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信仰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说到信仰,很多人一定会想到宗教形式。

但宗教其实是关于信仰的教化体系,信仰并不限于宗教。

真正的信仰是因信实而仰赖。

仰赖比较容易理解,信则没有那么容易。比如有人听说佛教有好处,选择信佛教;基督教有好处,选择信基督教。严格讲,这些都不是信。

真正的信无关选择,不待选择。比如喝水解渴,只要喝了就解渴,你选择信或者选择不信都不相干,你把水叫水还是叫沃特还是叫H2O也不相干。

所以,信不是选择,不是基于任何判断的选择。

更准确的理解,信是符合,一致。比如潮信,指潮涨潮落不偏离规律;信用,言行遵循诚实原则。

基于这个理解,在更深层面,信是人的行为与思想与生命本身之间的符合一致。

说到生命本身,有人又想到定义,什么宗教怎么说之类。其实都没有必要。有很多人,不分宗教,不分文化,不分语言,他们天生就正直坚毅达观。

这就是信,言行与生命本身之间的符合一致。

信是生命本有的特征。不需要教,不需要学,不需要选择。正常情况下,高等动物幼崽对父母的依赖,就是“信仰”的最简单最朴素的例子。

假设“生命”本身有规律(姑且假设如此,假名如此),那么这个规律在个体身上对个体生命的支持就象父母爱崽一样。有这个规律,条件合适,种子就萌发,就成长,就变化。

你把这个规律叫生命,叫天道,叫神,叫能量,叫本能,叫规律,叫什么都可以,什么都不叫也可以,它都存在。

个体生命因它而展开,因它而活跃,这就是信。依赖它而处置各种情况,这就是仰。

反过来,倒是后来的基于利害得失的经验,判断,知识给自己的心蒙上层层硬壳,让自己盲目自卑或者盲目自大。逆境时忧伤,顺境时狂妄,昧失生命本身的规律,沉浸到痛苦中。

是的,形式没有不痛苦的。基于利益得失的得意与快乐的底层也是痛苦。

这时,即便依据别人的描述与劝说选择一种“信仰”,也依然是利害分别取舍判断。典型的特征就是跳不出名相束缚:这是宗教,那是世俗;我有信仰,别人没有;我的信仰最好,别人的都差;这是西方的,那是非西方的;这是高级的,那是低级的,等等等等。

种种心思,底层逻辑是分裂与对立。这就不是信仰,而是识仰,势仰。是生命之外的东西,生命的负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