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民间金融缓解就业压力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用民间金融缓解就业压力

                                   2004年5月12日

何必

联合发布《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略)

下岗,是很具有中国特色、而且也注定是一个阶段性的社会现象。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大量原国有企业的人员在体制转换过程里被从原有的工作岗位上裁减下来,而所谓原来的岗位可能也随着改革而消失,有的企业则也销声匿迹了。下岗作为一个必将在未来的什么时候进入历史记忆的词汇,反映了目前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经济关系,具体也表征着国有企业职工与国家之间的债权债务性质。也正因此,对于下岗人员,有关部门已经用了十几年来解决其面临的生活问题。实质上,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将下岗人员并入失业行列是有益的。而失业人员,世界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对这部分人员进行救助。从最低限度上,失业人员由于生活来源方面的掣肘,是社会上非常不安定的人群,对于社会治安乃至发展都有着其他群体无法比拟的作用与影响,因而往往都是政府重点关照并给予行政帮助的对象。

有人针对这种下岗失业小额贷款难的情况,提出让政府直接出面贷款,这实际上还是计划经济的思路,让政府承担全能权利,什么事都交给政府去管理。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上,这无疑是不宜提倡的。毕竟,日益严重的行政腐败给了社会不算短期的警醒。

在目前情况下,各大商业银行都面临着摆脱以往的官办色彩和成分,尽量向市场花方向发展,成为货真价实的市场主体,而不再是政府的金库。在如此情势下,让自负盈亏的商业银行去承担扶助下岗失业人员的责任和工作,显然是有悖常理,也与市场经济规则不相符合。如果强迫商业银行按照国家对于下岗失业人员的政策倾斜保护而必须进行小额贷款,那么银行方面是否能保证放贷安全则就很成问题;另一方面,把银行推向市场是一直的策略,如果银行因为支持下岗失业人员信贷项目而出现经营性亏损,国家又不对这种亏损进行补偿,大概是没有什么银行会涉足这项费力不讨好、明摆着亏损而非要往上冲的。

实际上,我国商业银行的准入是很严格的。这造成了目前银行业依然处于高度垄断的态势,全国被几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所把持,以往的农村信用社由于各种原因而纷纷关停并转,失去了其金融功能;加上持续了多年的对于地下金融的不懈打击,越发强化了国有金融巨头的优势。

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规模庞大、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关系复杂、程序烦琐等等因素,造成其运转效率低下、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又由于这些商业巨头个个都是有着几十年的历史,形成了正规的运作规章制度、以及各种潜规则和亚文化,对于放贷对象的审核有着经验的规矩。让这些超级大型商业机构去进行1到2年期的金额为1至2万元的小额贷款,光是银行方面审查贷款对象资质的成本的期限与开销都要大于此数字,也就是说,银行为了做这样的业务,审贷成本可能要高于1至2万元,时间也可能会比1到2年还要长;而从贷款收益上说,更不会覆盖其成本了。可想而知,面对大批需要拉关系走后门才能搞到动辄几千万商业贷款的商家,银行注定是不会情愿去惹那些下岗失业的小额贷款以引火烧身的。

并且,在社会整体都弥漫着嫌贫爱富风尚的环境里,要求银行方面能够把眼睛向处于社会最低层的下岗失业群体漂移,也好像的确有些强人所难。

面对数额巨大并且过于分散多样的贷款需求,明显地出现了供给不足。几家大的商业银行不可能满足政策中要求的小额贷款的实际需要,也不愿意为了这种政策而把自己放到繁琐的业务当中。

在这个领域,民间融资渠道的匮乏是其根本原因所在。针对这种短期小额的信贷产品需求,缺乏相应的产品供给。其实,从金融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带有明确而强烈的民间特色。私人之间的借贷就是其雏形,并且到现在,私人借贷也广泛存在。目前,金融产品稀疏,投资对象少得可怜,而储蓄上又出现了负利率现象,大量民间资本流落在各个角落、甚至流向海外,却无法形成对类似下岗失业小额贷款这样的供应,出现了资本与需求方面的脱节,造就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因此,对于民间资本的运用需要有观念上的根本转变,应该对民间金融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而不是一棍子打死。从市场角度看,供给与需求的匹配是必须的,具体到信贷方面,显而易见的是,像下岗失业小额贷款这种短期小数额的金融交易,就必须具有能够提供短期小额信贷产品的专业供应者,他们甚至专门为了这种具有小额短期性质的业务而经营,盘活这部分大银行不原染指的区域里沉淀着的社会财富,提高社会运转效率;由于针对下岗失业特殊群体,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使得这种民间金融有动力进入该领域进行营业,促进日益重大的就业压力能够得到有效缓解。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