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已到,今年是中国生肖年兔年,剧团今天做了鸡蛋做的小白兔。
剧团有一个朋友潜心研究四川地方志,常亲自去各地的小镇采风和摄影,他在朋友圈发了小年祭灶王,才知道已经小年了。
过小年在广大农村和小镇依然保存着祭灶王,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民间以糖瓜、年糕、枣、栗等祭祀灶神,祈求他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
德国一小镇专门过中国年
中国农历新年就快要来临,德国南部一个6000来人的小城每年都会专门过中国年”。这个小城名为迪特福特,这里每年都会有一天变成“中国”。当地的人们身穿对襟袄、打着太极拳,花式装扮成“中国人”,庆祝“中国狂欢节”。
“皇帝”驾到是狂欢节的高潮:龙车上,身穿龙袍的“皇帝”高高在上,前面有“卫士”鸣锣开道,两旁是“御林军”护卫,后面紧跟“太子”“公主”“嫔妃”,浩浩荡荡,煞是威风。
“皇帝”在众人簇拥下登上高台,接受“臣民”朝拜,并发表告臣民书,祝福国泰民安。
这时,全场沸腾,乐曲震耳,欢歌笑语在整座城市中回荡。
“中国狂欢节”自1928年开始举办,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如果说,“中国狂欢节”的节日地位,超过了西方传统文化里的圣诞节,也许并不过分。
该市除“中国狂欢节”外,每年夏天还会举行一个“中国周末”。没有人能够准确地解释,从什么时候开始,迪特福特人有了“中国人”这一外号。
该市的市志里从未有过这个提法,但零散的日历和一些文献中,比如1869年的神父杂志里,提到过迪特福特地区是“中国人区”,类似唐人街的说法。这说明,迪特福特的“中国人”外号,当时就已广为人知。
1928年,当地人的狂欢节里,第一次有了中国元素。吹奏班的乐手们首次穿着唐装公开演奏。
纳粹德国期间,尤其是最后数年历经战乱,小城失去了狂欢的劲头。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才又恢复了庆祝狂欢节的传统。
而每次,都有“中国人方阵”参加。
人们在1954年狂欢节的“胡闹星期四”,第一次选举了一名“中国皇帝”。此后,迪特福特的狂欢节“胡闹星期四”,就摇身一变,成了“中国狂欢节”。
如今,“中国狂欢节”已成为迪特福特最具特色的民间活动。迪特福特的城市官方网页上,专门有一个名为“巴伐利亚中国”的栏目,介绍这个城市与中国多元化的交流。
2022年,因为新冠疫情,该网站还发布通知,遗憾地宣布取消“中国狂欢节”,今年该镇又开始举行庆祝活动,剧团一个朋友家早已经预定和安排好去那里旅游,看热闹欢度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