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幕府和清朝的对比
日本的江户时代大体跟中国的清朝同步。两国文化相通。当时面对相同的国际局势,工业革命之后的西方迅速崛起、强势扩张。江户时代结束之后,日本开启了卓有成效的明治维新,富国强兵。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但中国并没有发生能跟明治维新相媲美的社会变革。其中的缘由值得深究。从信息的维度,两国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包括社会结构、文化普及程度和信息自由度等方面。
清朝社会层级很多、繁琐复杂,皇帝身边有内阁、雍正年间始有军机处,下有六部。地方上有省、道、府、州、县、乡、村。另外满清为防范汉人,在安排高级官员时大体维持满汉各半,相互牵制。官僚体系层级复杂,造成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折冲损耗过多、效率低下。而在江户时代的日本,幕府将军身边有幕阁,下辖勘定方、观察方等。地方上有大约250个藩,藩辖村庄成百上千。幕藩体制结构扁平,层级不多,信息传递途径简洁高效。
当时中日文化普及程度,难以定量比较。学者们对于文化普及的标准有着不小的分歧,也缺乏有效的统计手段,已经发表的估算结果差别很大。但两国教育体系的差异明显。清朝教育以科举为中心,其内容无外乎朱子学。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设官学,学政管理严格,就连书院都官学化、受官方控制。官方意识形态也深入到私塾教育中。不独如此,各级官学到嘉庆以后,日渐废弛,有名无实;教育凋敝,文化零落。日本没有科举,虽然官学也以灌输朱子学为重点,但是民间的寺子屋主要教人识字算数、属于功能性的文化普及。而遍布城乡的私塾成为江户时代教育的菁华,传播鲜活的知识和思想。寺子屋和私塾基本游离于官方意识形态之外。江户时代教育的持续发展,为幕末开始的社会变革储备了必要的人才,包括幕末以及明治年间众多的维新志士。这是教育方面清朝远不及江户时代日本的地方。
在信息自由度方面,江户幕府也有压制思想言论的若干时候。早先防堵基督教义流入日本,包括汉语基督教义。十八世纪末叶,松平定信主导宽政改革(1789-93),独尊朱子学为正宗,而有“宽政异学之禁”;但国学、兰学仍得到发展,松平允许幕府收藏西书,以防止这些书籍流落到社会上不恰当的人手中。也是在宽政年间,林子平作《海国兵谈》,遭受软禁。幕府忌惮民间议论国事,倒是比较一贯。1838年,曾从Siebold习兰学的高野 长英作《梦物语》,批评幕府对马礼逊号事件的处理、尤其是评定所的顽固态度,令老中首座水野忠邦震怒,次年包括高野在内的数名兰学者受严厉惩处,史称“蛮社之狱”。但在江户时代,像这样强力压制思想言论的时候并不是很多。
清朝压制言论就要严厉得多。仅在乾隆三十八至四十七年间,清朝即先后焚书24次,销毁书籍538种、13862部。康乾前后三朝大兴文字狱,以思想言论定罪,多达108起,实际上还不止。严厉的思想言论管制导致中国人的思想不但不能进步,相反出现萎缩。清朝虽然零星引进了一点西学,但终究没有出现像日本兰学那样有深广影响的学术运动。日本古学虽然重视考据,但着眼于干预社会;跟日本古学平行发展的清朝乾嘉学派,却只陷入故纸堆中以求自保。清朝不乏硕学鸿儒,但却少有国际胸襟,像佐藤信渊和古贺侗庵那样,不光坚守,更进取开拓。思想的生命在于自由,被阉割的思想是没有生命力的。
日本社会得益于不同的思想观点交锋折冲。1853年黑船来航,不久俄使也威逼长崎。鸦片战争前后日本朝野的危机意识,发展成为一场场现实的危机。当时日本并没有有权威的政治领袖,接连两位将军家庆和家定都弱势,孝明天皇也不是一位强势人物。实力人物、水户的德川齐昭为海防顾问,坚决主张攘夷。但兵临城下,幕阁中多数老中和海防官员主张以避免冲突为第一优先。参与其事的大目付筒井 政宪和勘定奉行川路 圣谟更指出,林则徐极力维护清朝荣誉,却陷清朝于万劫而不复,是前车之鉴。老中首座阿部 正弘虽然倾向攘夷,但折中务实。在空前的危机面前,日本的对策符合中庸之道,在保持国家尊严的条件下,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以最小的代价走上了开国的道路。
江户遗产
江户时代给日本留下了丰厚的社会遗产。教育的普及和出版业的发展,既催生了一批思想文化精英,为明治维新储备了必须的人才资源,又提升了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开启了民智,为维新积累了必要的民意基础。国家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员的流动、思想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外贸的长期保持,使日本免于陷入与世界完全隔绝的境地,来自先进国家的思想、知识和信息陆续进入日本,最终和外部强力一起促成了幕末开国。幕末开国是江户时代日本社会的空前变局,构成后来明治维新的重要社会条件。
最重要的,江户时代给明治维新提供了直接的思想资源。
“尊王攘夷”本由水户学者会泽正志斋提出,在幕末成为外样大藩萨摩、长州倒幕的旗号。尊王意味着倒幕。而其时东西方力量此消彼长,1863-64年间的萨英战争和下关战争中,萨长二藩领教了西方的实力,知攘夷不可行;攘夷祗是倒幕派批评幕府的借口。所以尊王攘夷落到实处,就是倒幕。幕府面对西方列强,被迫放弃锁国政策。孝明天皇虽然支持攘夷,但坚持公武合体,并不同意倒幕。所以在1867年孝明天皇驾崩之后,倒幕运动才有实质进展,先大政奉还、后王政复古,明治登上历史舞台,开启了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的政策路线是“和魂洋才”,并不是全盘西化。“和魂洋才”由幕末思想家佐久间象山提出。所谓“洋才”,是在一切技术方面包括政制、法律、军事、科学、技术和医学等全面学习西方,而摒弃汉学、包括汉方医。所谓“和魂”,是在伦理道德方面继承发扬国学和儒学,一方面藉神道将天皇神化,另一方面继续借助朱子学在国民中巩固忠君思想,以维护明治政权。明治时期的自由民权运动并不成功。
江户后期思想家佐藤信渊主张废藩、平等、兴学、尊王。明治维新实行的王政复古、废藩置县、大力兴学和简化等级的政策,让佐藤的主张基本得以实现。
江户时代本多利明、佐藤信渊、古贺侗庵等主张日本积极对外扩张。本多主张向虾夷地区殖民,佐藤主张入侵满洲里、吞并中国、建立大东亚,古贺主张占领南海诸岛。这些政策主张在明治时期开始逐步实现。明治时期的军国主义其实植根于江户时代,但是大大发展了,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埋下了祸根。
所以明治维新王政的实行、变革的推展及其成败得失,大多可以在江户时代找到思想和知识的根源,可以看成江户时代信息遗产的继承和发扬。不从信息的维度深入考察江户时代,就难以真正了解明治维新的成败得失。
全文完。大家多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