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家庭在美国应属哪一类?
本文转载自 06-07-1992世界日报........
陈乃健
参考1992年的Consumer Behavior所提供的资料,美国的家庭,大致可分为六大类
第一类:上上家庭(Upper Uppers)在比例上约占百分之一弱,此种阶层可谓美国的精英级家庭,也是最受崇敬的家庭。一般而言,他们继承了大批产业,并具有一个颇负盛名的家世。终其一生,这些人将大量的钱财不断的作为慈善乐捐,热中「及笄礼」(Run Debutante Ball),拥有豪屋,送子女入名校,同时也是珠宝、骨董的「收藏」家及巨宅、旅游的最大消市场。衣着穿戴方面则越趋于保守,不愿夸张,对虚饰毫无兴趣。华人朋友,你在美是否已经高居此流?或尚差一点点? 莫忘了除拥有财富、地位外,「施」与「舍」更是被认同的基础及晋升之阶。
第二类:上下家庭(Lower Uppers),比率上约占百分之二,属高收入人群,其钱财之滚滚而来,均赖以在商业或专业的独道经营及打拼。这些家庭有白手起家,也有来自中产阶级。在社交场合中算活跃型,他们购买华屋,游艇、名表名车,其中若是「爆发型」(Nouveaux Riches)者,更是穿金戴银,竭尽所能地为自己及子女塑造「富贵」形象,以傲视不如自己者。能被「上上家庭」接受则常是新贵们的终身己任,然其努力之目标大多延至第二代才被实现。笔者有一友人(德国后裔)既属此类,然为了走捷径而挤身上上之流,毅然捐出二十万美金给好莱坞商会,可惜后续无力(一次便伤了元气),只好将捐款支票放大成匾额状,高悬于办公室以昭诸朋「此地无银三百两」。此公虽猴急了一点,但比上不足(为善不欲人知),比下有余(一毛不拔)。中国人说:「乌龟爬门槛,就看这一翻」,吾友既有此心,在此预祝其早日「鲤跃龙门」,免受岁月蹉跎之苦。
第三类:中上家庭(Upper Middles),约占百分之十二,这些人没有显赫的家世,也不相信横财在短期内会光临自己,他们一生中最关心的便是自己的「前途」。此型者大多身怀良技,不是学者、专家便是大公司主管,他们笃信教育带来的结果,也希望下一代能有专业知识或管理技能,而不至被淘汰出此阶层。诸君们理想甚高,文化气息和文明性格皆重,并喜交朋友,广结良缘。对于消费方面,无论在家电、家具、衣着等皆极注重品质。华人留学生步入中年后,在此阶层者不少,均属「自视甚高」之族,对于海外夹重资来美,举止阔绰或行径怪异(不知入境随俗)之商人、寓公,经常嗤之以鼻。
第四类:中下家庭(Lower Middles),约占百分之三十,这个阶层的组成大多是白领阶级,包括公司、机构职员,商店店东……等及少数的特殊蓝领如水电行老板、建筑包工等,他们平时工作努力,守法务实并善作模范,「家」对他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归巢,故经常亲自动手而保持清新。衣着则注重整洁而非时尚。您是否雀屏此层?寄居异国有此成就,是属不易,千万人所景仰也!何况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明日会更好。
第五类:下上家庭(Upper Lowers),约占百分之三十五,也是属于家庭分配中的最大部分,这些所谓的蓝领阶级,包括了技术及半技术性的工厂操作员,他们所寻求的「被尊重」也就是职业上的安全感,男主人「一家之主」的使命感强烈,酷爱户外运动,也是运动迷。抽烟,喝酒均超过一般程度。女主人则大部份在家料理家务及照顾小孩,也鲜有社交活动;中国人以前所谓的「娶妻取妻,烧饭洗衣;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与其有相互辉映之处。
第六类:下下家庭(Lower Lowers),约占百分之二十,在这个阶层内的人,大部份都未受良好教育,又无一技之长,所以经常性的失业造成社会福利的负担,很多人居住于低于标准的贫民区内,他们在行为及想法上,经常抗拒中产阶级而格格不入。购买倾向是属于不注重品质型,冲动的购买欲也使他们时常举债度日,同时这批人也是食物、电视及二手车等...的重要消费者。华人在此阶层应不算多,万一委屈此层,也勿颓丧,只要保持心态健康,学习技能,无需掩饰吹嘘,自然必有援手。西谚「当这扇门关时,必有另一扇门为你打开。」正是此意。
本文仅依据数年之统计资料而浅谈一番,当然无法将各行各业一一言中,如果你的家庭在上述中是「以上皆非」或难于圈选,那则能劳驾阁下自命一格,无论是「鹤立鸡群」或「鸡立鹤群」,都将皆大欢喜;终究金钱不代表一切,人生是看自己如何去管理而能让它过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