Stampfli曾经说过,她想有一个小拎包。我说如果你不介意,就给你用吧!Mrs.Stampfli很高兴地先从小提包里拿出了绿茶罐子放在鼻子前闻了闻说,“I love green tea.'(我喜欢绿茶。)又很熟练地打开丝巾的包装,把丝巾在围脖和胸前比试着说,“It's good this way,... and that way too.”(这样围好,那样围也很好)“It's good for my Christmas."(圣诞节就围它了。)最后她举起那个小拎包,在手中转了一下,又站起来,把它抄在臂弯里说,“it's cute! I 'll keep it."(这包很可爱!我要了。)最后还加了一句,"I have the matching shoes (我有相配它的鞋。)。。。Mrs.Stampfli孩子般陶醉“礼物”的心情感染了我,我也开始轻松起来。
”赞赏”完了“礼物”,我们开始“言归正传”地聊天。话题大都是Mrs.Stampfli打开的,从团团圆圆的幼儿园生活开始,我儿子媳妇的工作,旧金山的气候,经济和居住,我的健康,治病情形,甚至她认识的许汉光医生,见过的我婆婆和姐姐,她都无一遗漏地问了一个遍。
我喜欢跟Mrs.Stampfli聊天,因为她像是一个出色的"访谈主持人",她更是一个真诚的朋友。
Mrs.Stampfli今年87岁了(6月4日刚过了生日),可是她依然地神采奕奕,依然地思维敏捷活跃,依然地言谈举止优雅大方,依然地对人对事见解独特,全无老人的迟缓和倚老卖老的固执。让我每次都有“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地受益。与Mrs.Stampfli聊天,并不是只听她的“滔滔不绝”,她不但很能启发你进入讨论交流,同时也是一个很忠实,耐心的倾听者;她幽默风趣的谈吐风格,使与她聊天成为一种享受,一件令人心情放松愉悦的乐事。
说到帮助子女带孙儿孙女,Mrs.Stampfli的观点跟中国人的“儿孙自有儿孙福”大体相同。她认为孩子成年后,女人的主要责任就是照顾好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的家,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能帮助儿女带孙辈那自然是好,但不能本末倒置,她说我丢掉自己的丈夫和家去带孙儿孙女不是个明智的做法,说我take over了我儿子做爸爸的责任;说到孩子送幼儿园过早会影响健康,她不认同我的看法。
她举自己和女儿的例子说,她孩子小的时候,很不运气,从没有得到双方大人的帮助,她儿子三个月大就进托儿所了,她女儿的孩子出生的时候,她因为有工作,也没能帮到她的女儿,还说许多双职工家庭都是这样的,孩子们成长得都很好;
在听说我媳妇为了孩子没有接受高薪的工作,她赞扬地说,“She is a great mother.”(她是个了不起的母亲。)她说,母亲对孩子太重要了。孩子应该多跟父母在一起,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心理健康,与父母之间的亲密感情大有好处。
说到我媳妇,她还忘不了问她的西餐做得怎么样了?因为我们曾经通过电话请教过她一些家常西餐的做法,她很热情认真地把自己的私房菜谱写下来,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我们参考,记得她的菜谱上详细地注明了,如果买不到或不喜欢她所写的材料,可以用另外的什么什么来代替,还特别注明了具体菜谱的关键所在。
当Mrs.Stampfli听说我为了路远而不选择在医疗中心的骨科医生时,连忙对我摇着头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要做手术,你一定要选最好的医生,(她认为休士顿最好的骨外科医生就在医疗中心)因为你反正不能自己开车,多坐一段路的车应该没有什么关系,手术后的复健医院应该选择离家近的,这样方便你自己开车前往,不用麻烦别人来接送你了。这也是Mrs.Stampfli自己的的经验之谈。(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