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到家了, 感觉既舒服又自由。婆婆从来不给我提任何要求, 所以几乎每个圣诞都去看她,但在她家呆一周是我的极限。 她每顿饭都有肉, 到最后我的胃就频繁骚扰大脑: “实在受不了满屋子的肉味, 赶紧回家!”
饮食习惯直接界定了我和婆婆的相处范围。其实和身边的人不论有多亲近, 都有各自应该遵守的边界。老公有个同事是菲律宾人,在典型的亚裔大家庭里长大, 但他很小随父母移民美国, 逐渐难以接受家族的某些习俗, 比如, 哥哥连招呼都不打, 把孩子直接放到他家里,他有些生气:“我下班后只想躺在沙发上看球赛,哪有力气对付吵闹的小孩?就因为你是我亲哥, 就可以这样毫无顾忌打扰我的生活?”
我下班后也是想躺平。有次本来打算去最喜欢的泰国餐厅, 可换上暖和的睡衣后, 我的懒惰指数直线上升:“沙发太舒服了,我一点也不想出门, 干脆把剩饭热一下算了。”
出去吃个饭都这么懒,社交就更觉得麻烦。有个同事几乎每天都要絮叨家里的琐事,让我禁不住问老公:“怎么一个大男人也能婆婆妈妈到这个地步?他要买什么车,老婆公司福利有多好, 孩子有多麻烦, 这些话题跟工作毫不相干,也没什么意义啊。”
“男人之间的友谊有时靠闲聊, 有时靠吹牛。”
老公的话让我想起多年前和一个商人吃饭,接完一个电话后,他说:“呆会我要和这个朋友聚一聚, 你要不要一起去?”
“你们聊天的主题是什么?如果是聊某个行业的新动向,我也许能长些见识。”
“嗨,哪有什么主题?男人聚会, 大多是喝喝酒,吹吹牛罢了。”
我当然没去, 因为回家多背些单词, 比喝酒吹牛更具有投资价值----尽管那个时候,我压根想不到自己会在美国度过余生。
当年的我, 对身边那些中国男人的很多话题不感兴趣, 而现在, 对于旁边那两个美国男人的打猎, 橄榄球,家庭琐事等也懒得参与。不仅因为这是公司时间, 也因为这些话题在我眼里就是蹉跎人生。每次他俩喋喋不休的时候, 我就戴上耳机, 开始培训。完成公司规定的培训后, 我就搜索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有个系列课程总共是16小时, 完成后吓了一跳:我每次都是在他俩闲聊的时候上那门课,也就是说, 短短的几周之内, 他俩把16小时花在了和工作毫无关系的琐事上!
那两个同事都说自己因为超速吃了罚单。超速时争分夺秒, 上班后浪费一刻钟的时间, 却不费吹灰之力,所以对于那些声称自己超速是为了珍惜时间的人, 我永远都无法理解对方的逻辑。
当然, 上班闲聊在我眼里是浪费人生, 对于某些人却有着重大的人生意义,尤其对那些不说话会闷坏的人。我四点起床去上班, 自认为已经很早了, 有个女同事说她得3点半起床,先去健身房,下午尽早离开,从全职在家的老公手中接过孩子, 以让老公腾出时间烧晚饭, 做家务。她这样起早贪黑,却依然把很多上班时间花在闲聊上, 说明上班对她的意义不仅是赚钱养家, 也是社交。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在家上班, 不论汽油有多贵, 都宁愿在车流中去挤高峰。
闲聊有时能排解烦恼, 但对于攀比类话题, 我实在想不通有何实际意义。一方面,如果你比我富有, 你的钱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我对你的钱动了心思,你肯定不乐意啊。另一方面, 如果你比我穷, 你能指望我的钱会让你很快并且永久脱贫?富有不仅仅靠运气, 贫穷也不是靠接济就能解决的。就像有个教授去农村扶贫, 给很多村民发放同等低息贷款。有的农民用贷款买鸡,靠鸡蛋赚了第一桶金,再养更多的鸡。有的则买了电视, 理由是生活已经很辛苦了,在地里干完活,就想靠电视找乐子。至于贷款什么时候还, 根本无所谓, 因为教授那么富有, 怎么会在乎一台电视机的钱?
有些聊天, 从个体之间的攀比, 逐渐扩大到一个族群甚至国家之间的攀比。一群人,彻夜不眠地唱高调,喊口号,仿佛很多科技难题会在响亮的口号面前土崩瓦解。明知没有效果, 却依旧歇斯底里,也许因为打口水仗的成本很低(但后果却能严重到祸国殃民)。很多时候,外界的噪音对于现实产生不了任何作用。不论有人夸你是天才还是骂你笨蛋, 你的智商也不会因此在短期内波动。你, 还是那个你。真正能改变人生的,是想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持之以恒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