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尔杂记03 学法语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因为落地在魁北克省法语区,一旦获得绿卡,移民局立即通知孩子的英语学校勒令孩子退学转到法语学校,就这样孩子转到了法语学校,进了welcome class, 就是把不会法语的孩子不分年纪统统放在这个欢迎班里,视孩子的法语学习能力和水平而定是否能进入正常班,短则一学期,长则三年,年龄越大越难从这个欢迎班毕业。孩子那时刚上一年级,一学期就混出来进了正常班,半年里换了两个学校,三个班,我以为他身处一群陌生人中又是语言不通会很局促不安,但是没想到他很是怡然自乐,甚至享受着新环境的乐趣。这就是魁省的强硬推行法语文化从娃娃抓起,从移民下手,要想成为魁省人必须接受法语文化。

魁省为了吸引人,留住移民,对没有法语的新移民实行带薪培训,不记得是六个月还是八个月的。这一措施实际是新移民的福利,带薪读书,那时我们一大批的中国移民都参加了法语培训班,我这个老大难也光荣地列队其中。每天坐地铁去上课,见人就说“笨猪” (bonjour法语hello的意思)。法语班不仅学一些基本法语会话,还介绍魁省的文化,教育,旅游等等特色和与法语相关的知识。政府为此设置的这个法语培训机构十分庞大,全市有很多培训点,一个点就是一个学校的规模,解决了一大批法语教师的就业。每个培训点都在地铁站附近,每天早上地铁站各色人种鱼贯而出奔向法语培训班,地铁里他们都说着自己的语言,一节车厢就是一个联合国,反倒弄得本地说法语的乘客成了少数民族,可憋屈了。就连法语老师在地铁里眼看着自己辛苦教学生说法语,出了教室是一片鸟语也是无可奈何,心有怨气可是也要感谢移民给他们带来的工作机会。

法语班里来自中东,中国,和东欧的学生较多,他们在原生国的教育背景也不一样,中国学生的学历最高,绝大多数是大学毕业,东欧其次,俄罗斯人男生似乎人人都是工程师,女生有各种背景,有面包师,店员,公司职员等等。班里有一个伊拉克来的帅哥,深邃的双眼,阳刚的体魄,英气逼人,可他既不会法语,也不会英语,交流基本靠其它中东同学阿拉伯语翻译,听翻译再看他表情,发现他十分单纯幼稚,善良温和。他是难民来的,在伊拉克只读过小学三年级,因为战争流离失所根本无法正常生活,别说是上学了。他的悲惨经历和他国家遭受的战争摧残所带给他的痛是生活在平安环境无忧的我们无法体会的。可即使心里有那么深重的伤痛,他笑起来还是那么阳光温和,眼神清澈纯粹。那是简单到只要能活下来就欣喜满足的人才有的天真和快乐。

每天学几句法语回家跟孩子对话,孩子是我的小老师,说起法语来自然又平和,而我总会带有戏虐口吻来发音,戏说“malade”(法语生病), “,谁谁谁没来上课,我们就说“il est malade”, 什么不好的事情也都说“malade“, 戏说”bonbons”(法语糖果),那个bonbons的S 在法语里是不发音的,直接就是“崩崩“了,所以我们把给啥好处都是成”bonbon”。戏说巧克力,法语是Chocolat,发音很像“翘课啦”,只要不想上课了,我们就说吃巧克力了。那时有些中国学生常常翘课去打工挣钱。这种消极抵触情绪好像是那时我们中国学生的通病,因为都抱着在法语区是临时逗留的想法,没有必要下功夫学,从心理上排斥学法语,虽然上着法语课,可是借机练习英语学习,态度极不端正。有一次孩子放春假,他不能一人在家 (加拿大规定12岁以下孩子不能独自在家)我不得不带他一起去上课,把他放在教室的最后一排的角落里,老师在提问题,说了一大串没有人能听懂回答,倒是他show off 给说出来了,我们都说要老师给他bonbons,老师被弄得啼笑皆非,对他说:“bon garçon”(good boy),众人大笑。

几个月的法语培训结束了,学得有趣轻松快乐,既无考试也无作业像幼儿园教学的成人版,学出来还是无法跟人交流,辜负了政府的一片苦心。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语言文化的差异与认同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可以空谈,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是保障主权防止分裂的千秋大计。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