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老海归与2个海不归

打印 被阅读次数

40年代的西南联大是学界精英集聚的地方,向海外输送了众多学子。其中有四人,何炳林、焦瑞身、陆迪利、朱汝瑾为同窗好友,毕业后都曾留校当助教,先后又出国留学。50年代,两人选择了回国,两人留在美国。

何炳林,1952获印第安纳大学化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后,在爱荷华州一家粮食加工公司的研究室任高级工程师。

焦瑞身,1953年获威斯康辛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在爱荷华大学研究与发展实验室任研究员。

陆迪利,1947年获牛津大学化学博士,之后来到美国,任马里兰大学教授,辛辛那提美国工业化学公司研究员等职务。

朱汝瑾,1946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博士,任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和布鲁克林工学院教授等职务。

四个好友都在美国安家落户,何炳林、朱汝瑾是同妻子先后一起出国留学,陆迪利、焦瑞身也在美国成家立业,都在美国开始养育第二代。四个家庭的大人小孩,每年都会在芝加哥或纽约聚会,彼此情谊浓厚。(有记载说陆迪利出国前已成家,也有记载说他1951年在美国与Marie Lee李仁婉结婚。)

何炳林和焦瑞身都有回国的打算,但由于韩战,学理工的留学生回国受到限制。陆迪利和朱汝瑾知道他们想回国后,就不断给他们写信、打电话,劝阻他们。到了1955年,回国禁令取消了,看他们没有回心转意的意思,陆迪利和朱汝瑾急了,二人亲自到芝加哥,面对面跟何炳林和焦瑞身讲道理(也有记载说只陆迪利去了)。最后好朋友拥抱分手,一别就是30多年。

焦瑞身和妻子关颖谦带着一个孩子,何炳林和妻子陈茹玉带着两个孩子先后回到中国。

解放后在美国有五千多留学生,一千二百人作出回国的决定,其他人决定不回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因。“爱国”只是给老海归戴的花环,不是所有人回国的原因。何炳林和陈茹玉出国前已经有一个孩子,把孩子留在中国托家人照管,他们作回国决定时,这个孩子肯定是重要原因之一。

何炳林和焦瑞身都是贫苦农民家庭出身,而陆迪利和朱汝瑾分别出身于官吏和书香家庭。家庭出身对当年留学生决定回不回国有什么影响是个有意思的课题。

最终这四个人在两个不同的国度都发挥了自己才能,只是何炳林夫妇和焦瑞身夫妇遭受了10年文革的“洗礼”。焦瑞身的妻子关颖谦曾获圣路易大学医学社会学硕士,并攻读生物化学。文革被隔离审查,关进监狱,逼她交待“特务活动”。抓不到把柄,最后放她回家,没想到儿子一见到她,竟然叫她“特务”,让她心碎。

孩子们心灵扭曲,失去教育机会,是老海归们回国付出的另一个代价。这些孩子大多数通过自身努力和机遇,弥补了一些教育上的损失,不少人回到父母曾经留学的美国,攻读学位。焦瑞身和关颖谦回到中国后,又生了一个儿子。在美国出生、叫妈妈“特务”的大儿子,回到美国读了个博士。陆迪利又赞助他们的小儿子也来美国,并对他说,你学成以后我不允许你回国。

“海不归”的孩子们个个都很有出息,朱汝瑾的儿子朱棣文最杰出,199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曾担任奥巴马的美国能源部长。设想,要是当年…

何炳林于2007年去世,享年89岁;
焦瑞身于2009年去世,享年91岁;
陆迪利于2007年去世,享年89岁;
朱汝瑾于2000年去世,享年80岁。

 

 

格利 发表评论于
感叹一念之差便有另外的一种人生。
家宴 发表评论于
感谢分享。海归不是我的菜。
xiaoxiao雨 发表评论于
Chinese culture should respect each's choice. Then every chinese will gain freedom.
areYOUsure 发表评论于
谢谢分享!
世事轮回 发表评论于
谢谢分享。很有价值的一些案例。
czhz 发表评论于
何炳林两夫妻都是南开化学系的老学部,他们自己熬出来了,至于子女的前途是否受影响就不知了。
人参花 发表评论于
感谢你的这个系列,我都认真读了。很沉重的历史。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