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物流业泡沫下行将就木
2007年11月19日
何必
在昨日举行的首届京津冀区域物流合作发展论坛上,三地物流业代表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书”,约定给予对方物流企业本协会成员同等待遇……(略。)
俺多次说过,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原本就有着非同寻常的政治考量,是要改变中国经济南强北弱的格局,是要打破南方藩镇割据局面和地方保护的态势,是要通过发展京津冀整体发展强化北京的政治中心地位,是要改变华北地区北京一股独大的的景象……
其实,在中国,无论什么事,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或者说,凡是都被政治化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通过物流业作为媒介,沟通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生活,看上去应该是个很欣欣向荣的趋势吧?但问题好像并没有那么简单。
2002年我在央视做经济学家演播室访谈节目。这个节目是由我所在的《商务电视》与中国宏观经济基金会合作。该基金会的秘书长王建是个很热心的人,对该节目顺利制作和播出有着很大的作用;而该基金会日常工作负责人杨大侃同样给予了很多帮助。杨也可以收到我每天一封的垃圾邮件。在此向二位、以及现如今同样能够收到我的邮件、当时所有参与过该节目从而对我的工作提供帮助的列为经济学家表示感谢。
王建在节目中,就专题讨论过那时已经热得很的物流业。从我整理的节目内容的标题上,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个业内人士泼冷水的警示。
我还是将王建当时的言论抄录如下。
别对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盲目乐观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研究员王建
(何必注,略。)
可以看到,王建在五年前指出的物流业的奇怪现象,到现在并没有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产业结构升级、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美妙方针作为借口之际,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被各地都当作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不二选择。在现行的僵化的国民经济统计体系当中,第三产业的产值并没有细分到内部的价值判断方面,总体上服务业产业增加值的提升,就足以让官员们满面红光,得到政绩上的提升。而物流业的发展,更是被当作是服务业增加值提升的最佳手段之一。按照目前各地委府对GDP的疯狂追求,只要能够增加本地的GDP,(这种“本地GDP”的存在本身就很是奇怪,发达国家很多并没有地方性的GDP考核指标,而只是国家层面上进行GDP统计,因而这也才名副其实——国内生产总值;而中国却用行政区划来核算GDP,更有什么专家学者提出干脆用地方名字作为前缀,比如北京市GDP、广东省GDP等等。这种倡议让地方割据更明目张胆;同时也可以看到专家学者的胡说八道。)贪官污吏们甚至可以干出来让货物运输原封不动地在马路上往来,进而用运输里程提供本地GDP的贡献率。
按照王建的建议,是建立都市经济圈,这样就可以大大缓解物流业所造成的资源巨大消耗和浪费。
但媒体指出,即使在都市经济圈内部,物流业也是呈现出一拥而上不可收拾的局面。长三角物流园泡沫值得警惕。一直以来,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物流企业的发源地和密集区。现在,无论是上海、南京、杭州等一线城市,还是南通、宜兴等二三线城市,都将建设物流园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增长点。长三角已建成和在规划中的物流园有60多个,几乎是珠三角园区规划的2倍,占全国目前规划建设中的物流园区的1/5强。许多城市动辄圈地数百亩或上千亩,投资几千万元甚至几亿元来进行园区的建设。不少业内人士指出,狂热的发展往往带来畸形的产业形态,需要高度警惕。
不仅如此。都市经济圈内部相对完整的产业布局,使得各自都具备自成体系的条件,这给地方割据以及地方保护带来了现实的环境因素。正是因为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中国内地省与省之间的贸易成本要高于中国的国际贸易成本,出现了内贸难于外贸的事实上的分裂状况。
而且,类似广东等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国防前沿地带,轻盈的经济结构也开始重型化,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情况无处不在。
这一直被认为是与房地产价格疯狂上涨互为因果的罪魁祸首,房地产所带动的水泥、电解铝、钢铁、有色金属等各行各业的高歌猛进和产能过剩,为贪官污吏中饱私囊提供了大量的基础元素。
还需要看到的是,公路运输与铁路运输,实际上是交通部与铁道部作为两个利益集团争权夺利的产物。表面上看,公路、铁路(当然,还应该包括水路和航空)运输之间的竞争是市场化的路径,但在中国,无论什么事情,最终都变成利益集团的囊中之物。至于王建提到的对于土地资源利用率的考量,那才不是交通部、铁道部那些昏庸无能却脑满肠肥的贪官污吏们所需要面对的乱七八糟呢。
由是,无论中国是不是采用都市经济圈发展方式,物流业的泡沫都越吹越大。
在我们为了服务业产业增加值的快速上升而津津乐道,认为这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丰功伟绩之际,我们却不得不忍受物流业泡沫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事故死亡率居高不下、土地资源被侵吞、生存质量日益下降的悲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