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蒙特利尔没有像离开维多利亚那样惆怅和不舍,取代的是一种舒解和缓释,这不仅仅是逃离了法语区的那种解脱,而是有了加拿大公民身份,这个给人安稳踏实的生活标志。而前往美国是人生又一次选择的良机,心里充满了憧憬。
那是1997年克林顿执政时期,那年夏天亚洲爆发金融危机风暴,席卷东南亚大部分地区,而美国经济处在从90年代早期衰退中恢复,美国就业市场的复苏也正在发生逆转,特别是高科技行业亟待汲取大批英才,优厚的待遇,良好的职业前景和经济发展的好势头吸引了全球科技精英。那一年一大批来自欧洲,澳洲,加拿大,日本,中国的工程师纷纷来美进入美国科技公司。形成了一支持H1签证技术移民大军,我们又是此次科技移民浪潮的一朵浪花,又一次随波逐流涌向加拿大的邻国---美国,一个美丽的国家,在那里筑梦圆梦。
哈死笨的前往就职的美国公司在波士顿附近,从蒙特利尔开车一路南下5个小时就可抵达。比旧金山开到洛杉矶还近。这次迁居是轻装上阵,把整个家什都扔在了蒙城,只托运了唯一家当那架钢琴。走得轻松爽快,走得满怀期待,也走得无牵无挂,义无反顾。记不清一路的风景了,只记得过美加边境时,边检站仔细盘问了来美的缘由,打开车后盖箱查看了一遍,把我们随车带的水果没收了就放行了,如此简单宽松,真是美加一家亲啊!那一刻我又感慨了,这是出国到加拿大后第一次出国,拿一本加拿大护照用了五年时间,跟当年拿一本中国护照一样难,可是为难你的原因不一样,一个是严格控制移民人口,一个是严格控制出境人口。一进一出如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据说现在的中国绿卡是世界上最难获得的,中国的出入境管理也是严进宽出。不禁感叹嘘唏此一时彼一时啊!
一路行驶直奔美国东北角上的新罕布什尔州。可能许多美国人都闹不清这个小州在哪里,美国东北角上的新英格兰地区的几个州都很小,缅因州,佛蒙特州,新罕布什尔州,麻萨诸塞州,罗得岛州,康涅狄格州六个州加一块儿还没有半个加州大,在地图上连个全名都标不出,只能用两个字母简称标注。我们安家的城市叫Nashua, 在新罕布什尔州与麻萨诸塞州的交界处,一开进这里就感觉又回到村儿里了,一个小城市,而且是很白的地方(白人多),与蒙特利尔是完全不同的风格。我们找到了当地仅有的两个大的公寓小区,小区接待人员简单介绍并tour 了一圈,两个小区紧挨着,各方面条件都差不多,儿子看中的那个带游泳池的,我们就签约那个小区租房了。两室两卫一厨一厅,厅巨大(美东冬天冷,室内公共活动空间要大)。这样的公寓当时要$1200, 虽然改挣美元绿票子了,可是生活成本也高升了,这样的公寓在蒙特利尔也就$600 加币。
新家安顿下来之后,逛了逛小区,这里一共有70多栋英格兰风格的三层小楼,一栋楼有六个单元,小区内保留有原始的参天大树,一个人工湖,湖里有鱼虾等水生物,有人在岸边垂钓,不远处传来泳池里孩童的戏水喧闹声。最靓丽的是小区里一群身着绚烂多彩纱丽的印度少妇,动人的惊鸿一瞥简直就是小区一景,点缀了这个白区,使之有了别样的风采。
出了小区就是一个大的美东连锁超市“Shows Market” 和全美连锁百货店”Mashalls”, 银行,邮局都在步行范围内,可以说衣食住行都很方便。迁居一次就是一整套的入乡随俗的手续办理,首先是联系孩子的学校,正值暑期,也有值班老师,办理好了下学期的入学手续,校车直接开到小区里来接送孩子上下学。孩子这次是要从法语转入英语,又一次英法互换,够折腾小人儿的,三年级的他已然是成竹在胸,处事不惊的样子,期待着新学期的到来。
接着是我们自己的身份证,在美国就是驾照,美加的身份转变并非想象的那样繁琐,我们依然可以临时使用加拿大魁省的驾照两个月,然后只要考笔试,通过即可获得新罕布什尔州的驾照。找家庭医生,牙医,接通电话和电视,开银行账户等等一切安妥后开始了我们的America life。
孩子的钢琴还得继续学,找了一位当地较有名气的美国老师Lisa, 她有音乐专业的博士学位,在给孩子做了基本测试,满意接受为弟子,真是慧眼识人,这个学生给她带来了一系列的美誉,使她名扬小城。如果不是我们婉拒她的爱才心切的重点培养,差一点她就造就出一位 The Juilliard School (著名的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学生,这是后话。
来到了英语区又觉得孩子的法语不能丢,找了一位社区学院的法语老师教法语,我们总是在操纵孩子的人生,折腾孩子也折腾自己,结果可能就是孩子的成长被program(程序化)了,在身怀才艺同时也永远的失去了自由生长本身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