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读了意大利女作家埃莱娜•弗兰特的小说《那不勒斯四部曲》,被狠狠击中。意犹未尽之下又看完了据此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我的天才女友》(美、意合拍),再一次被感动。电视剧对原著稍有改动,且第四季还未开拍。以下感想是融合了小说与剧。
故事讲述生于四十年代中期那不勒斯城贫困区的埃莱娜·格雷科(也称‘莱农‘)和与她住在同一座贫民楼院的小学同学,莉拉·赛鲁罗,两个同出于社会底层的女孩,她们后来有着迥异的生活境遇,但由于童年的友谊又大半人生都交织在一起。
友情初启。 小学一年级时,莉拉被老师发现有无师自通的天赋,这让班里成绩最佳的埃莱娜既看到了对手又自愧不如,立下决心“永远盯住她”。那以后不久,她俩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小学要结束时两人都被老师极力推荐升学。莉拉的父母坚定的拒绝,埃莱娜的父亲勉强同意,这让埃莱娜从初中高中到上完大学。后来埃莱娜成了名作家,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被拍成电影、获过各种奖项。而天资比埃莱娜更胜一筹、而且非常自励好学的莉拉,事实上只上到小学五年级。之后,她的人生起伏跌宕、生活之路完全与她最初的理想相悖。
莉拉有多聪明?初一时埃莱娜拉丁语考试不及格,有可能辍学。正自学拉丁语的莉拉告诉莱如何从语法入手,她俩一起学习,莱娜在补考时以高分通过;高中时埃莱娜应约为学生报写的稿件,经莉拉在段落安排与字词方面做修改后那篇文章被看到的老师惊赞,为高材生主编所嫉妒;莱娜在高中毕业答辩时观点的原始意思是出自莉拉之口;埃莱娜的第一本小说的基调就来自莉拉小学毕业前写的小书“蓝天使”。“如果没有莉拉牵引的动力,很可能就没有后来的自己”,—-埃莱娜说。
虽然如此,如现实中的友谊并非总是洁白如玉。小学毕业前,莉拉建议与埃莱娜一起逃学去看海,她以为莱的父母因她的不良行为会不再同意她升学?埃莱娜带莉拉到高中老师家参加聚会,去前她心中忐忑:万一老师发现真正有才智的是莉拉,自己不过是个二手copy,老师会不会帮莉…?
埃莱娜只是相较莉拉在天资方面稍逊一筹,她亦是聪颖好学的优秀女孩,如此,她俩关系中暗藏的较量是免不了的。小说正是以她俩友谊中的“较量”为重去展开情节的。
在莉拉方面,有大脑有灵感又倔强的她当然不会因辍学而沉沦。她要做比上学更有意义的事:十二岁的她设计鞋样,意欲与鞋匠父兄建起自家品牌的鞋桩;她自学拉丁文,嘴上说是爱它的美,但此前她已得知拉丁文是莱娜在中学的重要课程;她从图书馆疯狂借阅,—-并未放弃用读书打开世界的梦想。这自然是始于智力驱使下的求知欲,但也是不辜负自己、不想在知识上望人项背的本能使然……,而这一切的背后,是莉拉对自己天赋的自信:自信自己有能力不仅与埃莱娜,且与自己的命运,作较量。
在埃莱娜的作家成功之路上还有另一来自与莉拉较量的、不可缺少的助力关系…
在埃莱娜与莉拉小时候,学校里有个高年级帅气邻家男孩:尼诺.萨拉托雷。三人有过三角暗恋:埃莱娜暗恋尼诺,尼诺暗恋莉拉。上高中时埃莱娜与尼诺再次相遇。暑假时的某海岛,莱以陪莉拉度假之便去接近尼诺,但只短短几天的海水沙滩,尼诺便与已婚的莉拉双双堕入了爱的深渊,…。
埃莱娜凭第一部小说就出名,是因为书中过于暴露的性事描写引发出争论,而其原始事件的主角是埃莱娜和尼诺的父亲,后者是在莱十五岁时对她有过性侵的流氓诗人。那夜,埃莱娜不能不给陷入疯狂恋情的莉与尼的同床当掩护,同时她又为自己的“落败”痛苦不堪。在海滩上,她默许了尼的油腻父亲拿走了她少女身体的第一次。
多年后在佛罗伦萨,埃莱娜已婚八年并有了两个女儿。一天,丈夫从大学下班带来了尼诺。此时的尼诺也已与某银行大佬的女儿结婚有子。尼诺的几句夸赞让埃莱娜旧情复燃…。
埃莱娜在第一部小说之后陷入家庭主妇平凡生活,再写不出像样的文章,是尼诺的出现燃起了她情感上的火,她想要向他证明自己,便从敏感的妇女解放话题切入,才又写出了第二部有分量的作品。然后她果断离婚带着孩子与尼同居。直到多年后撞见尼诺的滥性才彻底分手。…
在莱与莉于尼诺的较量中,如果非要指出一个失败者的话,那肯定是埃莱娜。
尼诺与莉拉尽管关系为时很短且是尼离开莉,但尼有过为莉拉不顾一切的时刻:他为她抛弃自己视如命重的学业、向上爬的前程、上层家庭背景小女友…,还曾一度流落街头。而对埃莱娜,尼诺从始至终除了骗局还是骗局,他对莱所为只是雄性激素使然。而埃莱娜在知道尼的骗局后还是刻意与他有了孩子。莱说,这样与莉拉相比她与尼才是有过真正关系的。。也即是,在与莉的这场较量中她占了(表面上看得到的)上风。
以上可见作者笔下莱与莉在深层面的不同:莉拉只要真的,胜败在其次;而埃莱娜,- 没有真的就屈尊于假。作者暗喻,正是这种不同造就了莱的成功也注定了莉的“路人甲”的命运。
在埃莱娜大学毕业回家待婚时,她们的小学老师去世。埃莱娜从老师的遗物中拿回了莉拉当年写的《蓝天使》,在她去莉拉当时正做工的肉食厂与她见面时将书还给她。作者这样写莉拉如何处置接到手中的书:在她起身回车间干活时,将那册小书翻了翻,然后一扬手扔进厂房前焚烧废物的火堆里。
这让人想起莉拉十七岁时对埃莱娜说的话:文学、艺术不过是人为遮掩恐惧而编出的谎言。她现在在头破血流的、真实的活着,因而倍感小时候在为逃离贫困当作家的梦中写的小书之假。她在莱向她征询莱的第二部书的意见时,坦率告知:“写的不好”,且“第一本也不好…”。也许正是埃莱娜的那本书(莱说过是无意中以《蓝天使》为蓝本的)让莉拉确信当年自己写作的无价值。
埃莱娜评价莉拉“无目的的智慧”:她做任何事情,一旦好奇心满足就会放弃。以如此性格、只上到小学五年级的莉拉,在生活的逼迫下通过自学成了炙手可热的电脑程序专业人士,并因此彻底改变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存状况。由此可见“真”在莉拉体内的力量。
恐惧,对外部世界恐惧也对自己恐惧,应该是莉拉深有体会的心理情节。从小貌似强势、即便在她与男友有了电脑技术后也不愿离开那个她生长于斯的、潜藏着暴力、奸诈,对她既有专情又不乏嫉恨的城区。如此聪明的人却宁愿要靠着“根”来维持安全感。但执真的她最终还是被自己心理上的安全假象给骗了,—-在一个周日的光天化日之下、在自家公寓的楼前,莉拉年仅四岁的女儿瞬间失踪。当时莉拉在场,她在和来埃莱娜处看女儿的尼诺聊天。
女儿失踪后,莉拉与埃莱娜本来已在疏远的关系更加没了实质内容。
进入20世纪后,两位女友渐渐步入花甲之年,莱娜在北方过着空巢的独居生活,莉拉与第一次婚姻的儿子依旧在那不勒斯的那个城区相伴度日。
一天,莉拉悄然出走了,走前她干净的销毁了自己之前的所有痕迹,就像当年将《蓝天使》扬手扔进火堆里。
应该是她现在已无所畏惧。
一生所在的环境、中年的儿子,均已步入老年的熟人…,这一切让她不能不生活在回忆中,也不能不在所有“假像”的束缚中。她要离开,干干净净的,不让别人拿着她的过往去接下去编造“谎言”。她发现她仍可以是以完全自由的身心去体验生活,但前提是彻底告别过去。世界上有那么多她从未见过的东西。她蛮可以让生活再次真实的开始。。。
**
小说的背景是那不勒斯的贫困城区,那是一个既有平静温馨的人间烟火又充斥着嫉妒、仇恨、暴力、黑社会的环境。作者把它们都化作人性的不同层面通过必要情节演绎出来,告诉读者社会生活并非黑即黑、白即白。
埃莱娜.弗兰特也是《失去的女儿》原著的作者。无论小说还是电视剧中均可看到一些电影《失去的女儿》的影子:给孩子螺旋削果皮的技术,在莱娜离家又回来后,小女儿说话通过姐姐。摔碎门玻璃,…,只是施动者全换了人。更有,主人公曾对自己一度对情人的欲望超过对女儿们的爱感到的内疚;主人公从底层超越阶层的成功努力。 对知识阶层、名人界的某种“看透”。。。
这些细节上的一致或许说明它们是作者生活中确实发生发现过的?甚或这部写一对朋友交错人生的四部曲是作者某种意义上的自传?
上图。那不勒斯城就在海边,但两个父母忙于生计的女孩到那时还从未见过海。莉拉建议与埃莱娜逃学一天去看海。
下面的视频是陈丹青谈《我的天才女友》。他说: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会非常惊讶甚至‘吃醋’于埃莱娜.弗兰特笔下的女性剖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