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信仰之旅 /吴薇(93级国际经济系)

道成了肉身,丰丰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魅力四射,令我折服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的信仰之旅

/吴薇(93级国际经济系)

“意外”的录取

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和很多其他同学一样,我开始萌发了到美国读书的想法。当时到美国学什么、以后做什么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只是带着好奇心想来美国看看,因为美国一直是很多北大学生向往的地方,尤其我从小就对马丁·路德·金和里根总统有很深的印象。

由于自己目标不是很明确,没有特别想学习的专业,第一年没有申请到合适的学校。第二年,我又拿到来自美国各地的招生简章,其中一所新的学校——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的布什政府和公共服务学院(The George Bush School of Government and Public Service,简称布什学院)深深地吸引了我:因为招生简章的首页就是老布什总统的照片,并且赫然印着他的话“为公众服务是一个崇高的呼召(Public service is a noble calling)。”招生简章里面还有他和学生们互动的照片。

“Calling”这个词,我当时并不理解,因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从来没有这样的用法。但是觉得一定是一个很好的说法,因为和noble用在一起,noble是用在“皇家(royal)和贵族”的身上。从小就有愿望当国家领导、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我,对于美国总统——这样一位世界级别的领袖--有很大的崇拜。看到这个学校的学生能和美国的前总统互动、学习,我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梦想着能到这所学校学习,能和这位“活着”的美国前总统产生互动。

当时这所学校提供的是硕士学位,硕士学业是很难给外国学生奖学金的。在一个到美国读书要靠美国奖学金的年代,没有奖学金就意味着不能出来读书。这一年我唯一申请的就是布什学院,任何有申请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错误”做法,因为如果不能被这所学校录取,或者虽然被学校录取但是不给我全额奖学金,就意味着这一年不可能去美国了。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这样做了,好像冥冥中觉得会被录取一样。申请是在前一年的12月份,到了第二年3月份,终于有消息了:我被布什学院录取了,并且拿到全额奖学金。就这样我成了布什学院的学生(开学以后,我才知道我是当时该学校录取的第一个、唯一的中国学生)。

“意外”的丰盛恩典

德州农工大学是在美国德州的大学城(College Station),没有直达的飞机,需要飞到休斯敦,然后再想办法到大学城。我来到休斯敦以后才知道德州很大,需要开车。于是我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学习开车,然后买了一辆二手车。对于在美国居住很久的人来说休斯敦离大学城不算太远,但是对于刚来美国、刚学会开车、口语不太好的我,在没有GPS和手机的年代,靠找地图,开着一辆旧车,的确不敢一个人开那么远去大学城。要上学不敢开车,怎么去学校呢?

这时候有人带我去了教会,把我的难处跟教会说了,有一对来自台湾的林先生和林太太说他们可以送我去,我当时非常感动,竟然有这么好的人—对我一个“陌生人”这么好。他们不认识我,而且我上学以后离他们会很远,也无法“回报”他们的“人情”,但是他们并不介意。他们知道我是留学生,没有安家的东西,还准备了“锅碗瓢盆和简单家具”送给我,方便我以后的生活,这些比我自己想得还周到。那天早上,林先生开着他的皮卡在前面开车,林太太坐在我刚买的“旧车”陪我开车……就这样把我送到了大学城。这是我来到美国初次尝到的“基督徒无私的爱”。

8月份开学以前,我联系了一个别人转租的公寓,但是临到要去了,出现差错,结果弄得自己没有地方住。找一个公寓需要时间,谁也不认识,我只好跟系里秘书联系说我没有地方住,系里秘书给我未来的同班同学发了一个邮件,说有一个从中国来的同学没有地方住,看有哪位同学已经来到了大学城(因为没有开学,很多人还没有到),可以提供帮助。有一位叫Daisy的女同学回复说可以接待我两个星期。我当时非常感动,这个同学不认识我,就愿意接待我这个“陌生人”两个星期,而且不要房租……后来才知道她是一个基督徒,星期天她带我去她教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那么多美国人,只有我一个中国人。教会里有各种皮肤颜色的人,每个人都很热情,他们唱很多歌曲赞美耶稣,非常有喜乐!这是我对美国教会的第一印象。

10月份,我们学生竟然真的得到一个机会跟“老布什总统”见面。能跟曾经的“国家最高元首”“无阻挡”地见面、“无过滤”地交流真是令我非常兴奋激动。见了老布什总统的时候,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刚从中国回来,我爱中国……”我当时特别感动,一个美国前总统在言语中“跟我联结”,这样充分地表达对中国深厚的感情,让我这个唯一来自中国的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受欢迎。一年后我写信给他希望他帮我推荐“实习的机会”,他毫不推脱地把我推荐到他弟弟所在的机构。他跟学生有很多互动,非常愿意帮助学校和学生,也让他的前内阁成员成为在校学生的导师。一位前总统这样重视学生和帮助学生,让我非常感动。后来我信了上帝,了解到他和他的夫人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们对学生、对其他人所作的善工都和他们的信仰非常相关。

和老布什前总统见面的当晚有一个晚宴,宴请了学校的捐款人和支持者,我们每个学生被分配到一个餐桌作为学生主人接待嘉宾。我负责的餐桌有10个人,席间我一一跟客人问候。等我来到来自休斯敦的乔丹夫妇(Mr.and Mrs.Jordan)身边的时候,乔丹夫人(Mrs.Jordan)跟我说“我家里有一个查经班(Bible study),我给你我的电话号码,有机会欢迎你来。”当时我也不知道Bible study是做什么的,而且我不可能到休斯敦那么远的地方(前面提到好不容易有人把我送过来),不过我还是拿了她的电话。现在回想起来,乔丹夫妇是神为我预备的在美国生活的“天使”。我和他们一家成为一生的朋友,学习了“真正的美国文化和基督徒的生活”。

我拿到了在亚洲协会的实习机会,还是需要解决住的问题。当时的理事会里有一位理事叫安特梅耶(Untermeyer)先生,他和夫人志愿让我到他们家去住3个月。我又一次被这样“陌生人的爱”所感动。后来知道他们一家人也是基督徒,并且安特梅耶先生曾经是老布什总统白宫的人事部主任。他们一家人的谦虚、友善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心碎之时接受耶稣做救主

转眼到了快要毕业的时候,由于我们的专业是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很多同学顺理成章地找到政府的工作,成为公务员。但是我作为外国人没有身份很难找政府的工作,其实对于没有美国身份的留学生来说,找任何工作都很有挑战,从法律意义上说,必须找到一份美国人做不了的工作。面对这样的障碍,我心里没有底。更有挑战的是,我跟我的初恋男友因为对未来的想法不一致被迫分手,这是一段对我有特别意义的关系。因为在认识他以前,我比较有成就的伯父英年去世,因而受打击而陷入“人为什么活着”的抑郁中;遇到他,他给我讲了他理解“人活着”的意义,我觉得“和他在一起”就是我人生的意义。失去他,不仅仅是失去一段美好的感情而“心碎”,更重要的是未来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面对找工作的艰难、情感结束带来的心碎和人生意义发生的危机,我非常痛苦。

这时候我又去休斯敦,访问了前一年认识的乔丹夫人的女儿凯罗(Carol),当时我心里非常难过,像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对她边流泪边讲述自己的困境……当时她跟我说“上帝可以安慰你、帮助你,上帝爱你,上帝给你生命意义,你想接受上帝吗?”我当时觉得没有人能够安慰我、帮助我,听到有神可以安慰我,就说“好。”凯罗就带着我做了决志祷告,“亲爱的主耶稣,我愿意相信你是神的儿子,为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现在我愿打开心门,接受你作我的救主和生命的主,求你赦免我的罪,安慰我,帮助我成为一个圣洁,讨天父喜悦的儿女。以主耶稣基督的圣名,阿门。”虽然我并不太明白这个祷告的全部内容,尤其“赦免我的罪”这一条,但是祷告以后觉得心里有了很多平安。

美国文化和精神的来源

在我信主以后,我也更明白美国人和美国社会。前面说到“calling”那个英文单词很少看到。在信主以后,才知道这是“呼召”的意思,在教会里会经常用到,用在上帝“赋予人的使命上”。在中国的时候我很喜欢马丁·路德·金博士的演讲,后来才知道他受神的呼召成为牧师,牧师就是讲神的道的人,他的很多演讲中的语言都是基于《圣经》,包括世界著名的、感染无数人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就是基于“上帝造人”“人人平等因为我们都是神的孩子”的理念;里根总统对美国的愿景--“山巅闪亮之城”(a shining city on a hill)--是来自《马太福音》5章14节,是基督对信徒讲话时提到的一个比喻,意思是“要成为不一样的人群,照亮世界”。

信主以后我了解到很多不为中国人所知道的宝贵历史事实。很多英美的宣教士(戴德生和剑桥七杰、司徒雷登的父母)因为要把神的爱传到中国,抛弃在美国和英国的好生活(其中很多是医生、剑桥大学的学生),到中国去帮助建立学校教书育人(北大校址的前身--燕京大学就是基督徒司徒雷登在美国筹款建立的;此外还有齐鲁大学、东吴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等),建立医院治病救人(协和医院、华西医院、上海同仁医院、南京鼓楼医院等),他们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感人至深。

前面提到老布什总统夫妇,我信主以后,认识了他们的牧师,了解到他们对自己的信仰非常看重,竭力按照基督的教导去生活。老布什在二战中开的飞机被日军炮弹击落在太平洋,他两个一同飞行的战友都牺牲,而他在大海中飘流4个小时被救起。他想的问题是“上帝让我活下来是一个恩典,我要配得这份恩典”,这成为他一生的动力。退下来以后,他帮助很多人,尤其对我们这些学生。因为美国公务员的工资并不高,他不想让布什学院的学生背上沉重的学费债务,尽己所能,筹集了很多学生奖学金,包括我一个外国学生也拿到了全额奖学金。而这些钱也都是来自普通人,像我认识的乔丹夫妇,他们觉得自己是神的管家,不能自己独自“享有”财富,要把神所赐的财富用在合适的地方。这种“捐献”文化也是基于上帝的教导。

很多访问美国的中国人,都会问“美国好在哪里?”如果单从城市外表,美国也许并没有太好,尤其休斯敦城市公路坑坑洼洼,没有中国的公路好,楼房也比较旧了,也没有方便的公共交通。但是美国人的精神世界却是最好的。很多人来到美国觉得是人间天堂,美国的教会其实会告诉你通向真正天堂的路。如果一个人来美国不去教会或者了解基督的精神,我觉得他/她很难了解到美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一群不一样的人——真正的基督徒。

价值观的大翻转

直到受洗的时候,我也不是非常明白“神的道”。在后来学习《圣经》和基督徒的生活中,才逐渐认识到“神”给了我的“新生命”的意义和带来的变化。

成为基督徒,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很多具体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生命的目标和意义的变化。大学时候我伯父的死亡对我打击很大,以至于觉得人活着似乎没有意义,甚至失去努力的动力,因为结局都是死。大学那一段时间我到处去追问“智者和尊师”:“人活着为了什么?”没有人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更现实的答案是“活着就去做该做的(别人在做)的事情。”那些活着“有劲儿”的人,无非也是为了“名和利”或者“为了孩子”而活。信主以后我明白,我的生命不是“随机”的,《圣经》说我在母腹被造以前,上帝已经认识我并拣选了我;在母腹里覆庇我(参《耶利米书》1:5;《诗篇》139:13),从我到美国求学到信主,这一路上都有神的庇护和保守。他对我的生命有一个旨意 (will),一个呼召 (calling),一个使命 (mission),他会把我放在“他需要”的地方。我的生命不再没有目标。按照神的旨意去活,成为神所喜悦的人成为我生命的方向。

信主后,我的思想细节方面也发生了变化。不把生命和健康视为理所当然,而是感恩自己被给予“活着”的机会和健康的身体;对所作的琐碎工作不再是不满,或者觉得“大材小用”,而是看到自己如何在这些岗位服事神和服事人。我的生命从自己“做主”,在“黑暗中”行走,到尊“神”为主,进入到“光明” 中与神同行。我的生命也不是像以前活在肉体中的生命,追求虚浮的世俗的成功、成名,而是成为神所喜悦的人,尽心尽意地爱神和爱人如己。

在领导力方面,我从小就很追求“具有领导力”,那时候更多是一种个人的荣誉,周围所见的世俗世界似乎觉得“谁的级别高”谁的领导力就大。通过老布什总统和他身边工作的人,我看到基督徒的见证:一个领袖首先要思考“为什么是自己得到神那么多的恩典和祝福”,“神给自己的使命是什么”,“怎样成为神的好管家”,然后尽己所能,关心“弱者”,自己受到的苦难就是神“呼召”去帮助别人的地方。上帝说“因为多给谁,就向谁多取;多托谁,就向谁多要。”(《路加福音》12:48b)领导的位置绝对不是用来“谋私利的”,那样的“滥用职权”就是在《圣经》中说的置人于“死”的“罪”(sin)(参《罗马书》6:23)。不但不能“谋私”,如果因为“自己的偏离正路或者犯罪(sin)”绊倒人,这样的人就是有祸了(参《路加福音》17:1),不仅仅是有负于“公众”,而且上帝会出于爱对你“管教”和让你个人“付代价”。

总结

信主以后,生活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有起起伏伏,各种挑战。就在我写这篇见证的时候,全球受新冠病毒威胁已经一年多,每天都是各种坏消息,“新冠病人又增加了,打了疫苗也会被得而塔(delta)变种病毒感染,不让旅行,回到中国要14+7(天)隔离,不给发护照等等。”在家隔离一年之久,我的理想、工作、爱情都受到重创,加上也不能去教会,我的属灵状况很低落……在我写这篇见证的前几天,我有很多的焦虑,我的朋友跟我分享了《路加福音》12章22 - 23节,对我很有安慰:“耶稣又对门徒说:‘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因为生命胜于饮食,身体胜于衣裳。”《圣经》的话在灵魂上安慰了我,我把对生活的“忧虑”交给神。

信仰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终点”。在信仰的道路上有时候会摔倒,就像婴儿学走路一样,然后站起来,继续前行。但是只要在神的道路上,就会经历神的恩典和慈爱。《腓立比书》4章11-12节说,“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

作者简介

吴薇,出生于吉林省公主岭。1993-1997年,北京大学国际经济本科。现居美国德州休斯敦。2000年于美国决志信主并且受洗。最喜爱经文:“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于我无益。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书》13:1-8)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