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军对在新几内亚的日军第十八军劝降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1942年初攻占了澳属海外领地新几内亚(New Guinea)的新不列颠岛(New Britain Island)、新爱尔兰岛(New Ireland)和布干维尔岛(Bougainville Island);随后,也派遣强悍的南海支队登陆巴布亚岛(Papua)的东部,企图越过科科达小径(Kokoda Trial),占领澳属巴布亚(Teritory of Papua)的首府莫斯比湾 (Port Morsby)。但是,随着这一年的下半年日军在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的瓜达尔卡纳尔岛(Guadalcanal Island)上与美军交战失利以及南海支队在巴布亚的战败,日军的南进受阻。因应需要,日军大本营在当年11月设立第八方面军,由今村均中将(次年晋升大将)担任司令官,总部设在新几内亚首府暨新不列颠岛的亚包(Rabaul),负责指挥所罗门群岛和新几内亚方面的作战。事实上,这里也是日军在西南太平洋的主要战区。今村均指挥包括日本海军的南东方面舰队(包括第十一航空舰队与第八舰队及相关的根据地队与附属单位)及原已在当地作战的陆军第十七军和直属部队以及新成立的第十八军。
1942年新设立的日军第十八军司令官,是安达二十三中将,他是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一员悍将,因在作战时对中国军民的狠和毒,从大佐迅速晋升为中将。在被任命为十八军司令官之前,他是日军北支那方面军参谋长。十八军所指挥的,是三个师团,即第二十师团、第四十一师团和第五十一师团。前者是日军在日俄战争战争时便已存在的王牌师团,后二者则是在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后所设立的师团,虽然此时都是三联队制的乙种师团,位于中国战场,但已在此间作战多年,实力强劲,属于日本陆军精锐。这三个师团加上十八军的各类直属部队,总计兵力达到十万人以上,专注在新几内亚岛对盟军作战。
1942年底到1943年初,第十八军各部队陆续抵达,登陆于巴布亚岛东北面的莱城(Lae)、芬什哈芬港(Finschehafen)、马当(Madong)到威瓦克(Wewak)一线,与盟军展开了二年半的恶战。但这支强悍的日军碰到了硬茬,美军和澳军比他们更厉害,不仅是火力强、兵力足,而且还战术得当,从巴布亚岛的南面沿海岸线不断攻击向北面推进。到1944年下半年之后,盟军已经控制了这里的制海权和制空权,美军地面部队撤离转向菲律宾及北向的日占各岛屿,只留下空军和海军支援,地面作战部队主要就是澳军。在盟军强力打击下,日军第十八军后勤被遮断,弹药粮食给养得不到补充,被打得尸横遍野,饿殍频现,甚至人尽相食。太平洋战争结束时的统计显示,日军第十八军司令部及直属部队抵达新几内亚时,人数是34356人,幸存下来者4567人;第二十师团原有人数25572人,幸存者785人;第四十一师团原有兵力21030人,幸存者592人;第五十一师团原有兵力15996人,幸存者2754人;稍后附属于该军的独立第38野战高射炮队,原有146人,战后只有9人幸存下来。换言之,原有的十万多兵力的这支日军精锐部队,最后只有四千人左右得以生还。就连司令官安达二十三,在日本宣布投降后,也已经因病饿而不得不由部下抬着,才能去与澳军接洽投降事宜。
事实上,此时已经改隶日本南方军指挥的第十八军在1944年底已经陷入绝境。因为1944年底开始到战争结束时的艾塔佩-维瓦克战役(Aitape-Wewak Campaign),澳军第6师在强大的美英海空火力支援下,把日军驱离沿海地带,进入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的热带丛林大山当中,大批日军被俘和投降。在此情势下,司令官安达二十三中将仍然下令,要求部下全员玉碎,牺牲报国。有鉴于此,为瓦解日军斗志,拯救年轻人的生命,澳军遂在1945年4月对日军第十八军官兵发出劝降信。在1944年中时,一位统帅120多人的日军特种部队指挥官(中佐职衔),在与澳军鏖战八个月后,只剩下42人,且贫病交加,弹药无继,只能向澳军投降,得以挽救这些幸存者的生命,他们在和平环境中受到了澳军的人道医治,恢复了健康,也由此而得知日本失败已经指日可待,期待可为战后日本的建设和社会发展尽力。澳军便以该中佐(未具姓名)的故事,说明现在的日军抵抗已经毫无意义,呼吁各级部队指挥官予以效仿,率部向澳军投降,避免更多的死亡。
下面是1945年4月19日澳军总部向日军第十八军官兵发出的劝降信。第一页是劝降信日文标题,十分醒目,其后的三页是劝降信正文,也是日文,最后一页是劝降信内容的英语摘要。从第十八军战后幸存下来只有四千人左右的情况看,虽然该军十万多人减员到这个程度,大都是因战死、饥饿、热带丛林病等,但其中显然也跟到这场战役到最后几个月时澳军的劝降信由相当的关系。(该文档由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保存收藏:编号RC0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