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困惑的联想
(写作具体日期不详,应该是在2000年左右)
何必
3月10日,世界软件巨头比尔•盖茨飞抵深圳,带来了为中国量体裁衣定做的“维纳斯计划”。他的中国之行受到了中国企业界的夹道欢迎,企业需要“维纳斯”生出金娃娃……
在受到盖茨邀请的中国企业老板之中,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柳传志等中国信息产业“大腕儿”们榜上有名,并应邀与微软合作,成为这项计划的最大及最初的既得利益者。
柳传志在谈到微软此计划与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关系时说,微软的进入使中国企业不得不放弃原来想做也可独立做的一些项目;中国企业对阻挡外来产品技术“只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第一应有胸怀,对外国企业能欢迎和学习;第二是有志气,有办法,有能力,干实事;提倡民办企业、实行多种经营制,中国有能力的人就会勇于承担风险与压力,从而做得更出色;现在中国企业不是缺技术,而是缺管理,所以应先抓管理。
说到能力,有称,“柳传志是一个创业的传奇……这个传奇让每一个创业青年都可以怀有这样一个希望--‘如果我足够地努力,也可以象柳传志那样地成功。’”另外,现已有影响“中关村若干人”之书,将柳传志、杨元庆、李勤等联想人及若干精英们列于其中以飨世人,将一个个传奇和“策划”经典告慰人间;还有那以令柳传志手舞足蹈的“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的广告语和一本《联想为什么》而著称的作者陈惠湘,离开联想当了阵子老板觉得不成功或不过瘾,象康德、黑格尔那样非要以理性的姿态,写了《中国企业批判》(有趣的是,人们列举对20世纪重大发明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人时,多是象莱特兄弟、爱因斯坦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明人,而哲学中只有奥地利的维特跟斯坦,且其贡献只被范围作经过大量的数学推论,结论于形而上学都是胡说八道)后,现又到某新改版大报去作主编以弘扬联想风采与德行去了。同时,殊不知把中关村嚷嚷了十几年的“中国硅谷”之称予以兑现,却依然“一般员工只要有能力就行,当然也希望德才兼备”(柳传志语),于是用贸工技的顺序书写如今世态炎凉的色彩。
说到管理,柳传志以及联想的头头脑脑们倒是创立了一整套的体系和说法,诸如“大船结构”、“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大公司做人,小公司做事”以及相应的一系列具体内容。
可再仔细地看柳传志“争取追随者”之一策,倒是满有意思。
他说:“要部下信你,还要有具体办法,通过实践证明你的办法是对的。我跟下级交往,事情怎么决定有三个原则:同事提出的想法,我自己想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按照人家的想法做;当我和同事都有看法,分不清谁对谁错,发生争执的时候,我采取的办法是,按你说的做,但是,我要把我的忠告告诉你,最后要找后账,成与否要有个总结。你做对了,表扬你,承认你对,我再反思我当初为什么要那么做。你做错了,你得给我说明白,当初为什么不按我说的做,我的话,你为什么不认真考虑;第三种情况是,当我把事情想清楚了,我就坚决地按照我想的做。”
这从逻辑上说,是一个原则,而不是三个。
问题在于,首先,这是个经验式的管理模式,缺乏理论依据。而且,这之中有浓重的等级色彩。
其次,在第一种情形下呢?如果象前一段有人所说,科索沃虽然可能发生战乱,但战争死人是偶然的,南斯拉夫人要生活是必然的,你联想应去到战场争取这种发财机会,你是否在“我自己想不清楚”(甚至是人道主义)的情况下就按部下的想法、或按那些称“此举可谓营销学上精彩一笔”去做呢?
再次,在第二种情形下,部下对了,上司自忖;而部下错了,则“得给我说明白”,这公平吗?设想一下,这种方案长期实行下去,会是什么结果?
还有,在第三种情形下,老板是绝对的权威?制度的制定者一定可以超乎制度之上?同时,理论上,我以为管理者最重要的特质就是沟通能力。凡企业发生事变,基本上是属于沟通上出现了问题。那么,这个情形下,孰与轻重?
综此,如果这样下去,企业和员工无非仍然是在不公平、不舒畅、不科学的环境中存在,如何能觊觎“2000年30亿美元,我是有把握的……坚决要向500强目标挺进”(柳传志语)之类的璀璨飘渺呢?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那么,我们有了“联想”,生活又能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