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终于来到了心驰神往的维也纳。
说“心驰神往”,一点也不过分。这一趟旅程,最想来的城市就是维也纳;而到了维也纳,最想来的地方是Belvedere Palace(贝尔维蒂宫)。而到了贝尔维蒂宫,维也纳所有其他景点对我来说甚至大可忽略不计。
为什么贝尔维蒂宫对我如此重要?我一向对西方艺术史有浓厚兴趣,最爱的艺术家非奥地利画家克里姆特莫属。我曾写过多篇讨论克里姆特的博文,包括《克里姆特的《吻》与罗丹的《吻》》和《克里姆特席勒百年祭》系列(有兴趣的网友可以点击去看一下)。贝尔维蒂宫就是克里姆特的代名词,他的最重要的和大部分的作品都收藏在此。因此,我这次来到贝尔维蒂宫,是完成了一次心路历程。
恰逢其时,今年是贝尔维蒂博物馆建馆300周年。1723年,贝尔维蒂宫最大的建筑Upper Belvedere完工,至今正好三个世纪。三百年来世间风云变幻,朝代更迭,而文化丰碑岿然屹立。
恢弘壮观的贝尔维蒂宫分三个部分:上贝尔维蒂宫、下贝尔维蒂宫和贝尔维蒂21世纪画廊。门票不贵,三个馆可以分别购票,也可联票。
从上贝尔维蒂宫走到下贝尔维蒂宫就是快步也要十多分钟。我没有看到像在美泉宫那里扎堆的旅游团,大概导游一般不安排到此团游,因为没有两三个小时游客不能尽兴。
上贝尔维蒂宫。
上贝尔维蒂宫,馆藏最丰富,参观者也最多。但我更偏爱下贝尔维蒂宫,因为那里集中了克里姆特一人的作品。
贝尔维蒂21世纪画廊。
观众稀少,看来大家还是对现代作品兴趣缺缺。
下贝尔维蒂宫门前的喷泉。
终于亲眼看到了《吻》的真迹。
这幅《吻》公认是克里姆特最伟大的作品。头戴花环的一对恋人迷醉沉浸在美好的爱情之中。女人小鸟依人地依偎在高大男人的臂弯下,闭着眼睛享受最销魂的一刻。克里姆特使用真正的金箔来作画,使披在情侣身上的金色大袍华丽而炫目,场面温馨感人。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 1862–1918)是他的故乡维也纳的骄傲。来维也纳的游客都知道这里有句著名的旅游宣传词:“Don't leave Vienna without the Kiss!” 意思就是说,如果你到了维也纳没有去贝尔维蒂去看看克里姆特的《吻》,那可是天大的遗憾。到了维也纳不看《吻》,等于来北京不爬长城。《吻》,是维也纳永恒的名片。
另一件克里姆特的重要作品《贝多芬横饰带》的一部分。这里表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意境。身着华服的女生合唱队齐声高唱《欢乐颂》,激情男女又在相拥接吻,女人美如水,男人壮如山。克里姆特再一次大量使用他喜爱的金黄色来描绘让爱情升华的辉煌圣殿。
克里姆特的画风独树一帜,既有典雅的古典风,又有变型装饰的现代感,是十九世纪末的新艺术画派(Art Nouveau)和二十世纪初的美术工艺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等流派的领军人物。因此他无论是在当年还是在现代都享有极高的声誉,近年来他的几幅作品都拍卖到上亿美元,打破了毕加索作品的高价记录。
这件《艾米莉·弗洛格》是克里姆特女友弗洛格小姐的肖像。克里姆特终身未婚,但感情生活极为丰富,据说私生子就不下十四个。而唯有艾米莉是他的终身伴侣。据说克里姆特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叫艾米莉来!(Get Emilie!)” 克里姆特死后的一半遗产都归属艾米莉。在这幅肖像中,艾米莉的肢体呈抽象化,掩盖在极尽夸张的服饰当中。连身为服装设计师的艾米莉都不喜欢这幅画,因为服装太超前,完全是画家随心所欲的想象。
克里姆特的风景画均呈正方形,复制品很适合悬挂在客厅。既有印象派的灵感,又有现代的装饰风格。
展品中有多件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作品,令我眼前一亮。展品的解说文字中力图将克里姆特和罗丹像比较,正合我意,很多论点与我自己的心得相吻合(请参见我的《克里姆特的《吻》与罗丹的《吻》》)。克里姆特与罗丹两位大师,虽然属于同一时代,但国籍不同,彼此一生也仅在1902年短暂会面一次,相互评论的文献记录也极少,而且各自的艺术媒介、形式、风格都完全不同。我将两位大师相对照,还以为视角非常独到。结果这次看到展品的比较,方觉英雄所见略同。
这件《夏娃》的雕塑,罗丹使用一位年轻的孕妇作为模特,表现夏娃更为人性的一面。只见她害羞地试图把头埋进掩住丰胸的双臂。罗丹擅长运用肢体语言表现强烈的情绪,这也正是克里姆特专注营造的风格。正因为如此,惺惺相惜,克里姆特的《贝多芬横饰带》得到了罗丹夸赞。
展品中有罗丹的《达娜依德》(Danaïd)。其模特是罗丹的助手与情人卡蜜儿(Camille Claudel)。达娜依德来源于一个希腊神话。埃及王达那俄斯有五十个女儿,统称“达娜依德”。她们被迫嫁给达那俄斯孪生兄弟的五十个儿子。在新婚之夜达那俄斯命令他的女儿们杀死各自的丈夫。因此达娜依德们被处死,并惩罚她们在地狱里一刻不停歇地往一个无底的水槽里注水。与众多画家们描绘达娜依德们辛苦地抬水的场景不同,罗丹选择表现达娜依德倦倒在地上,被打翻在地的水桶打湿的长发散落一地。罗丹再次用强烈的肢体语言表现强烈的情绪。
展品中还将克里姆特的作品与塞尚和梵高的风景作品并列比较。
又见多瑙河。
多瑙河在维也纳并不像在布达佩斯穿城而过,而是在城区一侧。为了能让市民享受多瑙河,维也纳特意修建了水渠,引进多瑙河水。我们在城市公园看到水渠正值干枯期。水渠两边的石坝是市政府允许合法涂鸦的地方。于是成为各路艺术家大显身手的舞台。
约翰·施特劳斯塑像。
说起画家方面,维也纳只出现的可以在西方绘画史中数得上名号的两位:克里姆特和席勒,可谓空前绝后。而在维也纳出生或发迹的音乐家却数不胜数,可谓群星灿烂,无世界任何地方可比。莫扎特、舒伯特、海顿、马勒、施特劳斯、勋伯格、布鲁克纳,不胜枚举。
我们在维也纳街头特别留意了那些著名音乐家的轨迹。
一家门前的牌子称贝多芬曾在这里居住十一年。这期间贝多芬的耳聋逐渐恶化,最后几近全聋。但他还是在这里创作出伟大的第五交响曲《英雄》和第六交响曲《田园》。贝多芬虽然出身在德国波恩,但他视维也纳为第二故乡,最后安眠于此。
莫扎特故居。
在莫扎特纪念馆门前,一位亚裔小女孩在吹长笛。毕竟是音乐之乡啊。
舒伯特雕像。
这次旅行中,我们一共聆听了三场音乐会,前两次在维也纳,后一次在布拉格。第一次是跟团去的室内音乐会,坐第一排,就在演奏者的下巴底下看演出,他们演奏时投入的表情都一清二楚。可惜不准拍照。
第二天晚上我们自己买票去了金色大厅。这回坐最后一排。演奏者全带莫扎特式的头套,是男是女分不清。
金色大厅整场都灯火辉煌,而不像其他演出灯光聚焦在舞台。
直到谢幕时我们才获准拍照。
在美泉宫。美泉宫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官邸。最著名的女主人是神圣罗马皇后玛丽亚·特蕾西娅,统治王朝近四十年,期间还生了十六名子女。真是执政生育两不误,堪称奇女子,历来有极高的声誉。
茜茜公主博物馆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游客在门前排起长队。
黑死病纪念柱,纪念1679年死于大瘟疫的市民,维也纳著名雕塑之一。
国家图书馆非常值得一去。
这就是文化底蕴啊。
国家图书馆前广场上的神圣罗马帝国约瑟夫二世的雕像。他的母亲就是上面提到的大名鼎鼎的皇后玛丽亚·特蕾西娅,他在位二十五年多,前期在母亲去世前与她共治。
霍夫堡宫殿曾经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冬宫(夏宫是美泉宫)。今日的霍夫堡宫殿是奥地利总统官邸所在地。
圣斯德望主教座堂。
在圣斯德望主教座堂前有人挥舞乌克兰国旗,为乌克兰募款。
募款台展示的俄乌战争的图片惨不忍睹。
圣嘉禄堂。该教堂被誉为维也纳最杰出的巴洛克式教堂,也是该市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圣嘉禄堂的马路对面是艾博蒂娜现代艺术馆,正在展出有关中国的内容。旁边就是著名的金色大厅。
下一站: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