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密克戎大流行一周年,我们到底应该参考哪国经验?

近期,国内多个城市新冠感染不断蔓延,奥密克戎变异株极快的传播速度,令各地处于很大的防疫压力之下。

2021年11月26日,世卫组织(WHO)宣布全球面临一种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如今,奥密克戎的出现已经一整年了,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经历了多轮不同奥密克戎亚株的流行。中国应如何参考国外经验?有哪些应对措施可供参考?

在柬埔寨金边的一家医院,人们正在排队等候接受新冠疫苗加强剂注射。(图片来源:WHO官网)

客观看待奥密克戎,免疫基础决定疫情威胁

奥密克戎从最初的BA.1到现在XBB、BQ.1、BF.7等奥密克戎亚株间的重组支系,或BA.5的子系逐渐取代BA.5,在全球流行的亚株已变化了很多次。相应地,我们也看到国内检测出的奥密克戎亚株也多次更替,例如,引起上海疫情的是BA.2,但如今更多的则是BA.4/5的各支系。因此,从冲击国内防疫的病毒株上来看,无疑是和国际流行病毒株有同步关系的。这也符合“境外输入”是国内疫情起点这一客观现实。

但是从疫情发展态势看,我们并不能简单地根据某个亚株在国外造成的疫情变化,而照搬其防控措施。

从全球疫情变化看,尽管各种免疫逃逸更强的突变株迭出,但如今新冠疫情整体处于较平稳状态。例如,WHO最新一期的新冠流行病学更新显示,11月14-23日,全球感染病例数比上一周少了5%,低于250万例,更为关键的是,死亡降低13%,为7802例[1]:

附图. 全球新冠感染死亡病例统计(11月14-23日与之前一周的变化)

如果参考新加坡的情况,新的奥密克戎亚株引发疫情波动的幅度也在不断缩小[2]:

附图. 新加坡的三轮奥密克戎疫情幅度不断降低

这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感觉:奥密克戎已经不危险了,传播开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甚至不用看新加坡这种防疫优等生,就是新冠感染、死亡率一直较高的美国,疫情也变得极为平稳:

附图. 美国BA.1后的奥密克戎疫情远低于BA.1时期

如今国内要面对的奥密克戎突变株也是BA.5,BQ.1或XBB这一类,那么,我们能不能因此而认为,奥密克戎在中国暴发也会类似于新加坡、美国等地的态势,掀不起大风浪呢?

实则不然!因为奥密克戎传播速度快的一大基础是极强的免疫逃逸,而各奥密克戎亚株在某个地区造成的疫情严重程度,也就直接取决于当地的人群免疫基础——这是由疫苗接种、过往感染历史所共同决定的。

如今,新加坡、美国的人群免疫基础,都是在较高的疫苗接种基础上的,且又经历了一年来多次奥密克戎疫情的不断强化。这大大地限制了当下奥密克戎亚株在这些国家的破坏力。即使这些新出现的亚株在免疫逃逸上比以往的BA.1更强,可是由于在这些地区要面对的免疫屏障也更高,因而看上去病毒比以前的奥密克戎反而“更弱”了。

但对于中国来说,人群免疫基础绝大部分来自两针或三针灭活疫苗,过往奥密克戎自然感染的比例相对全国人口来说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面对奥密克戎暴发,参考的局面应该是新加坡、香港、美国等地区第一次遇到奥密克戎疫情的时候。

美国的一项血清学研究显示,从2021年12月到2022年2月,新冠过往感染比例从33.5%增加到57.7%。即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在第一次奥密克戎疫情的三个月内被感染[3]。而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在第一次奥密克戎疫情暴发时,记录下的病例数也是在三个月内,16-20%的人口被感染。考虑到一些无症状或抗原自测阳性的病例会被漏报,实际感染人口比例很可能会更高。

由此可见,面对奥密克戎,我们要根据当下国内人群免疫基础的现实,来客观看待风险。要意识到,感染病例数很可能在两三个月内激增,制订防范预案时也要针对这种可能性,而不是生搬硬套国外的情况。

人群免疫基础还直接决定了奥密克戎暴发后的重症率、病死率。最近在国内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的一个图表,说新加坡没打疫苗的人新冠病死率只有0.067%,低于流感的0.1%。这是完全的误导,实际上它参考的是新加坡XBB疫情期间的病死率数据[2]:

附图. 新加坡XBB疫情期间病死率数据

病死率0.067%所对应的是当地定义的“没有最低保护”,即没有打满三针mRNA疫苗以及Novavax重组蛋白疫苗,或四针灭活疫苗,而不是没打疫苗的情况。新加坡除了较晚开始接种的0-12岁人群,其他年龄段早在今年7月时两针接种率就超过了95%,那里“没有最低保护”实际上大部分是接种过两针mRNA疫苗,免疫基础并不差。

如今没有研究显示不同奥密克戎亚株间有明显的致病性差异,如果我们参考香港的病死率数据——当地死亡病例集中于年初,当时人群免疫基础完全来自疫苗接种,没有过往感染的干扰,会发现对于未接种疫苗的老人,奥密克戎依然非常危险,如80岁以上老人病死率可达14.7%[4]。

截至11月11日,中国3500万80岁以上老人的两针接种率只有65.7%,加强针接种率40%。60岁以上老人一针未接种的人数高达2500万[5]。单纯从高危人群接种率上看,如今的我们比年初香港遭遇奥密克戎时好一些,但远不如新加坡第一次被奥密克戎冲击时的状况。因此,无论是从感染病例还是潜在的重症、死亡威胁上看,我们都不能小觑奥密克戎的威胁。

应对奥密克戎,哪些经验值得参考?

考虑到过去一年奥密克戎席卷全球的态势,我们或许能延迟被奥密克戎冲击的时间,但并不能完全避免奥密克戎疫情的来袭。

在全国疫情超过今年4月上海高峰之际,奥密克戎疫情一旦广泛暴发,该如何处置?这是防疫决策者不得不思考、也是民众极为关注的问题。而从各国(地区)一年来应对奥密克戎的经验来看,其中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第一,社会对疫情要有适度的心理准备

对于很早就经历过阿尔法、德尔塔等各种新冠病毒株冲击的欧美绝大多数国家来说,民众早已习惯了看到周围很多人感染新冠。奥密克戎导致的病例激增虽给他们带来某种程度的冲击,但在绝大多数欧美民众眼里,已是见多不怪。

而在长期维持“动态清零”的情况下,如果奥密克戎疫情在中国暴发,一向严格的管控措施将会因为资源有限而难以为继,从新加坡、香港等地的经验来看,首先带来的是对民众的心理冲击。当各国(地)公卫部门做出防疫方案调整时,如何及时与民众沟通,获得理解与支持,要做到位并不容易。

处在长期“零疫情”环境下的民众对新冠容易产生过度恐慌,并可能因此造成混乱。如果因此造成大量轻症患者寻求医疗救助,反而会形成医疗挤兑。因此,一旦奥密克戎暴发,民众应成为第一道防线,例如,要让大多数民众自己做抗原检测,判断是否感染,再判断自己是否是高危人群、是否需要去寻求医疗救助。

而这道防线不被一触即溃的前提是,民众对新冠有基本的科学认知,知道这是一个自限性疾病,可以在没有医疗措施干预的情况下自愈。同时也要知道,不同人群的风险不同,如果是高危人群,则需要尽早寻求医疗救助。

第二,抗疫策略要注意节约防疫的人力成本

如今,中国的防疫依赖通过大规模核酸检测将所有感染者找出来,再通过集中隔离等手段彻底阻断传播链,而这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来维持。可奥密克戎一旦暴发,感染病例的激增几乎注定会让核酸检测、集中隔离都不现实。

届时,合理的防疫方式必须要珍惜人力资源。因而需要考虑让民众通过抗原自测来满足绝大部分检测需求,并鼓励民众在自测阳性后在家隔离。抗原检测虽不如核酸灵敏,居家隔离也许与集中隔离相比不够严格,但我们要认识到,奥密克戎暴发后,大量医护人员可能也会被感染,需要保护好他们,并让健康的医护人员工作在最需要的地方,而不是继续让他们做核酸检测与方舱管理。更何况,无论是核酸检测还是方舱,在奥密克戎真正暴发之时,并不足以应付大量的感染者。

参考香港的经验,在奥密克戎暴发时,当地为了维持“零疫情”,也是采取核酸检测、集中隔离的策略。然而,随之发生了居民彻夜排队等待核酸检测,隔离酒店爆满,感染者无处可去的情况,最后不得不改为以抗原检测、居家隔离为主。

第三,要让尽量多的人回归社会

考虑到奥密克戎短期内大量感染对社会的冲击,需要在隔离上进一步优化,甚至要做一定的取舍,在基本控制感染风险的前提下,要让尽量多的人回归正常社会生活。

例如对于感染者,考虑到抗原检测结果与传染性之间高度相关,可以允许在连续几次抗原检测阴性的情况下,让感染者解除隔离。这是很多欧洲国家在奥密克戎暴发后做出的应对方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大量感染导致人力资源不足的危机。此外,密接者还可以考虑以检测代替隔离,即在抗原自测阴性的前提下,允许密接者也回归社会。

这些压缩隔离时间或取代隔离的方法,自然会一定程度上增加病毒传播的风险。但当奥密克戎严重冲击社会时,这很可能是我们不得不做出的妥协。而且,也可以通过要求提前解除隔离或以检测代替隔离的人严格佩戴N95口罩,降低潜在的传染风险。

第四,有针对性地保护高危人群

即便奥密克戎致病性弱于德尔塔,由于其造成的感染人数非常多,它造成的重症、死亡问题仍可能较突出。比如在美国,新冠在2020与2021年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与癌症的第三大死因,到2022年,奥密克戎致病性弱了,却仍是第三大死因[6]。这突显了奥密克戎仍有不可忽视的致重症、死亡的风险。

奥密克戎的重症死亡威胁高度集中于高龄老人,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救治上的新挑战。以美国为例,2022年4-9月,85岁以上老人占了新冠死亡病例的40%,而这一人群在人口中的比例不到2%。这些高龄老人往往伴随多种基础疾病,身体也较脆弱,很多时候不愿意或者也经受不了一些较激烈的抢救手段[6]。

由此可见,高危人群将是在奥密克戎疫情中最危险的人群,亟需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

从香港奥密克戎的病死率分析来看,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病死率很高;同时,接种疫苗,特别是三针疫苗,能大幅降低病死率[4]:

截至11月11日,中国60岁以上老人接种过至少一针疫苗的比例是90.65%,看上去很高,但这也意味着有2500万老人一针疫苗也还没打[5]。同时,80岁以上老人65.7%的基础免疫接种率,40%的增强针接种率也并不理想。毫无疑问,推动并加速老年人及其他高危人群的疫苗接种,紧迫性越来越强。从香港的跟踪结果看,51%的奥密克戎死亡是养老院等常住机构的住户[4],因而需要考虑对这些地方尽快做专门的疫苗接种推广。

如今国内第二针与第三针间隔是6个月,一般来说两针间隔时间越久,最终免疫反应强度越高,但在疫情紧迫之下,更合理的做法或许是缩短疫苗接种的时间间隔,让高危人群中有更多人能早一点打上增强针。这也是欧美等多数国家遇到奥密克戎时采取的策略。此外,从香港的不同疫苗病死率数据比较不难看出,国内主要采用的灭活疫苗在有效性上与高效疫苗有一定差距,为高危人群引入高效疫苗是值得考虑的一种选择。

除疫苗外,高效的抗病毒药也有助于降低高危人群感染后的病死率,如paxlovid这类抗病毒药必须在感染早期使用。因此,需要为高危人群建立一个及时检测、及时提供抗病毒药的机制。例如美国有检测治疗一条龙的尝试,疑似病例可以在一些药店做完检测后由药剂师判断是否符合paxlovid使用标准,若符合,直接取药。这也是值得参考的一种新冠诊疗方案。

第五,要警惕不实信息传播造成的危害

很多国家在新冠疫情包括奥密克戎疫情期间,都不得不应对有关新冠的虚假消息的干扰。在网络世界里,我们看到很多关于新冠的虚假消息,比如,打疫苗、戴口罩导致肺结节;又比如,新冠后遗症非常普遍且严重等等。这些不实信息一直在阻碍我们更好地应对疫情。而一旦奥密克戎暴发,疫情与每个人的距离都会更近,不实信息的传播与危害也会进一步扩大,这都是不得不警惕的。

总之,考虑到国内疫情目前的高位状态,我们要认真考虑奥密克戎终将暴发的现实,也要考虑及时调整、完善防疫措施。由于人群免疫基础的差别,中国更应参考境外第一次遇到奥密克戎时遇到的挑战,在暴发前做出合理的策略选择与调整,这远比在疫情暴发后被动地改变和临时应对要好。

 

 

 


作者:周叶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