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书鸿 油画

喜欢写随感,东南西北,想到啥写啥
打印 被阅读次数

1.短暂美好的婚姻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一群中华儿女,去了法国留学,读艺术。这是我们这群后来者----八十年代出国潮中来到海外的人,曾经追想过的梦。那个时候,出国多么地不易啊!!!

照片中的最左边二人,是一对艺术家夫妻:常书鸿和陈芝秀。那个时候的他们,多么地开心。下图,是这帮年轻人,正策划着去伦敦看展。

1935年巴黎,幸福一家人

陈芝秀是学雕塑的。《我的女儿》陈芝秀作于巴黎

她的其它二件作品,还有她为画家吕斯百,也做过一个胸像。

常书鸿、太太陈芝秀、女儿沙娜

一家人在法国的时光,女儿在里昂出生,好像一场梦。

1936年常书鸿先期回国,1937年太太不得已带着女儿也回国,随后儿子出生。

在重庆

一家三口在莫高窟。那个时候,大约太太已经离开了这个家。

找有才华的人结婚,表面上光鲜,但不一定幸福。他们不会顾别人,要别人为他们牺牲。

2.法国时期的油画

常书鸿回国之后,去了敦煌。他的画风起了变化,我比较喜欢他前期的画,即在法国时期的画

风景画,背景时间不详

《二姐妹在客厅》,其实都是以他的太太为模特的。

他的作品多次参加法国国家沙龙展,先后获金质奖章三枚、银质奖章二枚、荣誉奖一枚,并因此成为法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法国肖像画家协会会员。

常书鸿笔下的妻子。1945年4月,因受不了艰苦的生活和常的冷落,同人私奔。

女儿沙娜,1935

画家笔下的女儿。

3.回国之后的作品

常书鸿与他的《重庆大轰炸》 唤醒观众对于战争的切肤之痛-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

重庆大轰炸,1938

陈淑英女士像,1943,私人捐赠。

回国之后的静物画。好的不多,就挑几张。

敦煌老乡1947

4.敦煌莫高窟的画

对于他回国之后的画,我只对敦煌画有好感。可能这里包含着他内心深处的爱,其它的画,都属于配合时代的活动。

敦煌的“守护神”——常书鸿的油画艺术莫高窟一隅

敦煌庙会,1950

走向莫高窟,1951

《修建敦煌石窟》(局部)1951年

修建九层塔,1957

敦煌雪景

四月初八庙会,1954

《莫高窟雪景》1949年

常书鸿、李承仙《 敦煌春天》 油画 191.5×372 cm

常书鸿、李承仙(第二任太太)《 敦煌春天》 油画 191.5×372 cm

这是他最后一次画敦煌,可惜是想象画,有点杨柳青年画的味道,艳俗的色彩,人民公社大跃进的气氛,但是一个老人一辈子的梦想。

5。到处辛苦收集来的画

在网上到处看,收集到这些画,当然还有许多,但我只放自己喜欢的。

估计下面这些画,是他在法国期间画的。回国后,画明显退步了,可能同他所处的环境有关。一个有些题材不适合了,另一个原因,是他的精力要投入运动中去,还有管理工作。练笔少了,当然就生疏了。

常书鸿油画-大中华书画网

裸妇,1934年

织毛衣,1934

塞纳河边,1935

春天的梦,1936

人体,1936

《平地一声雷》1938,这个标题大约寓意日本侵略中国。

G夫人肖像 1932,毕业作品,获全校第一名。家属自藏。

6.新生活,新夫人

1953年,常书鸿在莫高窟临摹。

夫妇二人的应酬画,但也画得极其认真。新夫人名叫李承仙,也是敦煌的画家。

7.文革之后的作品

有些还能够入眼:

《修建中的水库》(41x53cm)1959年,这是文革之前的画,是个例外。

1973,60X80

1975

1981

8.线描

常书鸿还画了不少线描画,多数是佛教题材的,出自敦煌莫高窟,我不喜欢,就挑一张放上。还是风景画,不是人物画主题画。人物画我更不喜欢。

常书鸿《敦煌九层楼》

9.爸爸和女儿

大女儿长得漂亮,也有才华。不是爸爸的功劳,而是朋友的帮助,将她送去美国读书。不然,这个爸爸也愧对女儿。他可能是个好艺术家,但不是个好爸爸好丈夫。

爸爸与女儿,2018年的共同画展,爸爸那时已经去世25年了。

女儿去美国留学,五十年代回来做了清华美院院长。此照摄于1991年,

10.归宿

被耽误了的大儿子,不肯仰仗名人的父亲和姐姐;一辈子靠自己,做一个平庸底层的人。这是志气。

常书鸿在敦煌的墓,死于1994年,享年90.

一个故事结束,一代人埋葬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