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岁月》新书推荐讲演稿

《当我们谈论自传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文/灵兮

研究表明,一般人死后50年就会被世界彻底遗忘。

电影《寻梦环游记》中说,人一生会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断气的时候,是生物学角度的死亡;

第二次是举行葬礼,这个时候是社会身份和地位的消失;

儿女会祭奠,但孙辈却未必,第三次,当世界上最后记得我们的人死去,从此就不会再有人知道我们曾经来过。

 

现实让人非常悲伤,但也不是全无解决的办法。打破死亡和消失的魔咒,只有艺术,人们用文字用故事,用回忆录来记录发生过的一切,让世界把我们记得久一些。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写过三本政治回忆录,有意思的是三本书读来就像是由三个不同的人写的:

 

在《我父亲的梦想》里,30岁的奥巴马尚未竞选任何政治职务,这是一位年轻的激进主义者的心声,理想主义且略带愤世嫉俗;

 

在《无畏的希望》中,奥巴马是参议院冉冉升起的新星,曾经的脆弱和玩世不恭一去不复返。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事实和数字,政策计划等等,那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奥巴马在试图说服我们相信他有了改变世界的计划,而且他一定能做到;

 

美国确实给了奥巴马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八年的白宫生涯中的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值得回忆的,当他的总统任期结束了4年后,奥巴马为我们带来了《应许之地--奥巴马白宫生涯回忆录》。政治自传通常会花费大量的篇幅和气力在解释性和说服力上。可能这本书更好的指南来告诉一位总统要如何履行职责。

 

同样的人,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时期就能有不同的解读方式。难怪人们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心理学家C.R.巴克莱在总结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后认为,大多数自传中的记忆是“为了维护自身和过往的完整性而进行的重建”,在很大程度上“是真实但不准确的……人们通过这些看似可信的重建来传达生活的意义”。名人回忆录更是需要包装自己,这样做是为了确保传记人物在今后的历史回顾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也可能是为了达成特定的目的,例如获得某种职位、赢得某种荣誉或者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爱。但即便这样,也为史学家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                          ***                        ***                       ***
 

胡适在他的《四十自述》中说道:我到处劝我的老辈朋友们写他们的自传,为我们的文学里添出可读又可信的传记来。我希望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也会赤裸裸的记录他们的生活,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提供当事人心理上的动机,幕后的线索和当事人的观察。不幸的是他们虽然都答应了,终不肯下笔。梁启超先生也曾允诺我,谁也不料那样一位生龙活虎的中年作家只活了五十五岁,虽然他的诗文和信札留下了绝多的传记资料,但谁能用他那样“笔锋常带情感”健笔来写他那五十五年最关重要,又最有趣味的生活呢。中国近代历史,与中国现代文学都因此受了一桩无法补救的绝大损失。

 

正如胡适说的但写自传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传承自己的经历和价值观,以及对后人提供启示和帮助。然而,人人都有故事,真正敢于为自己的人生作书立传的人却实在不多。

 

究其原因,也不难理解。第一,写自传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需要反思和梳理自己的生活历程。对于忙碌的人们来说,可能会觉得自传写作是一个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任务。此外,我们担心暴露隐私:自传需要透露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对他人的看法,但有些人可能不希望把个人隐私暴露给他人,特别是在涉及到自己或家人的隐私问题上。写自传需要一定的技巧、耗费时间和精力,同时可能会涉及到个人隐私问题,这些都可能导致很多人不喜欢写自传。

 

胡适讲到他的一位女朋友忽然发愤写了一部六七万字的自传,我读了很感动,认为中国妇女的自传文学有了破天荒的写实创作。但不幸,她在精神病态中把这部稿本全烧了。当初她没写成一篇就寄给我看时,因为我尊重她的意思,不曾替她留下副本,至今引以为憾。

 

 *** *** *** ***

 

当我拿到吴清明先生的这部《难忘岁月》,我很感动。这部书不但图文并茂,而且文字也很好,可以看出作者撰写时花费了大量心血。

 

吴明清先生的人生经历跨度很大,在童年和青年时期先后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文革上山下乡等等历史磨难,比如童年遇到人民公社大食堂,吃不饱,小学生放学每天在回家的路上采集2-3公斤的野菜交到集体食堂,放学回家才有打饭的资格。还有文革串联的时候书中有很多文革期间的细节非常珍贵,其中讲到学校组成一个由15名学生和老师的徒步串联队,特意去六枝矿物局地宗煤矿,挑选了一块四,五公斤重的乌黑发亮的煤炭,先用白纱布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裹起来,然后再用一块大红绸布包裹得严严实实,准备步行到北京后送给毛主席,路长道远,十来斤的煤块,大家都抢着背,但因为全国停止革命大串联,只能走到成都就返回了。

 

文革后,作者师承著名稀有稀土元素矿物地质学郭承基教授,此刻生存问题得到解决,生活的大潮滚滚而来,有了家庭和孩子,有了自己喜欢的科研工作,吴先生的科考经历很丰富,他去过海上科考,去新疆科考,去日本访问考察,蒸蒸日上的事业却因为地化所的人事格局而不得不选择放弃。势头最好的时候,遭遇了新的挑战。吴先生在地化所期间有几次野外科学考察的经历也非常有趣,比如他写到去新疆考察,因为经验不足,一开始雇佣了经验不足的新司机,结果在北疆地区由于对路况不了解,对汽车的性能也不熟悉,汽车天天在山路上跑,免不了被扎破轮胎。几个男考察队员轮番上阵,用给篮球充气的打气筒打气,到后来遇到爆胎,从卸胎,扒胎,补胎,再到上胎打气,都能熟练搞定,一个月干下来,人人都成了修胎能手。

 

这部书中关于母亲的描写让我印象深刻,从生命层面上,吴先生的自传中很多地方都提到了自己的母亲,母亲不但抚育他健康长大,也交给他劳动的技能和做人道理。甚至母亲手把手教他做玉米饭,不少环节,每一步都环环相扣,不能出错。对于后来能完美地把控和账务各种复杂精细的实验室工作,都与童年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与引导密不可分。吴先生来到加拿大,被迫改行,这样的故事在移民人群重非常多见,也能引发共鸣。但吴先生依然用乐观坦然接受了现实。他在书中写道:“个人在历史洪流中,只不过是小小的浪花而已。人生吃的苦,都是对意志的磨练,不仅锻炼了我们的筋骨和意志,也丰富了我们人生的阅历。”

 

吴先生已经74岁了,但是无论他的面貌还是心态都非常的年轻,能与这位积极乐观的长者促膝长谈,是我们的幸运。我们说遇到一位良师益友是三生有幸,读到一本趣味横生的好传记,同样是三生有幸。这里三生,是生存,生活,和生命。当我们经历了生存的挑战,生活的困惑,我们才能达到生命的高度,释放生命的能量,照亮他人。

 
星如雨86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振声' 的评论 : 是这样的。
振声 发表评论于
人死如灯灭,可是文字不会。也许人不在了文字反而显得更加珍贵!
星如雨86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菲儿说的对,是套用了村上的这个标题:)

我也喜欢读自传和回忆录,同样的历史事件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观察角度,即便解读不同也很有启发。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如雨的文让我想到了村上春树的《当你跑步的时候,你在想些什么》。赞如雨的好文,我喜欢读自传,不仅仅励志,还可以更加了解一个人。当然每个人的解读也可能是不一样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