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来到了千年古城布拉格。
来到这里,又想起我先前的那首打油诗:城里弯弯河一条,有轨电车满街跑。各色教堂看花眼,留神砖路搁了脚。这些正是布拉格的最大特点。
“城里弯弯河一条”。沃尔塔瓦河(Vltava)穿城而过。Vltava一字来源于古日耳曼语的“wilt ahwa” (wild water)(“ahwa”像不像西班牙语的“aqua”?)。其实在我看来沃尔塔瓦河一点也不wild,就这样安静地纵流南北,是捷克实实在在的母亲河。捷克作曲家斯美塔纳的交响诗《我的祖国》中最著名的一章当数《沃尔塔瓦河》,基本上被当作捷克的第二国歌,常被作为单曲演奏。我年轻时对《沃尔塔瓦河》不特别喜欢,觉得它沉闷而缺乏旋律。其实沃尔多瓦河就是这样波澜不兴地缓缓流淌。斯美塔纳特别用了所谓tone paiting的技巧来表现潺潺的水声。另一位著名的捷克作曲家是德沃夏克,代表作《致新大陆》,也不算是我年轻时的最爱。
就像布达佩斯的一座座大桥横跨多瑙河成为一景一样,布拉格也有鳞次栉比的十八座桥连通城区的东西两岸。布达佩斯最著名的桥是链桥,布拉格是查理桥。图为一群音乐家在查理桥上演奏。
查理大桥建于1357年,桥上有30尊精美的圣徒雕像。
我们一行人走在查理大桥上。
查理大桥的桥头堡。
冬天河上常有浮冰顺流而下。河上的木架是缓冲浮冰以免撞毁桥墩。布拉格的沃尔塔瓦河也有游船观光。可惜这里不像布达佩斯一边河岸有山可以俯瞰大河风光,使景色立体化。因此布拉格的游船观光似乎不及布达佩斯热络。
“有轨电车满街跑”。
布拉格的城市交通极为发达,有轨电车系统已有百年历史。票价极为便宜,政府有巨额补贴。市民每天的交通花费不到一美元,所以人手一张年票,上车无人查票。六十五岁以上老者免费乘车。我们在瑞士乘公交、在维也纳坐地铁也无需验票。这在纽约不可想象。
比起捷克首都的流光溢彩、车水马龙,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简直就是一个乡村小镇。捷克和斯洛伐克分家后,后者只好放弃布拉格,另选首都,无疑做出很多牺牲,捷克人也些许有所愧疚,他们大概会的斯洛伐克人说:要想进城了,尽管随时来串门哈。
”各色教堂看花眼“。
欧洲城市教堂多,布拉格更多。小小的老城广场四周教堂林立,挤在一起。维基百科在介绍布拉格教堂的条目中用一个长长的表格洋洋洒洒地列出布拉格最著名得到几十座教堂。城里到处是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风格的教堂建筑,从罗马式、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新艺术运动风格到立体派和超现代主义,其中特别以巴洛克风格和哥特式建筑更占优势。
布拉格的教堂给我整体上的观感是建筑顶部变化特别丰富,难怪被称为“千塔之城”。
“留神砖路搁了脚”。
是啊,大老远地来了,崴了脚就不好玩了。
黄墙红瓦是布拉格建筑的特色之一,因此也被冠以“金色城市”的另一美称。
黄墙红瓦的确既俏丽又庄重。
水巷里也见黄墙红瓦。
这条街号称是布拉格的曼哈顿第五大道,云集了大批精品店铺。
萨尔瓦多·达利创作的《独角兽》。
二战纪念雕塑。
布拉格的“艾佛尔铁塔”。
随处可见国产斯柯达轿车。
旧城区有布拉格著名的老城广场是游客拥集的地方。
老城广场又称胡斯广场,因为这里竖立着被罗马教廷处以火刑的宗教改革先驱胡斯的纪念雕像。
广场周围则聚集着各种风格的建筑:哥特式的泰恩教堂(俗称魔鬼教堂,黑色墙面)、巴洛克风格的圣尼古拉教堂,以及老市政厅。在老市政厅的外墙上,有著名的布拉格天文钟。
市政厅(City Hall)的中世纪天文钟已经有六百多年历史,有三部分组成:中间是天文钟面,代表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的方位,还显示各种天文资料;上面是“行走的使徒”,游客聚集在下面等待每小时整点是上面的小门打开,有游动的使徒雕塑表演;最下边的日历盘显示月份。
市政厅里的宗教雕塑。在我们这次所到的几座中欧城市中,布拉格很幸运地最少受到二战炮火的破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建筑都得以保存。
卡夫卡诞生地就在老城广场旁边。
弗朗茨·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曾有评论家居然把他与莎士比亚并列,可见其地位的崇高。他一生郁郁寡欢,疾病缠身,所写的作品也表现了人世间的荒诞、病态、异化、无助和宿命。在他四十岁临终前曾吩咐友人在他去世后将其全部作品烧掉。幸亏这位友人未听从其遗愿,其作品才得以保存下来。木心说卡夫卡与林黛玉有一比,都是肺痨,都爱焚稿。
除了未完成的《城堡》之外,我觉得《变形记》最为震撼。主人公是一位推销员,每天劳碌奔波,从来不敢偷懒。有天醒来,发现变成大甲虫。他还能听到家人的声音,但自己不能发声。他本来负责养家,成了甲虫后,家计无着,父亲打杂,母亲缝纫,妹妹出去做佣人。有一天父亲用苹果追打这甲虫,后来苹果烂在甲虫背上。家人将他锁在屋内,第二天甲虫无助地死去。全家兴高采烈,一起出门去旅游。这看似轻松的结尾实在有些冷酷荒诞,给读者很多苦涩的回味。这就是卡夫卡作品的魅力所在。
木心说:”卡夫卡这个名字一听就好像不得了。等到看见照片——这么苦命。从耳朵、眼睛,一直苦到嘴巴。这么苦命,和中国贾岛一样。“ 其实所有最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都是悲观的。他们对人类的难题有最深刻的理解和表述。
其实身为犹太人的卡夫卡是幸运的,他在二战之前就早早死去,就像很多中国名人,如梅兰芳,在文革前去世一样。卡夫卡的三个姐妹都死于纳粹集中营。
捷克可以说是二战的导火索。希特勒一直眼馋捷克的土地,1938年德意英法四巨头在慕尼黑谋划如何割让捷克土地。这样一次有关某国领土的重要国际会议居然不允许该国的代表参加,堪称天下奇闻。捷克代表只能在附近的旅店听信儿,等待别人谈判的结果。慕尼黑协议出台,让捷克将苏德台地区割让给德国。捷克开始是拒绝的,于是英国首相张伯伦威胁捷克说:如果你们拒绝,我们大英帝国就不会保护你们。捷克只好就范,任人宰割。当年最著名的历史镜头是,张伯伦返回英国后,在机场挥动手中的慕尼黑协定的文本,满脸堆笑对英国民众说:天下太平了!过去一向把张伯伦定义为历史罪人,但今天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慕尼黑协定还是为英国赢得了两年的备战时间(张伯伦老帅哥一枚,谦谦君子的模样实在让人恨不起来啊)。我觉得其实希特勒并非故意设局欺骗,他只是把国际合约不当回事。1940年希特勒进攻波兰,这回张伯伦对德宣战。两年前他没有因捷克对德宣战,一是因为他还没有准备好,二是因为他对希特勒还存有一定幻想。君子之心难度小人之腹,罪不在君子吧。这次宣战,希特勒心想你敬酒不吃吃罚酒,那咱就干一仗。于是二次大战开打,捷克就是最开始被双方丢来丢去的筹码。
黑黢黢的建筑是市政厅(Municipal House,不是上面介绍的City Hall)。我们在这里听了一场音乐会。
市政厅的音乐厅名叫斯美塔纳大厅。就像华沙到处都是肖邦一样,这里到处都是斯美塔纳。
感觉在布拉格听音乐会与在维也纳很不同,这里无论听众还是音乐家都比较随意,拍照也没有限制。几天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音乐家都是戴头套,穿莫扎特式服装上台的。
我们买了一个包间的座位,听维瓦尔第的《四季》。维瓦尔第所处的十七十八世纪时音乐配器尚远不及莫扎特、贝多芬时代那么丰富,很多乐器还没有发明出来,他和巴赫的作品主要是弦乐和管风琴。《四季》轻快流畅,彷佛一股清流注入听众心田,给我们带来在奔波一整天之后全身放松的享受。
布拉格城堡有近千年的历史,是布拉格旅游的重头戏。
布拉格城堡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堡, 占地七万平方米。
布拉格城堡不但是历代波希米亚国王的官邸,历任总统都在此办公。因而此地具有国家政权的象征意义。我下面这段视频记录了城堡大门前换岗的全过程,很有趣。因为拍摄得匆忙,视频有些晃动:
我们的下一站:德国德累斯顿。
且听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