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秘鲁的动乱没有消退的迹象,儿子儿媳当机立断,取消秘鲁旅游的后半段计划,改去哥伦比亚。虽说来南美的游客一般都去巴西、秘鲁、智利等国,哥伦比亚不是他们的首选,但我们在这里发现了不一样的惊喜。
我们从利马启程,先到巴拿马,再转机来到哥伦比亚的海滨城市卡塔赫纳(Cartagena)。
世界上的海滨城市一般都是东临或西临大海,而卡塔赫纳则是向北面对加勒比海。
我们选择了海边的Airbnb,难得一见的壮观。
海滨有很多高级公寓在建。
哥伦比亚主要有两大重要旅游城市,一个是卡塔赫纳,另一个是麦德因(Medellin)。前者在海边,后者在山中,各成其趣。而首都波哥大没有太多可看的,游客一般只是在那里转机。
坐随上随下的旅游大巴在卡塔赫纳的城里转。儿子儿媳和其他游客都上大巴上层观风景,我们老两口就在有空调的下层隔着玻璃拍照。
城里有不少殖民地时代留下的古迹。
卡塔赫纳是南美洲距离欧洲最近的海港之一,因此一直是殖民者的必争之地。这里有西班牙人留下的巨大城堡。
上城堡去看看。
守城巨炮。
在城堡的顶楼俯瞰城市景观。
这门炮是唯一留存下来的历史遗物,其他的都是复制品。
参观翡翠博物馆。翡翠是哥伦比亚的一大特产。
卡塔赫纳临近赤道,白天有些炎热。
夜晚在街上走走,十分凉爽。
卡塔赫纳白天是游客的天下,晚上是本地人的天下。
白天游客们顶着大太阳挥汗爬城堡,而当夜幕降临,市民们才在晚饭后出动,开始了全城的大party。
离圣诞节还有一个星期,节日气息扑面而来。
如此精彩的夜晚,难怪人们要乘着凉风走上街头。
卖芒果的小贩生意兴隆。
卡塔赫纳不夜城。
而在回家的路上,发现在僻静的街角一群喜欢安静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夜光下坐在一起聊天、读书、弹吉他,是与狂欢之夜截然不同的温馨一幕。仅仅这一幕场景就可以把我们对哥伦比亚固有的偏见通通驱散。
第二天,我们去卡塔赫纳附近的一个小渔村参观。车子沿着海滩上的土路开了很长时间。
渔民的住家。
我们准备去临海的滩涂水湾去捕鱼捉螃蟹。
我们四人分驾两条小船出航。
小船上有渔网和抓螃蟹的笼子。
起飞。
小船在灌木丛里穿行很好玩。
儿子学如何撑篙。
导游小伙是村里的渔民,自学了英语。在拉美凡是学了点英语的人都是多了一项生活技能,收入比常人高一些。学英语对于西语国家的人应该比中国人容易得多,但绝大部分人还是不会。
准备在水边的灌木丛里放抓螃蟹的笼子。
学习如何撒网。
渔民小伙只有十六岁,从小就泡在水里。
下面这段视频看老夫我撒网的动作相当滴“专业”,虽说一网下去毫无所获,还是博得了些许赞美的掌声。
渔获,聊胜于无。
这里的螃蟹个头小,但味道很鲜。
返回渔村后,准备吃午饭,把我们捉到螃蟹下到锅里。
炸鱼很香。
那天在渔村,正赶上世界杯决赛。一路上导游都关心着赛情。让我惊讶的是哥伦比亚人一面倒地支持法国队。一方面哥人嫉妒同为南美的阿根廷队,既然他们没有资格进世界杯大赛,就想看其他南美球队的笑话,另一方面阿根廷与哥伦比亚关系不合。导游说阿根廷瞧不起哥伦比亚,特别是哥足球队,说他们就是个屁。而他们真希望哥国的球队也能在世界杯搏一把,可惜这届他们跟秘鲁一样:没份。导演说摩洛哥上星期刚开始踢足球,怎么会进前四名?我问他哥伦比亚和阿根廷两国是否只是因为足球两国互相对不上眼还是另有原因,他也说不清,还沉浸在法国输球的悲伤之中。我问了学西班牙语的两位老同学,他们说阿根廷人绝大部分是白人和白人后裔,保留欧洲传统欧洲生活方式,自视高人一等,看不起种族混杂的周边邻国人。这让其他拉美国家不舒服。
我们发觉哥伦比亚的物价比秘鲁便宜很多,尤其是餐饮。像这一份炸鱼,价格是一万哥伦比亚比索。听起来挺吓人,实际上一美元接近五千比索(西语国家的货币很多都叫比索)。所以是两美元多一点。
我要了炸牛排,也是两美元,不但有汤,还有饮料。
儿子要了大汉堡,也是两美元。这个没有汤。大概是因为汉堡属于外国食品,弄个当地汤就不伦不类。
在卡塔赫纳的最后一个夜晚,我们决定换个场景看看,就去了当地的购物中心。
没想到这个偏远小城的购物中心如同一个硕大的艺术殿堂。
不得不佩服名不虚传的拉丁风情。
明天我们就要离开卡塔赫纳去麦德因了。儿子对我说:那里才是哥伦比亚的首屈一指的旅游圣地,那就让我们期待吧。
且听下回分解。祝各位春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