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说现在不会全面通货膨胀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经济学家说现在不会全面通货膨胀

                           2008年3月23日

何必

短期内国内农产品价格将继续高位运行,但不会引发全面通货膨胀……(略。)

嘿嘿。

这又个什么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其实,这种论坛名称五花八门,但都是那些假模假式的经济学家们汇聚一堂,针对中国经济信口雌黄,试图指点江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现在,农产品价格高位运行,但不会引发全面通货膨胀。听听,这话说得多么动听。

问题是,现在这些经济学家的话还有多少人会相信呢?或者,反过来说,为什么经济学家在中国社会当中的公信力与可信度越来越差、以至于到了人们的公敌的程度?

实际上,用不着高谈阔论的经济学家们解释现如今物价总体走势,人们只要一出门,到了无论超市、商场、餐馆乃至小摊儿上看看,就知道到底是不是“全面的通货膨胀”啦。

近来总有人对我说,去年这时候,两个人出去在外面吃顿便饭,四、五十块钱就可以拿下,但现在,翻一倍还吃不到原来的层次。

而这种现象,已经是无处不在的啦。

由于农产品本身既具有最终消费品、同时又具有其他产品原材料的双重属性,因此,其价格上涨远远不是类似生猪存栏数变化就可以覆盖的。

去年,人们就注意到农产品价格变化的成因。许峥发来了相关的内容。

食品价格飞速上涨的五大原因

(何必注,略。)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农产品价格并不简单的是国内农产品生产领域里的事情,而是牵涉到了很多方面。而这些方面问题的解决或者困境的缓解,当然不完全取决于国内农产品供应状况的改变了。

洋鬼子也从侧面关注了中国农产品价格变化、以及由之而带来的影响。

薪桂米珠居不易

(何必注,略。)

这种描述,比起那些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与会者高屋建瓴的夸夸其谈来,显得更让人感同身受吧。咱们身边的那些经济学家,秉承着经济学见物不见人的本事与习性,用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所谓宏观经济数据,欺世盗名,胡说八道,试图借此维系中国的财经系的苟延残喘,抓住经济学家在中国事务当中说一不二的话语霸权。但实际上,中国经济学家群体自身的千疮百孔、特别是厉以宁、张维迎、吴敬琏、茅于轼、董藩等的表现,更是加重并加快了经济学家被公众抛弃的成色。

而中国农产品价格的飙升,对于改变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尴尬却有着负面的作用。洋鬼子给了在北京的为市场化歌功颂德并极力主张市场拜物教的安邦公司不少的发言权。

中国出口增长有望继续受到推升

(何必注,略。)

如果中国的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的份额当中得以进一步推升,那么将使得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提高的新的水平,而加重中国经济的畸形化程度。有人将中国经济的这种形状称之为“经济厌食症”,对国内消费的严重偏离,让中国经济走上了一条岌岌可危的道路。在所谓全球化的迷魂阵当中,一矣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作为一个全世界人口最多、但却非常奇特地以来国际贸易维持经济增长的大国将面临什么样的情况,恐怕就是人们越来越当作口头禅的“不堪设想”。

到了今年,情况就更是雪上加霜。王未名发来BBC的相关报道。

2008年03月10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09:54北京时间 17:54发表

“涨”高票当选年度汉字

(何必注,略。)

呵呵。

而海外的华人学者郑永年则从中看到了资本的力量。

郑永年:资本权力挑战中国和谐社会

(何必注,略。)

说句题外话。近几年来,国际上对于“崛起”的中国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于是乎,海外华人学者当仁不让一马当先。起初,指教澳大利亚的杨小凯成为该种群当中的领军人物,与林毅夫就有关中国的后发优势还是后发劣势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大讨论。不过,杨小凯英年早逝。到了世纪之交,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都在讨论中国可能的未来及其对全世界可能发生的作用。于是,太多的海外华人学者近水楼台先得月,凭借的语言方面的优势、国内基础教育的功底、以及在国内广泛的人脉、当然还得包括国内无处不在的崇洋媚外殖民心态,竞相打道回府。上面提及的李稻葵,以及去年闹得乌烟瘴气的北大光华学院张维迎为所欲为事件当中的受害人邹恒甫所同样指名道姓的其他人,比如钱颖一、海文、田国强等等,再加上从加拿大到北大喋喋不休的徐滇庆,构成了独特的经济学家海外兵团的风景线。

而到了这两年,表现最为活跃的,一个是耶鲁的陈志武,一个是执教英国诺丁汉的郑永年。

郑永年认为,中国当前是资本权力很是强盛,政治权力次之,社会权力非常薄弱。但是,不知道他是不是注意到,中国到底是不是还存在实体的社会?我一直认为,中国当局奉行着剿灭社会的政策,实行社会国家化的发展,用国家取代社会,让所有的社会政策与社会资本悉数土崩瓦解。

而中国现在是不是有真正的政治权力?或者说,中国的政治意味着什么?当政治权力资本化时,或者说,政治权力与资本权力合二为一,交媾弥合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穿一条裤子时,如何能够区分二者的异同?最一语中的的话,是我在挪威结识的朋友对我说的:现在咱们的政府也配叫做政府?说到底,就是个强势的利益集团嘛。这种政治权力的异化或者嬗变,应该是中国林林总总所有问题的顽症所在。

其实,在这方面,郎咸平的分析还是比其他人要入木三分。

郎咸平:中国经济问题在哪 调控须跳出经济之外 

(何必注,略。)

这应该是比较透彻的分析了吧。

套用郎咸平的分析路径,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中国哪儿有他妈的什么市场经济啊。需求方面的高度市场化,与供给方面的高度行政垄断,就形成了中国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奇形怪状。不管是官家资本主义也好,权贵资本主义也罢,反正,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中国根本不存在什么市场经济。

所谓的宏观调控,调来调去都是让北京的各个王府衙门自得其乐,变本加厉地搜刮民脂民膏。

不是要抑制房价上涨过快的势头吗?好吧,开征并加重相关各式各样的税负,如此宏观调控以来,增加的税负占到了房价的超过10%,如此,建设部高兴了,财政部高兴了,但这笔费用总是有人要付的呀,指望着开发商?或者,作为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的政府(应该是委府)来承担?做梦去吧。最终,还不是得买房者掏腰包?

国际油价上涨了,国内资源价格也应该尽快完成市场化进程吧。于是,委曲求全的高层不得不在中石油中石化等面前一退再退,在中国石油巨头们保持高利润率之际,拿着纳税人的钱去补贴。

国内一直高度敏感的粮棉油流通体系,到现在怎么样了呢?就如图药品流通体系一样,生产者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而绝大部分利润都产生与流通环节,到了消费者手上,价格岂有不天价之理。而如果说药品生产者还都有必需的准入门槛的话,那么千家万户的农产品生产者,却更是在“高度分散的小农兼业经营”的状态下被盘剥得体无完肤。

……

如此这般,价格岂有不上升的道理?郎咸平测算,在中国的所有消费当中,有20%是为腐败买单。如果将这个比例与消费总额进行计算的话,恐怕人人都会目瞪口呆的。

号称中国宏观经济第一人的北大宋国青曾经在去年8月份预言,说由猪肉价格所引发的此轮通胀应该接近尾声了,到年底通胀率就应该有所下降。李昌平则撰文反驳,认为一些基本因素表明,通货膨胀并没有缓解的迹象。结果呢?尽人皆知吧。

最近的通货膨胀数据,已经达到了8.7%。考虑到统计造假、以及中国CPI口径的陈腐不堪,那么实际的通胀率超过两位数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即使光是看官方发布的8.7%,接近一成的通胀率,而银行负利率已经扩大到477个基点,国民财富缩水的速度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了吧。如果这还不叫做全面通货膨胀,那就实在是没有道理好讲了。

在此,我倒是认为周其仁对通货膨胀的指责是不错的:通胀就是通胀,别弄些个结构性通胀或者全面通胀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胡温多次指出,今年是中国经济非常困难的一年。可咱们的经济学家们,还是口口声声“不会引发全面通货膨胀”。这真是让人看到,经济学家在描摹与应对中国事务方面的黔驴技穷和一叶障目,当然,如果这是口是心非那句居心叵测了。

这更昭示出,为什么1990年代风光无限的财经系现在不得不拱手让位于宪政系或者社会学系。毕竟,现如今的经济学家们实在太能忽悠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