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孙千方百计协助爸爸妈妈喂妹妹流感药:近日,外孙女患A型流感,症状还挺重的,但是她抗拒吃药。每次喂她药都要耗费很长时间劝导。喂药时外孙女的嘴巴总是抿得铁结实,让大人无从下手。早在外孙女不到一岁的时候,她的“抿嘴功”已经让一个医生加几个彪形护士都无功而返。
晚饭后又进入喂妹妹药的时间,外孙忘记自己刚才还吵着有点肚子痛,也加入劝导妹妹的行列。后来,他索性从妈妈手里拿过来喂药的管子,在妹妹身边转来转去寻找把装着药水的管子塞进妹妹嘴里的机会。再后来哥哥索性不断地讲笑话给妹妹听,又让妹妹喝水,目的都是让妹妹紧闭的嘴巴张开,他得以伺机把喂药管子塞进妹妹的嘴巴。但是妹妹头脑清楚,意志坚定,嘴巴紧闭,令所有人无计可施。这一次只喂进20%的药。但是外孙女凭借自己的抵抗力,居然很快好起来了。
放学回家,妹妹在路上睡着了,爸爸抱妹妹上楼,外孙懂事地先把自己的双肩包拿进屋,又把妹妹的双肩包拿进屋,关上汽车门和车库门,才安心地坐到沙发上看电视、吃点心。
外孙女很善于保护自己:外孙女说自己上楼换衣服害怕,我陪她上楼。到她的房间后,我坐在椅子上。外孙女拿一张她写了字的纸给我,让我看,并且叮嘱我要用这张纸挡住自己的眼睛。我明白了她的意思:她在换衣服时要保护自己的隐私。我告诉她:“我到楼梯口等你。”她太精明了。看着我快走到楼梯口,立刻发出新指令:“好了,就在那儿站着就行了。”她怕我走得太远或者下楼,她看不到我了又害怕。
一天晚上临睡觉,因为妈妈没有满足她的要求,外孙女指责妈妈不关心自己,并且强调妈妈从来都不关心她,还说妈妈讲话粗暴。她妈妈想和她沟通沟通,她就把头藏进被子里不理睬妈妈。她妈妈刚一转身,她又把头伸到被子外面指责妈妈。如此重复多次。最终还是外孙女打赢了这场心理战:因为她妈妈真的有点儿沮丧,但处于这种情境中又无计可施。
外孙的“侦察”能力和 “反侦察能力”都很强:外孙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机动灵活,善于打“游击战”。当他不高兴答应别人的要求或者故意躲着别人时,他会围着房间空挡跑来跑去让别人追不上自己,当别人快追上自己时又突然调转方向跑得更远。一天,隔壁家开来一辆不常见的红色汽车,正在车库前骑滑板的外孙好奇地滑到红色汽车门口,瞬间又滑回来向妈妈报告自己的“侦察”战果:“那辆红色汽车里有一个baby。”妈妈问他“是男孩还是女孩?”外孙肯定地回答:“是女孩,还有一点点头发。”原来隔壁家的女儿才生了个baby,这是回娘家来了。
“反侦察能力”则集中表现在外孙喜欢和善于藏东西方面。不知什么原因,外孙从小就喜欢藏东西。大人经常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一些玩具什么的。后来慢慢知道这是外孙所为,也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但是最近一次他藏东西的方式还是让我和老伴笑谈了半天。早晨上学前看电视的时候,外孙自作主张拿了一小袋糖果,揣进裤子口袋里,打算偷偷带到学校享用。但是他没有避讳妹妹。妹妹发现后立刻大声向楼上的妈妈告状:“哥哥拿一袋糖果装进口袋里了!”孩子的妈妈每天早晨都为他们准备一些健康的零食带到学校,但孩子们不爱吃,经常剩下好多带回家,有时甚至原封不动地“完璧归赵”。外孙外孙女都特别喜欢吃甜食,碰到吃蛋糕、甜甜圈什么的,手指头就遭罪了,被他们添了又添。听到妹妹向妈妈告状,外孙装着要把糖果送回柜子里的样子,离开沙发往装糖果的柜子方向走了几步。避开妹妹的视线后,外孙居然迅速地把那袋糖果塞进自己已经套在头上的连帽衫的帽子里。我正好站在灶台边做早饭,看到外孙快速藏匿糖果的动作,以及坐到沙发上帽子碰到沙发发出挤压塑料袋的声音时感到外孙既聪明又搞笑。当时外孙女正聚精会神地看电视,没有注意哥哥的这些小动作。为了外孙的自尊,我没有当面戳穿他的小把戏,当时也不方便告诉女儿。只是后来和老伴谈笑了一番,等女儿下班再提醒她。
外孙藏糖果动作之迅速有点像他平时玩魔术。外孙喜欢玩魔术,周日早上,他穿上妈妈的睡袍,让我讲“Chocolate cereal”(巧克力麦片)。果真从他穿的妈妈睡袍的长袖子里掉出来一小袋巧克力麦片,他“变出了”自己的早餐。
外孙不仅机动灵活,定力也很强大哦。每次外出前爸爸妈妈反复催促他出发,如果他正在做什么事情,总是不慌不忙地继续做自己的事情。或继续看电视、做手工,或捣鼓玩具,或仔仔细细一丝不苟地系自己的鞋带子,系得不满意,解开再重系,仿佛没事人一样。每当这个时候,我都替他们的爸爸妈妈着急,经常提醒外孙:“Hurry up! Daddy mad!”(快一点儿!爸爸生气了!)或者“Hurry up! Mummy mad!” (快一点儿!妈妈生气了!)前天傍晚,爸爸打算带兄妹俩去商店买东西。当时外孙正在“制药”: 他用一根小塑料棍子擀一小块白色的橡皮泥,又用另一块空心的小塑料棍子使劲压白色的橡皮泥,这样可以把一粒粒白色的“药片”切割出来。没有成功切割的他就用手轻轻地拨离出来。有时候,空心塑料棍子末端粘着一小片“药片”,他就用嘴使劲把这片“药片”吹下来。然后再继续擀一小块橡皮泥,继续“制药”。那边爸爸还在一遍遍地催他,他不慌不忙地“制药”,面前的药片越排越多。“制药”的同时,外孙还随编随哼着自产自销的小调。与此同时,妹妹则悄悄向哥哥通报“西瓜不好吃”,外孙似有似无地应了一声,继续全力以赴地进行他的“制药”工作。直到妈妈也怒气冲冲地加入到催促行列,外孙小心翼翼地把制好的药片连同垫布端到原来养鱼后来外孙放自己玩具的长方形金鱼缸顶部,才慢条斯理地穿袜子穿鞋穿外套。
外孙模仿视为“敌人”的老师、校长却以“笑场”结束:一天下午,外孙放学回家嚎啕大哭,说今天在课后班表现好,按规定可以领到一套玩具玩,但是老师给他玩具时态度很不好,少给了一个摸具。玩具不配套,玩不起来。他去问老师要摸具的时候老师态度非常坏。他向爸爸叙述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嚎啕大哭起来。外孙的哭声向来就极具感染力,尤其对我来说,只要听到外孙的哭声,我就认定他一定受了极大极大的委屈。他在哭泣中还夹杂着大喘气,似乎已经被气得呼吸困难了。但是他爸爸妈妈对之司空见惯,比我平静很多。我问他妈妈,会不会老师对他有偏见?他妈妈平静地回答:“听说这个老师对其他调皮的小孩也都是这样。”后来外孙自己慢慢平静下来。
这个课后班管理老师早已被外孙列入“敌人”名单。这两天,又进入购买、包装圣诞礼物的高峰期,外孙特地叮嘱妈妈:“不要给这个老师准备圣诞礼物。如果准备,也要在给她的圣诞礼物里加上……”省略号代表不好的东西,在此就忽略不记了。
到了晚上,外孙又开始搞笑了。他自己躲在半开的冰箱门后面,像演员出场一样站在我们“观众”面前,表演被他视之为 “敌人” 的老师如何大声训斥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吵完他自己也笑了。接着表演校长如何教训他,他的分贝明显提高好几倍,大声质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估计在外孙的脑海里只记住这句话。讲完他自己先笑弯了腰。我们被他的情绪感染也纷纷大笑起来。怎么听外孙模仿他视为 “敌人” 的老师和校长的训人风格如此熟悉呢?哦,像极了女儿小时候的老师。看来国内国外五湖四海天涯海角的人性都是一样的,行为处事也多有雷同之处:喜欢温顺的小绵羊。例外的毕竟是例外,或许是专家学者,或许性格特别温柔。这又颠覆了我们来之前听到的传闻:这边老师对孩子们如何如何平等礼貌。当然,平等礼貌者有之,但简单粗暴者也大有人在。
我问他妈妈有没有问孩子在课后班到底发生了什么?他妈妈不以为然地反问:“你觉得能问出什么结果吗?每次他都讲自己的理。”不过后来他妈妈还是问了儿子,究竟做什么惹得老师、校长如此大动肝火?据外孙讲:“在课后班,一个男同学打妹妹,我打了那个男同学。后来那个男同学拿妹妹的鞋子砸我,砸到我的头。为了自卫,我用才学到的空手道打了他。”他强调自己是出于自卫,因为妈妈叮嘱过他,不许用空手道打人,如果发现他用空手道打人,立刻停止参加空手道训练。只要看一眼外孙学习空手道时候拍的视频你就知道外孙多么喜欢学习空手道啦:嘴角外溢的笑意不言自明地昭示他打心眼里喜欢空手道。只见他双眼紧盯教练,出手有力规范,再听他的喊声清晰洪亮。一开始学习空手道的时候外孙喊不出口,后来在老师的要求和训练场气氛的感染下,外孙终于习惯于大声呐喊了。外孙很快圆满完成第一阶段的训练要求,就要更换色带了。
因为刚才表演他视为“敌人”的老师、校长时姥爷不在现场,外孙意犹未尽,又到我们房间准备表演给姥爷看。我们这些观众也尾随其后跟了过来。外孙把门拉开一点,自己再从虚掩的门后面“登台亮相”,只可惜他还未进入表演状态自己先笑弯了腰。因为门和床离得很近,外孙索性扑到床上笑个不停。大家催他重演,他又“笑场”几次。因为实在无法控制自己,最终还是以扑在床上笑场结束。
早上孩子们上学时我叮嘱他们听老师的话。外孙女强调:“我每天都听老师的话。”这是实情,外孙女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外孙居然回答:“所有的老师都是笨蛋!”我乍听觉得可笑,不由自主地大笑了起来。定下心思量思量,这也太惊世骇俗了吧?有这种感受的孩子怎么能听老师的话?但有这种想法的孩子又不止外孙一个。外孙的同学不是也议论某某老师坏吗?这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如何处理得更好一点儿呢?否则,教育效果无从谈起。
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中教育者占据主导地位。就这一点而言,Nearpod无疑被先进教育理念引领着:他们希望能帮助老师们将移动技术融入现场教学,而不是一味“呵斥”学生们收起自己的手机。由此可见,“呵斥教育”是一种普遍现象,教育者要做的是如何避免“呵斥教育”,换言之,用什么可以取代“呵斥教育”以换取受教育者的接纳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