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新疆-前世/今生 (四)剑指天山

(四)剑指天山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公元前119年(西汉武帝元狩四年),是西汉-匈奴-西域历史上最为重要的里程碑,这一年的两个重大事件深远地影响了后世历史的进程。第一是卫青、霍去病分东西两路长途奔袭匈奴,消灭其有生力量九万,逐其远遁漠北,也就是把匈奴从北纬40度赶到了北纬50度。第二是张骞率300余人第二次出使西域,正式开启了丝绸之路。从此西汉直到王莽的新朝时期(大约公元前119年至公元8年),丝路上的使者和商贾络绎不绝。

      自从博望侯张骞因为开辟了丝绸之路而得到封侯和富贵,跟随其出使的官吏和士卒都争着上书,陈述外国的奇珍异宝、西极天马、罕见之物、怪异之事,申请充当使者替皇帝陛下求购回来,皇帝乐观其成。

      西域诸国非常遥远,吃苦不说还有生命之虑,并非人人乐意前往。使节就自由组团,招募官吏和百姓而不问出身。西汉王朝为了扩大沟通西域的道路,就为使团提供物资、金银,赐予符节,要求沿途各国提供支持。西汉一年派出的使者,少时五、六批,多时十余批,每批人数几十至几百。近的地方,一年就可以往返,远的地方,使者两、三年才能回来。一些使团一去八、九年,拿着政府的资产游山玩水,陶醉在异域风情中,犹如旅行团。

      这批中国最早的外交使节鱼龙混杂,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很可能亡命之徒和地痞流氓为多,侵吞财物、倒买倒卖、违背天子之意的事情层出不穷。对待西域人士,以天朝上国自居,颐指气使,各种争端司空见惯。由于相看两相厌,产生积怨,西域一些小国就断绝使者的食物,甚至击杀他们。

图十六      西汉时的西域,一些重要的城市或者地点用红色圈出。丝绸之路最初分南北两道,楼兰古国是必经之地,其中北道人烟相对稠密,也比较平坦,重要性最高。这两条道路在塔里木盆地的东西两端可以交汇,但必须翻越葱岭,到达大宛、月氏、大夏、康居等地。稍后开辟的乌孙道从楼兰古城叉出,在车师国境内翻越东天山,沿天山北麓的草原和盆地西行,到达乌孙和康居。因此,西汉王朝必须绝对控制楼兰,车师的地位相对次要。因此解决的次序是先楼兰后车师。

(4-1)楼兰国和战狼汉使

      死几十、几百个使节,汉武帝根本不会在意,他在意的是丝路的畅通和帝国的威严。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以汉使被杀为由,开启了对西域用兵的先河。汉将赵破奴以二万汉军为后盾,率领轻骑七百,横扫距离阳关和玉门关最近的姑师和楼兰,直捣楼兰王宫,生擒楼兰王。此战后姑师余众放弃了孔雀河流域的平原地带,向北迁徙至博格达山南北,以避汉军锋芒,仍附于匈奴,改国名为车师。

      在整个西域都为之震撼的情况下,楼兰不得不向汉朝纳贡称臣,派遣质子。楼兰除了面对东方的西汉王朝,还有北方的匈奴。夹在两个强权之间,犹如风箱中的老鼠可谓是两头受气。不管得罪哪一方,都会让这个弹丸小国,顷刻间灰飞烟灭。之后,楼兰王就在高悬的钢丝上寻找平衡,先把二儿子送到汉朝,又将大儿子送到了匈奴。西汉虽然不满,也没发作。

      公元前92年,楼兰王死。派去西汉的二王子因有罪被施了宫刑,西汉方面不好送回,就伪称王子思慕华夏文化、崇仰上国威仪,不愿归国。汉朝指定在楼兰的一个王子继承位王位,楼兰人配合,也立了国王。不过新国王屁股还没坐热,身在匈奴的楼兰王子安归带匈奴骑兵杀回到楼兰,杀死这个兄弟,自立为楼兰王。武帝龙颜大怒,派人令楼兰王安归到长安朝见。安归不敢来,就将异母弟尉屠耆派到汉朝为质。

      质子制度本应具有双向性,互派,相互威胁对方,如果两国交恶,会拿质子祭旗。西域诸国可以向西汉派遣质子,但西汉哪有那么多皇子好派,也不屑于派遣。另一方面,西域诸国和西汉的体量相差太大,天生就有恐惧,多一个王子其恐惧感也增加不了多少。再后来,越来越多的西域上层人士的子弟到西汉王朝游历、学习,乌孙的解忧公主就送她的几个孩子轮番到长安去受教育,西汉总不能拿自己的外孙当人质吧。于是中原王朝就越来越不重视质子这种方式,你愿派就派,只当是输诚,送个后生来学习汉文化,几年、十几年后再派回西域为官,相当于开了一个中央民族学院,中原王朝是没有皇子派的。

      最好交代一下楼兰二王子的宫刑问题,这和西汉的两大军事集团,卫霍集团和李广利集团的内斗相连。时间到了公元前96年,卫青霍去病虽然病故多年,但他们的影响和故旧仍在,他们一个是太子刘据的娘舅,一个是表弟,卫霍集团自然拥戴太子刘据。李广利在公元前104年-101年间两征大宛,西域诸国畏服,李广利在西域的威名,与卫霍在匈奴相当。西域各国的质子、后生到了长安,都要先拜望贰师将军李广利,这些人都算是他的门生。李广利当时军权在握,声望日隆,又是汉武帝第五子昌邑王刘髆的娘舅,难免对太子位置有所想法。两个集团斗争的实质是皇位继承的争夺,非常曲折复杂,最先遭受打击的是后面提到的李广利集团的新畤侯赵弟,稍后是集团外的李陵全家被杀,再后一点因为李陵投降问题太史公司马迁也遭受宫刑,…… 再后来,公元前91年,巫蛊之祸,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自杀。一年后汉武帝反思,后悔、痛心、愤怒、…… 百感交集,反手再次大开杀戒。在这期间死于非命者不下十几万,西汉王朝伤筋动骨。楼兰二王子只是两个集团斗法中的一个小小牺牲品,至于究竟为何罪行,没人在意,史籍上也无记载。

      根据汉史资料,西域许多小国摇摆不定、首鼠两端,在匈奴的唆使下劫杀汉使。公元前77年,因屯田校尉赖丹(在下节将有交代)被杀,傅介子持汉昭帝刘弗陵的诏书,到楼兰和龟兹责备,诏书旨意要他们改过迁善,楼兰和龟兹王认罪。傅介子在离开龟兹前,擅自行动,带全军12人摸到匈奴使团驻地,将其全部32人斩杀。回国后他不仅没有被降罪,而且升官。几天后,傅介子向昭帝时的权臣霍光请战,去楼兰和龟兹刺杀他们的国王。霍光表示:“龟兹国路远,暂且去楼兰试验此法。”于是,上奏汉昭帝派遣他前去。

      傅介子以金银珠宝引诱,用上欲擒故纵之计,斩杀了楼兰王安归,将其头颅砍下,带回长安复命。王昌龄的《从军行》诗中写道:“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昭帝命将安归的首级挂到北门城楼,以儆效尤,宣扬西汉国威,并宣称为被杀的安息、大宛、西汉等国使者报仇。

      傅介子开创了使臣在第三国砍杀敌对国家使臣的先例,更开创了斩首行动的先河,何况是使臣直接斩首国王。美军斩杀本拉登效法于此,只不过派的是特战队,没有使节名头。俄乌战争的斩首行动也只是斩到前线指挥官的层面,不会直接去砍国家元首的头颅吧,更不会由使臣亲自操刀。傅介子的生猛使得西域几十个国家没有一个敢让他入境。他的高效、低成本的操作使西汉王朝获益极大,故被封为义阳侯。字面上的意思是大义、阳谋、光明正大。

      东汉时的班超极为推崇傅介子,在西域多个国家屡次砍杀匈奴使臣,效果奇佳。班超以36人在西域起家,杀王立王,指挥仆从国军队,东征西讨几万里,为东汉重新建立了西域都护府,为国效力30年,受封为定西侯。战狼外交西汉始、东汉承,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当代有发扬光大的趋势。

      公元前77年(西汉昭帝元风四年),斩杀安归后,西汉王朝将楼兰改国名为鄯善,将国都迁至扜泥(今新疆若羌县城附近),扶持在汉朝为质子的尉屠耆为鄯善王。尉屠耆请求西汉派将士在扜泥东北100里的伊循屯田,以保卫王都。汉派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屯田伊循,后置都尉。从此楼兰便成为西汉的傀儡,中央政府控制西域的战略支点。东汉时,楼兰在丝绸之路上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东汉政府在楼兰大规模屯田,开发楼兰。此后直至魏晋累几百年之久,楼兰一直是内地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枢纽,再后来,楼兰便很少见于史载,公元630年突然神秘消失了。

      伊循,古西域城名,遗址在今新疆若羌县米兰东,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36团屯垦范围。在米兰曾考古发现大量彩色壁画,包括一幅带翼的天使。

      1900年3月29日,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罗布泊西北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这里有古代的烽燧,有古城墙的断壁残垣,有汉文的简牍残片,还有许多汉朝至南北朝的钱币……消失千年的楼兰古城终于从史书的枯燥词句中跳脱出来,与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一起,相互印证了一个古老文明的存在。

图十七      楼兰古城遗址,位于东径89°22’22”,北纬40°29’55”,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处。

图十八      楼兰古城内的的断壁残垣。

 

(4-2)两征大宛

      当西汉王朝的长城筑到玉门关,西汉的铁骑在关下的荒原上驰骋,汉武帝对西域诸国交替使用出外交手腕和军事手段。外交为主,军事为辅。这样的战略侧重正好和对匈奴的策略相反。对西汉王朝这个庞然大物,几十个西域国家是恐惧夹杂着抗拒。由于斯德哥尔摩症的心理因素,这些国家更加倾向于投入匈奴的怀抱,而抗拒新闯入的西汉王朝。在此形势下,战争不可避免,只是拿谁试剑的问题。

      《史记·大宛列传》:“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使。” 另有史书云,汉武帝遣使大宛,以金马易其宝马,大宛王毋寡杀汉使夺金马。武帝以此为借口,出兵大宛。公元前104年(西汉太初元年),汉武帝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带领属国的六千精锐骑兵和郡国品行恶劣的少年数几万人组成远征军,去攻伐大宛,预期到贰师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西南奥什以西)夺取良马,所以叫他“贰师将军”。

      这里需要做一些背景说明,西汉初年总结了秦亡的教训,政体是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属国就是那些刘姓王分封的国家,什么吴国、楚国等等,由他们出骑兵。郡国就是中央政府直辖的土地,中央政府通过郡县政府治理,由郡县出恶少。

      至于为什么要用品行恶劣的少年数组成远征军。汉朝早期承袭秦制,男子晋升只有军功一途,封侯需要立功,当官也需要立功,从军相当于后世的考举人、上大学,是升迁和博取功名的唯一通道,有极高的荣誉性。在这种情况下,从军、从戎的良家子弟为多,自备盔甲、自备武器、自备战马,自带干粮等等,以博取功名,这可是货真价实的志愿军。

      诗云:“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富贵乡和温柔乡只能二择一。

      汉武帝为了招揽人才管理国家,创造性地搞了察举制和征辟制,要德才,举孝廉,这样就为良家子弟开辟了另一条晋升当官的通道,志愿军的人数和比例均下降。由于长年的战争,兵员难免不足,征召恶少就成了必然,既解决兵员短缺问题,又省得他们在国内为非作歹。表二是中国2000多年来选拔官员制度的演变。

表二  中国选拔官员制度的演变

时期

选官制度

标准

方式

西周

世卿世禄制

血缘

世袭

战国-汉初

军功授爵制

军功

立军功,可承袭

汉武帝 -
东汉末年

察举制和征辟制

德才,
举孝廉

地方举荐,
中央征召

东汉末年

中正九品制

初才能世家并重,后重世家

地方举荐

隋唐以后

学而优则仕

科举考试

 

 

      汉武帝的初衷是任贤使能,为之配套又创造了监察制度,搞了个刺使制,随后的发展形成了州一级的行政级别,在郡县之上,西汉晚期全国有13个州。

      李广利是倾国倾城的李贵妃的大哥,之前没有独立领兵作战的经验,汉武帝为了让大舅子立功封侯就直接提拔他做远征军司令。曾出使过大宛的姚定汉等人提供情报:“大宛兵力不强,若有三千的精兵,加上强弓劲弩,就可将其一举击败。”加上赵破奴仅用700轻骑就扫荡了楼兰和姑师,故朝中一派轻敌情绪。汉武帝本人还是比较慎重,为了确保大舅子的胜利,还是组织了6000 精锐骑兵再加几万恶少。

      李广利以赵破奴的副手、多次出使西域的浩侯王恢为向导官,为部队带路,沿天山南麓的大路西进。沿途的那些小国家恐慌,都各自紧紧地守住自己的城堡,不供给汉军粮食,能攻下来的就有饭吃。不能攻下来的,只好几天就离开。等到达郁成城(当时大宛的属国,在今吉尔吉斯斯坦西南奥什东北),兵士只有几千人了,都饥饿疲乏。攻击,大败,伤亡很大。李广利和左右商议:“连郁成都不能攻下,何况大宛王的都城呢?”就带着部队撤退。往返一年余,回到敦煌,士兵剩下不过十分之一、二。派遣使者给汉武帝上奏章说:“路程遥远十分缺乏粮食。士兵们不怕打仗,只怕挨饿。兵少,不能攻取大宛国。希望暂且撤兵,多派兵后再去。”汉武帝得知所奏,大发雷霆,派使者拦守玉门关,军令,敢有入关者立斩。李广利害怕,因而留驻敦煌。这是汉武帝几十年来在战役层级的第一次失败,其愤怒可想而知。

      祸不单行,在李广利失利返回玉门关的当年(前103年,西汉武帝太初二年),浞野侯、浚稽将军赵破奴率领两万骑兵攻打匈奴左贤王,反被匈奴八万骑兵包围,所部全军覆没,赵破奴本人被生擒,几年后和其儿子一起逃回。汉朝多数公卿大夫认为:当前的大敌是匈奴,应专征匈奴,对大宛的军事行动应立即停止,屈辱只能先忍着。汉武帝认为,战端已开,我们如果连大宛都攻不下来,必然被外国耻笑,西域几十个国家会随时给汉朝使者制造麻烦。像大夏等大一点的西域国家就会轻视汉朝,而汗血马也别想再弄来了。双方争论很激烈,汉武帝大怒,将反对强烈的邓光等人都下狱治了罪。

      决心已定,汉武帝就大量赦免囚徒中的丁壮,组织平时爱打仗斗殴的青年和边地骑兵,在一年内,拼凑了六万人,交给李广利。同时,还有很多自带衣食随军参战的民兵。这些人总共携带了十万头牛,三万余匹马,无数的驴、骆驼等牲畜,还带了大量的粮食,以及各种兵器,弄得全国骚动。汉武帝又增派十八万甲兵,戍守在酒泉、张掖以北,并设置了居延、休屠两个县,用来护卫酒泉和敦煌,以作后盾,以防匈奴。汉朝光是转运军用物资的人就多得难于数计,在路上络绎不绝,直到敦煌。又招募了两位善于相马的伯乐,任命他们为执驱校尉,以便在占领大宛后,到贰师城去挑选汗血马。

      汉朝还调发了全国七种罪人,让他们给大军运送粮食。七种罪人西汉时称作七科适,亦作“七科謫”。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壻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籍七:凡七科。” 有意思的是在天主教的教义中有七宗罪,分别是: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色欲。

  公元前102年(太初三年)八月,李广利率重组的汉军,分两路多批次,从敦煌出征。这回西域的一众小国,见汉军如此阵容,几乎个个胆寒,赶忙沿途供应饮食。唯有轮台国不肯顺服。汉军攻城,两天后轮台被攻陷,随即李广利下令屠城。屠城震惊了西域,汉军所到之处,再无人敢与争锋,很快抵达大宛。

      在王城贵山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东南)下大宛列阵迎战,被汉军用箭射得大败。大宛军队退入城中,想依靠城墙,打持久战。汉军此时已经集结了三万精兵,李广利怕大宛耍诡计,且持久战对汉军不利,就下令让水工改变水道。对此,大宛没有想到,陷入困境。汉军猛烈攻城,四十多天后,外城被攻破,俘虏了大宛贵族的勇将煎靡。大宛人纷纷从外城退入内城,精神几近崩溃。于是大宛的贵族们刺杀了国王毋寡,带着他的人头来谈判,以良马和食物换取汉军退兵。

      这时,康居出动了援军以救大宛,但因为汉军兵锋强盛,后继源源不断,故不敢轻举妄动。李广利摸透了汉武帝的心理,在于为了舅子封侯,在于立威和树德;又担心康居和大宛内外夹击;再者战争的主要目标 ---- 诛杀大宛国的罪魁祸首毋寡 ---- 已达到。于是见好就收,答应了大宛的请求。大宛献出贰师城的良马,拿出粮食给汉军补给。汉军挑选了他们上好的良马几十匹,中等的马三千余匹,又立了亲汉的贵族昧蔡为大宛的新国王,并同他订立了盟约,双方罢兵。汉军没有进大宛贵山城的内城。

      郁成国在这次战争中袭击了校尉王申生率领的一千余人,几乎全歼,只逃脱了几个人。大宛问题解决后,新仇旧恨涌上心头,贰师将军就命令搜粟都尉上官桀前去征讨。搜粟就是抢粮,上官桀是汉武帝临终前的四位顾命大臣之一,汉昭帝时上官皇后的祖父。

      郁成国战败,守军投降,国王逃到康居,上官桀追到康居。康居听说汉军已攻下大宛,不敢收留郁成王,就把他献给了上官桀,上官桀命四个骑兵把他捆了起来,准备押送到贰师将军的大营。四个骑兵商议说:“郁成王是贰师将军最恨的人,如果是活着送去,路上让他逃了,这可不是我们能担当得起的责任。不如杀了他,只带人头走。”然而,四个人都不愿先动手。最后,年龄最小的赵弟,上邽人,拔剑一击,砍下了郁成王的头颅。赵弟回朝后被封为新畤侯。一剑封喉(侯)。赵弟后来以火箭上升的速度当官至九卿。

图十九      西汉武帝时的世界格局。 

      大宛在西汉时有63万人,素为西域强国,被击败后,诸国震惧,这场战争巩固了汉朝在西域的主导地位。汉朝自敦煌向西经盐泽(罗布泊)北,经楼兰、经焉耆、直至轮台,沿途修筑烽燧亭障和长城。以芦苇和黄土建筑的汉长城在楼兰和玉门关之间至今断续残存,长城的墩台一直筑至了焉耆,烽燧筑至轮台。土工能力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公元前101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班师回朝,路经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发现扞弥国太子赖丹被扣作为人质,不爽。认为龟兹没有资格扣太子为人质,故将赖丹带回长安。公元前77年,赖丹被汉昭帝委以封疆大吏,任屯田校尉主持轮台屯田,(食二千石,相当于内地的郡守),是我国中央封建王朝在西域任命的第一位当地官员。西域诸国应受赖丹节制,龟兹很恐惧。赖丹到任不久,被龟兹贵族姑翼杀害,这导致前面讲的傅介子出场。傅介子原先的目标是姑翼和龟兹王,但和霍光密谋下来坎了楼兰王的头颅。

      事情没完,公元前69年,长罗侯常惠出使西域,临行前向汉宣帝请示,就赖丹一事惩罚龟兹,宣帝没有同意。但权臣霍光授意常惠便宜行事。常惠于是以500 西汉骑兵为先锋,伪造诏书,征集西域仆从国军队,从三面讨伐龟兹。此时,老国王已死,新王绛宾惊恐,申辩云,杀赖丹是前王听信贵族姑翼所干,于己无关,并执姑翼来见常惠。常惠斩姑翼,罢兵。 真是敢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无论距离的遥远还是时代的久远。

      绛宾领教了西汉的实力,琢磨出曲线救国的方法,向解忧公主的女儿弟史求婚。弟史幼年时在长安学习音乐,龟兹以音乐闻名遐迩,绛宾以音乐为共同语言,一拍即合。通过解忧公主的关系,绛宾多次带着羊肉干和葡萄干到长安,成了西汉的铁杆马仔。西汉王朝为了笼络绛宾,干脆封弟史为皇家公主。这个公主的名号想查也查不到。

      轮台国被屠后成为鬼域,无人敢居住,但地处要冲,水热资源丰富,土地尽为膏腴,贰师将军李广利班师回朝时留下300人实行军事屯田,置使者校尉管理,渠犁(现库尔勒以西)一带也做这样的处理。轮台和渠犁是西汉王朝设置的最早的两个军事屯垦据点,为汉使提供住处和粮食饮水。在西域都护府正式设置之前,使者校尉实际上成为代表汉廷领护西域诸国的官员。

      大宛是西汉用兵的最西端,大宛之战历时三年(公元前104年-前101年),大宛降服,郁成国被灭,轮台国被屠。西汉在西域建立了最初的两个军事支撑点和补给平台----轮台和渠犁,这两个地名在西汉时有深层含义。由汉至唐,中原在西域的统治中心很多时间设在轮台。由于各种错误,汉军人员损失超过十万,为历次战争之最。汉武帝录功不录过,大肆封赏,贰师将军李广利被封为海西侯,加官进爵者超过千人,所有志愿军受赏超过预期,所有囚徒均被赦免转化为平民。

      公元前330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吞并波斯帝国。前329年进入中亚,在大宛西部锡尔河畔兴建“极东亚历山大城”,即今天的的列宁纳巴德,是塔吉克斯坦第二大城市,重要交通枢纽,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科研中心。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兴起,向东扩张到幼发拉底河流域,东西文明在中亚接触碰撞。中华文明最早通过大宛和印度文明、欧洲(希腊-罗马)文明相接触。此后,西域诸国亦纷纷遣使来朝,使中亚与中国交往日益频繁。从公元前1世纪直到公元15世纪,东方与西方世界通过丝绸之路持续交流接触。

      大宛最早的族群是塞种人(Scythians),伊朗语系游牧民族。

      大宛位于的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为南部的天山山脉和北部的吉萨尔-阿赖山脉所怀抱,盆地东西长300公里,南北宽170公里,海拔330至1000米。锡尔河的上、中游在盆地中由东向西穿过。因远离海洋,中亚大部地区的年降水量都不足300毫米。然而,费尔干纳盆地却是例外,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加持丰富的日照,几千年来一直是中亚的膏腴之地,也是少有的农耕地区。如此优渥的条件,使得面积只有2.2万平方公里的费尔干纳盆地(约占中亚面积的0.55%)拥有1100多万人口(约占中亚人口的1/6),是中亚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被誉为“聚宝盆”。中亚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于1843年提出,其范围有多种界定,狭义的中亚是指前苏联的以斯坦结尾的五个加盟共和国。中亚由于其地理位置是各种文化、思想、宗教的交流、交汇之地,也是民族、人种的交融之地。现代中亚人的父系基因30%来自蒙古,8%来自汉时的西域,2%左右来自东亚。

      如今的费尔干纳盆地分属于乌兹别克斯坦(面积占65%)、吉尔吉斯斯坦(面积占20%)和塔吉克斯坦(面积占15%)三国。公元七世纪,唐王朝击败突厥,突厥人向西迁徙,逐渐与中亚当地的古波斯人等白种印欧民族融合,成为黄白混血人种。这部分黄白混血再和十三世纪进入中亚的蒙古人融合,形成了乌兹别克族。唐王朝丢失西域后,征战突厥的军队和开发中亚的移民后裔逐渐和突厥人、和当地人融合,十三世纪后又和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融合。这部分就是吉尔吉斯族,是黄种人,蒙古利亚种。吉尔吉斯族和柯尔克孜族是同一种族,中国境外的被称为吉尔吉斯族,音译源自俄语,而后者的音译源于本民族语言。塔吉克是波斯人的后裔,没有被突厥人和蒙古人同化,属于白种人。或者说,塔吉克人是没有被异民族同化的大宛塞种人的后裔。

图二十      费尔干纳盆地,在图中的右下角是中国的地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