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在课堂上。老师先教给我们知识,让我们去领悟,然后才会交给我们一份答卷。去找出具体的答案。而在生活中,在人间这个大课堂是倒过来的。上天先给我们一份考卷,先布置作业、领任务,再去领悟天道,渐悟天道。我们如何做好这份答卷?这份答卷是在考我们的精诚之心。你是不是对自己很诚实,这个答案在哪里?
庄子说“自知则知之,自彼则不知”。只有回到我们自身去找答案。在我们自身又如何去找到答案?“自适其适而不适之适,是之谓调达而福持”只有我们调适自我,放松下来的时候,才能够找到那个唯一的标准答案,才能够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调适自我,我们听起来都比较容易,其实我们大部分任都是在为难我们自己的。比如说“饥来吃饭倦来眠”。又有几个人真正能够做到呢?
明明是饿得发慌,确是为了苗条,为了让别人看起来更好看,而刻意的忍受,刻意的忍耐。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些悲剧,都是我们自己一手种下的苦果。明明我们不饿,但是看到美食仍然是停不下来。你没有静下心来,问问自己的胃是不是饱了,没有去领会身体发出的那种指令。还有的任一味的强调勤奋努力,明明是累了,大脑已经处于自动关机的状态了,仍然要去喝一些浓茶喝咖啡,让自己的大脑兴奋起来,继续工作。继续学习。
明明是睡眠不够,身体非常疲倦,仍然把闹钟调的非常早,连唤醒身体的时间都没有,突然而起。不能够做到“其卧徐徐,其觉于于”。这不就是折腾自己吗?这不就是“适任之适”吗?当我们调适自我的时候,我们自然会领到一份考卷,自然知道要去做什么样的任务,而且这个任务的标准答案是唯一的。
庄子说“劳神明为亦而不知其同也”。我们不能够自由调适自我,我们会有无限的答案。而且这些答案都是错的。所以庄子说“既以谓之一也,且得有言乎?既以谓之一也,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既然是神明交给我们的考卷,那我们就用我们自己的神明来回答它。
自彼则不知。如果我们从别人的评判别人的眼光里面去找答案,那就多了。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离开了本质的东西,离开了那个“一”,那么错误的答案就可以一路错下去,无穷无尽。
“圣人者,原天下之没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这个任务这一份考卷,要从神明的手中接过来,然后再去做任务,做考卷。做任务,做考卷仍然是在神明的作用下,才能够“观于天地”。能够观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庄子在这里又再一次特意地教我们,什么叫做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按照神明的指引去做事就是无为。
“精神明至精,与彼百化”。只有神明能够交付出一份精准的答案。德成至谓立,循于道之谓备,不以物挫志为之完。德成之谓立,这个“成”也是我们“诚心”的“诚”,天道和神明交给我们的考卷,就是考我们那种诚心,你有没有这颗精诚之心,能不能真正地善待自我,真正听得懂自身发出的那种指令,然后才能够循于道,才能够完备。
不以物挫志谓之完。不要被外在的评判,外在的恩怨牵着走了。人间本身就是个大熔炉,大炼狱,众生皆苦。而且苦海无边。悲悯苍生都还来不及呢,哪里还有时间在乎别人的看法,哪里值得去计较那些恩怨是非。交给神明,交给天道。“若然者,藏珠于渊,藏金于山”。如此,我们的自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这不就是本自具足吗?调适自我,领会神明,足以应付这世道万般的沧桑。
抄录郭伟胜先生视频全文2023年1月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