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Maker 信仰的颠覆(七十五)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原文再续,书接上回。在美国威迫利诱下,德国被迫同意提供“豹2”坦克。结果到目前为止美国与德国的坦克都没有到达乌克兰。稍微懂一点军事的都知道,万国武器齐集乌克兰,对乌克兰的后勤维修是一个灾难,根本不现实。如果组成北约联军进攻俄罗斯还现实一点。

耐人寻味的是当地时间2月1日,《新苏黎世报》援引德国外交消息人士的话称,拜登派遣中情局局长威廉·伯恩斯在1月中旬分别秘密前往莫斯科和基辅,传达拜登起草的和平计划。据称,该计划包括一项“土地换和平”协议,将允许俄方保留“乌克兰20%的领土”。报道称,乌克兰和俄罗斯都拒绝了美国的提议,乌方表示不愿放弃任何领土,而俄方则对胜利充满信心。

2日,美国《新闻周刊》刊文称,一名中情局官员对《新闻周刊》表示,瑞士媒体的爆料是“完全错误的”,而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副发言人肖恩·达维特则表示,瑞士媒体的报道并不准确。对于瑞士媒体的爆料,俄罗斯驻联合国第一副常驻代表德米特里·波利扬斯基称,这一消息很有趣,但他拒绝对相关的猜测发表评论。

另外川普接受RSBN访问的时候表示,普京不想入侵但被迫这样做。他说他有可以告诉他们的东西,可以在24小时内谈判和平,但他不会透露如何谈判。他说他可以保证达成和平协议。

犹太人现在从乌克兰止损,暂时认输妥协,还可以勉强维持盟主地位。权威虽然受损,但二战后的余威还在,五眼联盟现在开始与中俄印土伊之间展开合纵连横,互相挖对方墙脚比较合理。刚刚发生的中国无人飞艇因不可抗据因素误入美国领空可能是这场新竞赛的开始。挑战盟主地位,最好用这种因为不可抗拒因素为理由,如果美国有能力打下气球,说明美国防空系统没有问题,挑战者也保留面子。现在证明美国没有能力打下40000-50000公尺高的飞行物,伤害不大但侮辱性极强,看后面五眼联盟如何出招了。

目前看,挑起战争削弱诸侯与挑战者的传统手段好像遇到很大困难。话说伊丽莎白一世驾崩后,立她姐姐的儿子卡尔·彼得·乌尔里希为沙皇。按照父系家谱,彼得是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的侄孙,所以起初彼得一直是准备继承瑞典王位的。伊丽莎白一世的亲姐姐安娜.彼得罗芙娜公主在彼得降生后举行的庆祝晚会上观看焰火,但不幸受风得病,不久就不治而逝。彼得11岁的时候,父亲病故,这样彼得的教育完全由叔父阿道夫·腓特烈负责。阿道夫·腓特烈邀请了几位宫廷教师,负责彼得的文化教育。

尽管彼得是瑞典王位继承人,但仍受到教师的严厉管教,每当行为出轨,他的老师就对他进行体罚,命令他跪在豆子上,而且体罚时间还很长。到了13岁的时候,彼得还只是略通法文而已。

如此环境造就彼得的性格变得胆小,多疑,而且神经质。彼得喜欢军事游戏,最心爱的玩具就是一套木制的士兵木偶。他还喜欢军服,喜欢观看军队的队列表演,但是对炮声却异常恐惧。据记载,彼得体弱多病,时常说谎,并伴有病态的幻想。

1742年,在伊莉沙白的加冕仪式上,正式宣布彼得为皇储。彼得被接到俄罗斯以后,洗礼皈依了东正教,改名彼得·费奥多罗维奇。彼得自幼在德国长大,不会说俄语,对俄罗斯文化没有一点兴趣,整天以各类军事游戏,观看军队列阵度日。

见到彼得后,伊莉沙白女皇对这个一副病态的外甥非常失望,为他找了最好的老师,可是彼得生性懒惰,对周围事物很冷淡,而且作风浮夸,爱慕虚荣。就这样彼得在老师指导下学习了三年,毫无寸进,甚至连俄语也不会。

1745年,彼得迎娶安哈特.采尔勃斯特公国的索菲娅公主为妻。安哈尔特-采尔勃斯特公国是德国中部很小的一个公国,当时人口也不过12000人。索菲娅公主嫁给彼得以后,也皈依了东正教,改名为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芙娜。

说起来这位索菲娅公主,后来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原来是伊丽莎白一世未婚夫的妹妹约翰娜的女儿,这位王子运气不佳,染上天花早逝,未能与伊丽莎白完婚。伊丽莎白伤心欲绝,此后终身未嫁,并与未婚夫家族的亲戚们来往密切。

彼得被立为皇储后,仅仅在1742年,莫斯科就收到了50多幅欧洲名门望族待嫁千金的画像。此时的俄罗斯实力超群、傲视欧洲,已经不是几十年前处处被人嫌弃的穷鬼。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和莱斯托克伯爵也谋划联姻,以此推翻俄奥联盟的代理人,女皇所信赖的大宰相贝斯图佐夫,进而加强俄普合作。在腓特烈二世的安排下,1742年冬天,约翰娜带着苏菲亚来到柏林觐见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对苏菲亚公主感到满意,认为她可以成为俄罗斯皇储的妻子,于是请来最好的法国画师为苏菲亚公主画一幅肖像画,然后把这幅肖像送到圣彼得堡。安哈尔特公爵一家等待足足一年。在这一年里,圣彼得堡反复研究各种联姻方案,最终选择安哈特公国的苏菲亚·奥古斯特公主。

足足等了一年之后,1744年1月,伊丽莎白女皇来信邀请安哈特公爵夫人乔安娜和苏菲亚公主前往俄罗斯做客,同时附上一张一万卢布的支票,作为公爵夫人母女俩人在路上的开销。虽然信中没有写明邀请的目的,但安哈特公爵一家都明白,伊丽莎白女皇选中了苏菲亚做太子妃。

1744年2月9日,浩浩荡荡的雪橇队伍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广袤浩瀚、冰天雪地的莫斯科。冬天的莫斯科异常寒冷,兴高采烈的约翰娜母女俩心里却暖洋洋的,因为她们得到了女皇很高的礼遇,朝廷大臣们的接待无微不至,欢迎的礼炮声响彻云霄。

在豪华的克里姆林宫,约翰娜母女见到了尊贵的伊丽莎白女皇,只见她面容美丽,仪态丰满,头上插着一根羽毛,身上挂满了钻石,浑身上下珠光宝气。约翰娜面对这位差点成为嫂嫂的奢华美丽的女皇,紧张得眼花缭乱、手足无措。而她的女儿,15岁的索菲亚表现得十分镇定,她大大方方地向女皇行了个法式宫廷礼。女皇也很激动,她似乎从约翰娜的脸上看到了爱人的容貌,爱屋及乌,对优雅聪慧的索菲亚也十分喜爱。约翰娜看到女皇傲慢的脸上露出的满意笑容,不禁长舒了一口气。

苏菲亚一来到俄国,就不遗余力地讨好女皇及其宠臣以及俄罗斯人民。她请求伊丽莎白女皇为她找来最好的老师苦学俄语和东正教礼仪。苏菲亚公主勤奋地学习俄语,甚至在夜深人静周围侍从都已经睡下还在抱着书苦读,赤足在卧室行走保持清醒(尽管她已熟练掌握俄语,但还有些德语的口音)并因此染上肺炎。她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自己来到俄罗斯就迫切地意识到自己必须成为一个俄罗斯人才能戴上皇冠。

苏菲亚的父亲是一位虔诚的路德宗教徒,极为反对女儿改宗东正教。尽管如此,俄罗斯正教会还是在1744年6月28日为苏菲亚施洗礼,授予她新的教名叶卡捷琳娜(Екатерина)与父名阿列克谢耶芙娜(Алексеевна;意为“阿列克谢之女”)。6月29日,皇储彼得与叶卡捷琳娜订婚。叶卡捷琳娜在回忆录中写到,自己一来到俄罗斯,就染上严重的胸膜炎,几乎致命。她将自己的幸存归功于定期的放血疗法,一天之内甚至多达四次。当叶卡捷琳娜病重之时,母亲乔安娜曾想请路德宗牧师来为她行临终圣事。但叶卡捷琳娜说:“我不要路德宗牧师,为我找东正教修士。”这件事很快就流传开来,俄罗斯宫廷上下对叶卡捷琳娜的好感倍增。

两人最终于1745年8月21日于圣彼得堡成婚。当时彼得已受封荷尔斯泰因大公,而叶卡捷琳娜也因此成为大公夫人。

俄剧《叶卡捷琳娜二世》,彼得三世与叶卡捷琳娜

彼得与叶卡捷琳娜的关系一开始就很冷淡。叶卡捷琳娜的文化修养远在彼得之上,举止得体,而彼得的智力水平似乎仍停留在幼年时代,喜欢玩军事游戏,士兵木偶整日不离手,而且对女人丝毫不感兴趣。两人婚后9年,才生下了儿子,取名保罗。据说这个保罗也是伊丽莎白安排侍卫与叶卡捷琳娜生的。

保罗一降生,就被伊莉沙白女皇下令抱走,由专人负责照料皇孙,而且彼得夫妇只能每个星期探望保罗一次。彼得从未关心过儿子的情况,每个星期探望一次,对他来讲已是很多。后来彼得同妻子的关系更加冷淡,甚至公开包养情妇。

1759年,叶卡捷琳娜怀上了第二个孩子安娜,但孩子四个月就夭折了。由于当时盛传叶卡捷琳娜行为放荡,彼得并不相信自己是孩子的生父,当叶卡捷琳娜反驳其指控的时候,彼得还诅咒妻子“下地狱去”!

叶卡捷琳娜随后大多时间都待在自己的卧室中,以此躲避彼得粗鲁的家暴。叶卡捷琳娜在这段日子里百无聊赖,只能以读书为消遣。起初她开始漫无目的地读小说,后来无意中读到了伏尔泰的作品,自此开始对政治哲学类书籍感兴趣。叶卡捷琳娜找来了厚厚的十卷本德国史,坚持每八天必须读完一卷,又通读了四卷本哲学史,还有大量的俄文书籍。一段时间以后,叶卡捷琳娜具备的知识深度,竟然让她读懂了孟德斯鸠艰深的《论法的精神》一书。

叶卡捷琳娜在回忆录中以乐观而果决的态度写道:“我时常告诉自己,幸福或是悲痛都取决于内心。如果遇见不幸,那就鼓起勇气去超越。即便眼前都是惨淡,人也可以快乐勇敢。

彼得虽然成为俄罗斯皇储,但对俄罗斯的文化传统不感兴趣,从来不遵守东正教教规,甚至在各类宗教仪式上也表现得有失庄重。他的内心还是信仰德国的路德宗,经常公开说东正教的坏话。在叔叔阿道夫·腓特烈成为瑞典国王后,彼得抱怨说:"把我拖到这个令人诅咒的俄罗斯,我简直就是被逮捕一样;如果当初给我自由,现在我不就坐在文明国家的君主位子上了么"。

在七年战争期间,尽管俄罗斯和普鲁士是敌对国家,彼得仍公开对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表示支持,毫不隐瞒腓特烈二世就是他的崇拜偶像,并多次向腓特烈二世提供军事情报。伊莉沙白女皇对外甥的出格举动很清楚,但一次又一次地原谅了彼得,只因为彼得是伊莉沙白心爱而又早逝的姐姐的孩子。但是俄罗斯宫廷内外对这位皇储毫无好感,彼得在贵族中间也没有什么威信。

1762年年初,伊莉沙白女皇病逝,彼得成为俄罗斯帝国的第七位皇帝,史称彼得三世。但是由于彼得按照母系来自俄罗斯罗曼诺夫家族,按照父系却是来自德国荷尔施泰因.戈托普家族,所以他的这一支被称作罗曼诺夫.荷尔施泰因-戈托普家族,属于欧洲著名的奥尔登堡王朝。后来彼得三世的后裔依然留在了俄罗斯帝国皇帝位子上,所以自此俄罗斯帝国的罗曼诺夫王朝的正式名称变为罗曼诺夫 - 荷尔施泰因 - 戈托普王朝。

由于彼得三世登基,王朝属于奥尔登堡家族,俄罗斯皇室和欧洲的许多皇室成为亲戚。至今英国王室和挪威王室在血统上仍属于奥尔登堡家族,尽管英国王室的正式称呼是温莎王朝,但从父系家谱来看,英国查尔斯王子确实是奥尔登堡家族的继承人。

彼得三世在皇帝的位子上一共坐了半年,但在这半年里签署了大量法令。彼得三世的功过是非至今毁誉参半,大多数人以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流传下来的正史为依据,认为彼得三世是个神经质的怪人,智力水平发展一直停留在孩童时代;身为一国之君,但对周围的一切,包括他统治下的俄罗斯非常冷淡,漠不关心,乃至大肆出卖国家利益。另一些人认为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彼得三世固然出卖了俄罗斯国家利益,但并非昏庸不堪,而且这段正史是在叶卡捷琳娜时代编纂,而叶卡捷琳娜可以说是彼得三世不共戴天的仇人,焉知其中没有隐情。

在彼得三世统治的半年时间里,进一步推行了大量改革措施。根据彼得三世签署的法令,解散了秘密刑侦衙门,没收了教会的土地,建立国家银行,扶助工商业发展,解除外贸禁令,停止了对旧礼仪派教徒的迫害。根据彼得三世签署的《贵族自由宣言》,俄罗斯贵族不必像彼得大帝时代那样终身服役,或者像安娜女皇时代那样必须服役25年,如今贵族完全不必服役,获得了空前特权。其中一条就是任何一个贵族都可以随时出国,可以随意处置其名下的封地。可以说,彼得三世时代的俄罗斯贵族所获得的自由,是一个封建制的君主制国家里的极限。

彼得三世最为人诟病的一个决定就是放弃在七年战争中的所有胜利果实,单独与普鲁士媾和。作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崇拜者,彼得三世的选择本属情理之中,但他的让步幅度之大实属意料之外。为了进行和平谈判,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向俄罗斯派出了一位名叫亨利·冯·格利茨的特使。彼得三世向来对普鲁士的军事和政治制度视为圭臬,所以对这位和谈特使的意见可以说是言听计从,差一点就委托人家替他来制定俄罗斯的对外政策了。

俄罗斯和普鲁士签订的合约规定,俄罗斯归还整个东普鲁士以及七年战争期间占领的所有土地,俄罗斯退出战争并转而与普鲁士结盟,对付奥地利。条约一出,整个俄罗斯为之震动和迷茫之中,这个愚蠢而荒唐的决策,让彼得失去了军队的支持。

彼得大帝有如此奇怪的举动与当时俄罗斯共济会内部分瑞典传统的共济会与玫瑰十字会两个派系有关。从起源上讲,瑞典系统的共济会组织是圣殿骑士共济会组织的一支,也就是耶稣会派系。至于18世纪下半期俄国的瑞典系统共济会,则它继承了圣殿骑土系统共济会的外部形象,包括漂亮的服装、豪华的典礼仪式等,吸收了圣约翰系统共济会的一些思想和玫瑰十字会的神秘主义(包括神智学炼金术等)。总体上来说,瑞典系统共济会表现出的是一种明显的权威特性,会员要对自己的首领保持一种特别的忠诚,新分会要对老资格的分会无条件服从,尽管它并不承认会员们在等级、财产和职务上的差别。

现代德国共济会最早的会所出现在1737年12月6日。普鲁士的王储,后来国王腓特烈二世曾在1738年8月14日夜间出现在会所里,并于1739年接管了总导师的职位。在最初的几年里,也产生了几所新的会所,有些现在仍然存在。在共济会宗教宽容和兄弟间平等的宗旨下,会所不仅仅只是为共济会兄弟提供了一个空间,也成为宣传启蒙运动思想的场所。

与很多其他国家不同,德国的共济会有女性参与。莱辛、歌德和席勒是三位开创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道路的领袖,他们与共济会也存在密切关系。1771年10月14日莱辛在汉堡加入共济会玫瑰会所(德语: Zuden drei Rosen),并成为导师。他的《共济会员对话录》(德语: Ernst und Falk, Gesprache fur Freimaurer)被认为是共济会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他也是最早倡议接纳犹太人加入共济会的发起者,在当时的欧洲大陆,底层犹太人不具有公民权,也不被共济会接纳。他的好友普鲁士犹太哲学家摩西个门德尔松(Moses Mendelssohn)发起了的犹太启蒙运动哈斯卡拉(Haskalah),开启了欧洲犹太社会开放和世俗化进程。

歌德共济会藏手礼

欧洲犹太人尤其是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开始学习当地民族的语言,接受当地民族的教育和文化,进入欧洲上流社会。日尔曼文明史上一些最耀眼的明星都是这一运动的产物,海涅、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等哈斯卡拉运动培养了强大的犹太世俗势力,揭开了欧洲犹太民族政治运动的序幕。歌德于1780年6月23日在魏玛加入安娜.阿玛丽亚玫瑰会所(德语:Anna Amalia zu den drei Rosen)。会所名字来自当时在魏玛执政的女伯爵。阿玛丽亚会所与当地贵族创建了良好关系,魏玛公爵奥古斯杜和普鲁士将军费迪南伯爵(Herzog Ferdinandvon Braunschweig)也是会所成员。

共济会在歌德的一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他的思想和作品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最早加入共济会很可能是受到莱辛的影响。歌德著名的遗言“再多些光!”(Mehr Licht,常被认为反映了共济会和启蒙运动的光明崇拜。1913年成立的Wolfstieg协会旨在促进共济会的科学研究。

彼得三世从来都不隐瞒自己真正信仰的是路德宗,而共济会的玫瑰十字派背后是德国的路德宗,彼得三世也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疯狂崇拜者和追随者,彼得三世无疑属于共济会玫瑰十字派系。他曾将很多共济会员召集到奥拉宁鲍姆,他的私人秘书沃尔科夫是共济会员。1762年颁布的《御赐全俄罗斯贵族特权和优惠诏书》和取消秘密办公厅的命令即由沃尔科夫拟定。不过,彼得三世的怪僻性格并没有使共济会员特别是瑞典传统共济会派系感到满意,他也对众多的贵族表示不满。于是一些贵族在1762年6月28日发动了政变,拥戴与他不睦的妻子叶卡捷琳娜二世为皇。

关于这场政变同共济会的关系,由于资料缺乏已经很难做出翔实的考证,但有很多共济会员参加了这次政变却是个不争的事实,政变的组织者后来成为保罗皇储帝师的潘宁是共济会员,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近臣奥尔洛夫也是共济会员。

奥尔洛夫是叶卡捷琳娜二世情人,近卫军团的军官。奥尔洛夫本人没什么文化,但身材魁梧,英俊高大,而且无论骑马作战,还是打牌喝酒,跳舞打架,都是一把好手,因此奥尔洛夫很受圣彼得堡上流社会女性的崇拜。这一切自然不会逃过叶卡捷琳娜的眼睛,她对奥尔洛夫稍加暗示,奥尔洛夫就开始了对叶卡捷琳娜的热切追求,经常做出近乎疯狂的举动,向叶卡捷琳娜示爱。

奥尔洛夫

奥尔洛夫虽然官阶不高,但在军中有广泛的人脉。奥尔洛夫一共有五个兄弟,他排行第二,另外四个兄弟也在军中服役,奥氏兄弟团在军界非常有分量。更关键的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听说二弟成了皇后的男人,其他四个兄弟都自动站在了皇后一边。伊丽莎白女皇的宠臣朱可洛夫也向叶卡捷琳娜投来青睐的眼神。精明的叶卡捷琳娜一眼就看透了他的心思,但她需要他,于是笑纳了他。奥氏兄弟团还帮叶卡捷琳娜网罗亲信、招募党羽,越来越多的军官发誓效忠皇后。朱可洛夫私底下也联络了一批支持皇后的贵族。

在军队与贵族集团的帮助下,叶卡捷琳娜二世夺得了皇位。俄国共济会作为一个吸收了大量贵族阶层人士参加的组织,自然也与这件事发生了联系,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初期对共济会员们的友善态度。她宣布实行的“开明专制”使共济会员们感到兴奋,一些共济会员积极参加了1765年成立的“自由经济联合会”、1767年成立的新法典委员会等组织。1762年,潘宁甚至向叶卡捷琳娜二世建议成立一个“皇帝委员会”,从而部分限制沙皇的专制权力。

历史学家韦尔纳茨基就认为:“彼得一世时期,与那些西方的军事装备和军队服装一起被引进俄国军队的还有西方军官们之间同志般友好的联盟形式。俄国共济会的早期萌芽很可能产生于海军,因为俄国海军的建立完全按照西方的模式并受到西方的影响。”虽然不是彼得大帝的本意,但可悲的是彼得大帝亲手让俄罗斯军队变成共济会军队。

共济会拥有军队与贵族,在彼得大帝身后,已经成为真正的造王者(KingMaker)。欧洲七年战争正如欧洲中世纪中后期以后的所有战争一样,都是共济会国家之间的战争。在他们乐此不疲争霸游戏之中,慢慢丢失了王权,二战之后欧洲更成为犹太人的行省。而俄罗斯在法国大革命以后一直成为欧洲王权的捍卫者,也成为很多保守右翼口中的保守力量,“欧洲宪兵”,其实俄罗斯只是担心唇亡齿寒而已。

对人民而言,能否做到轻徭薄赋,藏富于民,比信什么神更重要。共济会国家又怎么会施行仁政?彼得大帝之后,出于对领土无限的欲望,对人民横征暴敛,而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也是同样如此。在腓特烈二世的晚年,虽然内政与经济都因为他的勤奋治理而蒸蒸日上,但人民却失去对国王的爱戴。人民虽然畏惧这位战场英雄,却背地里嘲笑他是个“终日磨麦”的老头,腓特烈二世甚至连卖艺讨生活的街头艺人也征税,人民承受极端的沈重税负而苦闷不已。重税让腓特烈二世保有强大的16万人的常备军,同时也使他大失民心。一位英国大使曾经对腓特烈晚年的新税制评论说:“新的抽税方法不只抽走人民的金钱,实际上更抽走人民对国王的感情”。

腓特烈大帝视察东波美拉尼亚新斯德丁的农村

这些大帝连我们满清也不如,满清再不堪,也是推行低税率。当然彼得大帝这些君主比犹太人优胜在于不会认为人口过多,需要想尽一切办法减少多余人口,手段包括散播病毒鼠疫,饥荒与战争等等。或者最终是统治者的信仰决定他们是否愿意推行仁政。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