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亦即V&A,是世界上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共有两百多万件。
博物馆以女王和她的丈夫命名,渊源和阿尔伯特亲王的关系更密切一些。这要从世界上的第一次万国工业博览谈起。1851年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举办了Great Exhibition of the Works of Industry of all Nations。说是All Nations,其实目的就是向全世界展示大英帝国的 “Great” ,展示工业革命之后的各项卓越成就。阿尔伯特亲王是这个博览会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为筹办倾尽心血,结果也是大获成功,名副其实的Great Exhibition。总参观人数是600多万,占当时英联邦人口的三分之一。维多利亚女王本人就曾参观达34次之多。博览会既炫耀了 “日不落帝国” 的地位,又获得可观的门票收入。这笔钱,后来用在了维多利亚与亚伯特博物馆的建立。1857年,扩建了工艺品博物馆,成立了南肯辛顿博物馆(South Kensington Museum),也就是V&A的前身。1899年,维多利亚女王将博物馆正式更名为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以纪念她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
V&A是第一家开餐厅的博物馆。它的咖啡店和餐厅都很优雅,是体验Royal的好地方。早,午餐的食品很丰富,看着也诱人,我们吃了些点心,味道还不错。据说以前这里的餐饮质量很高,现在有所下降。
博物馆入口大厅的玻璃吊灯,更准确的定义大概是悬空的玻璃雕塑。由蓝,绿和黄颜色的吹玻璃组成,曾有个浪漫的名字叫Ice Blue and Spring Green Chandelier。
先后参观了几个展厅:英国,亚洲,伊斯兰和Cast Courts。
我们非常喜欢Cast Courts,中文应该叫复制品大厅?展品都不是原装正品,而是复制品,集中展示了欧洲的建筑和雕塑精髓,颇有文化博览会的感觉。而且都是艺术家们千里迢迢地从文化古迹原址,细致准确地做出模具,然后翻版制作出来,品质精良,很适合我们这种喜欢艺术的初级粉丝。
还别说,这也是V&A博物馆成立之初设立的使命:作为艺术教育的场所,提高公众艺术欣赏水平 . A PLACE OF ART EDUCATION, TO SHAPE PUBLIC TASTE.
一进展厅,占领了一整面墙的宏伟雕塑群,是12世纪的罗曼式Romanesque雕塑精品The Pórtico da Gloria。原型来自西班牙的天主教朝圣圣地: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主教座堂Catedral de Santiago de Compostela。
这组群雕门廊,英文Portico of Glory,位于德孔波斯特拉教堂的西门。由三个拱形,200多尊雕塑构成,两边对称地刻画描述新约和旧约故事。门廊正上方的龛楣雕刻,以耶稣基督为中心,围绕着他的是四名福音传教士,此外还有天使和先知们的塑像。教堂选址是在Saint James the Great的安葬之地,Saint James是耶稣的十二信徒之一,他的雕塑也在正中间,耶稣基督的脚下。
门廊的设计师是西班牙雕塑家Maestro Mateo,他的这一组杰出的作品,已经有了哥特式艺术的影子:衣袍的自然皱褶,衣服下面的形体,人物的面部表情,等等,与中世纪的那些就事论事,毫无情感的呆板雕像完全不同。
即使是在室内看复制品,也可以感受宗教之门的震撼力。现在去德孔波斯特拉教堂看,门廊外面的巴洛克式外墙是后来加上去的。按照当初的设计,大门昼夜永久敞开,朝圣着远远地就可以看到这个恢弘的雕塑群,迎接他们期待的目光。可以想象,虔诚信徒们经过长途跋涉,通过这样的门廊走入教堂,看着熟悉的圣经内容展现眼前,栩栩如生,跃然欲出,会是何等的感动!
门廊的宽度是17米,Cast Courts的展厅宽度也是依此确定的。
罗马帝国消亡以后的中世纪,公元5世纪到公元10世纪的五百多年,艺术几乎和人的生活绝缘。这个时期值得一提的艺术精品屈指可数:公元8世纪查理曼大帝在亚琛皇宫的八角形小教堂,算是一个杰出的例子。11世纪的贝叶挂毯The Bayeux Tapestry是另一个例子,且是稀有的非宗教题材艺术品。
11世纪是很微妙的一个时间段,欧洲的局势失去某种平衡,开始了不安动荡。一件事情是诺曼人对英国的征服,旧的秩序,政权,建筑破坏掉了,新的就由机会冒出头。另一件大事情是十字军东征的开始。有了动荡,就有了东西方人口的迁移和文化的渗透。
艺术的复苏首先是建筑艺术,因为宗教领袖需要宏伟的教堂,来展示神的力量,Church Militant。这是11世纪罗曼式建筑开始兴起的动力。
罗曼式艺术形式Romanesque,亦称罗马式,因为建筑厚实庄重,拱顶技术也继承了罗马人的衣钵。这个名称在英国等同于Norman,从十九世纪开始英国人称这个艺术形式为诺曼式,起源于1066年的诺曼征服。来自法国北方的诺曼人带来了独特的建筑形式,从英国开始,建立宏伟的城堡和教堂。随后在欧洲广泛传播,直到12世纪开始,逐渐被哥特式取代。
罗曼式教堂建筑和雕塑,在目前很珍贵。原因之一自然是年代久远,流行的时间短,因而存留的不多。另一个被看重的原因,是这个艺术形式在欧洲的出现,意味着中世纪的艺术停滞的终结。
与建筑密切相关的雕像艺术,在中世纪晚期也出现了生机。教堂不仅需要恢弘的穹拱,也需要活灵活现的雕塑墙饰,来讲述圣经故事。毕竟,这是普通民众了解圣经的最直观的方式之一。更何况,那时候绝大多数人是文盲,看图说话是很生动的学习方式。雕塑大师们开始捡回逐渐失传的雕塑技艺。虽然没有人像古希腊古罗马人那样制作精美的大理石或者青铜人物雕像,然而,如何让雕塑作品活起来,引起观者的共鸣,怎样才能既忠实于圣经人物和故事,又传递出真实动人的情感,重新成了雕塑师们努力的方向。
展厅里另一个让人惊叹的展品,是图拉真柱Trajan's Column,完成于公元113年。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庆祝征服达契亚Dacia(今天的罗马尼亚一带,盛产黄金)的凯旋柱。达契亚在今天的罗马尼亚一带,盛产黄金。罗马人的胜利灭了达契亚王国,把这个地区变成自己的一个行省,还带回来了几百吨的黄金和白银。
1900多年过去了,图拉真立柱依然矗立在同时代建成的图拉真广场上,除了柱顶的图拉真雕塑在中世纪被换成了圣彼得。随历史烟云消失了的,是在立柱两侧的大型图书馆Ulpian Library,一侧馆藏拉丁文献,另一侧是希腊文献。当时的罗马城有二十几个不同种类的图书馆,我不知道,一个城市再一次有如此多的图书馆,是不是要等到现代。
柱子上雕刻了两千多个人物,描绘了155个战争场面,简直就是图拉真的这场战争的回忆录。情节很丰富,既有图拉真皇帝领导战争的英明形象58次,也有很戏剧化的故事,比如达契亚人战败后服毒自杀,以免被俘。如此真切地群雕,下一次出现在人类面前,已过千年。
为了能装下这个高度35米的复制品立柱,只能把柱子一切两半,Cast Courts的展厅高度也是依此确定的。
纵观展厅,满屋子的文艺复兴。远处墙上是博洛尼亚Bologna的小教堂San Petronio的门廊Porta Magna的复制品。出自意大利雕塑大师Jacopo della Quercia(1374 – 1438) 之手。据说他对古罗马的雕塑技艺非常着迷,看过很多古迹和石棺雕刻。因而他的作品,代表着雕塑艺术从哥特式到文艺复兴形式的过渡,影响了与他同时代和后来的雕塑师。
Donatello的《大卫》面带微笑,脚下踩着被他打败的巨人哥利亚Goliath的头颅。1430年为美第奇家族而做,在文艺复兴早期是第一座独立裸体雕塑作品。
米开朗琪罗的《大卫》,无人能比肩。
在伦敦迎接新年。过去的一年很丰满,即将开始的一年,充满希望!
谢谢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