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剑在高中时期就不怎么看《演义》了。尤其最烦蔡东藩的那一堆《演义》系列,完全罔顾历史事实,胡编乱造。
帮我端正这个历史观的是我的历史老师,他让我从正史中去认识杨广,别让世俗文字和传言来影响你。于是我在一堆淫荡背景之外,看到一个英雄皇帝。
从公元220年汉灭,到618年隋灭,差不多400年是中国动荡分裂的年代。五胡十六国,两晋南北朝就是对当时那个年代的描述。
最后,隋文帝统一北方后,派自己刚刚20岁的儿子到南京干翻了南朝的陈国,从此南北统一。 真正实施这个统一的统帅是杨广。当然历史学家要将这个功劳算到他爸爸杨坚身上。
有人不喜欢杨广,所以要剥去他在历史上的一切功勋。一部分划到杨坚那里,一部分被划到李世民那里(以后我会提到)。
杨坚那个皇帝基本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他父亲杨忠是西魏、北周时期的将领,官至随国公、柱国大将军。靠着父亲的功劳,杨坚在十五岁那年就被授予一系列的官爵,“授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成纪县公”,之后不断得到提升,这都是因为杨忠的缘故。568年,杨忠病死,杨坚承袭了随国公的爵位。
没过多久,杨坚还与北周武帝宇文邕成为儿女亲家,杨坚的长女杨丽华被立为太子妃,嫁给了北周武帝的儿子宇文赟。后来,杨坚还参加了消灭北齐的战争,晋封为柱国,历任定州总管、亳州总管。北周宣帝宇文赟即位后,杨坚又出任大后丞、右司武等职。可是北周宣帝与杨丽华的关系很差,他对杨坚也没有什么好感。杨坚为了自保,甚至想到外地任职。
580年五月,杨坚被任命为扬州总管,原本即将出发,可是他却突然患上腿疾,所以暂时没有赴任。就在这个时候,宫内发生了变故,北周宣帝病重,不能言语,他的亲信刘昉、郑译担心皇位更迭,会影响两人的权势,所以他们决定搞出矫诏,让好朋友杨坚出面辅政。杨坚开始非常犹豫,在刘昉、郑译的鼓动下,才走上了这条篡位之路。
杨坚先“以赵王招将嫁女于突厥为词”,将外地的北周宗室召集到长安,然后控制起来。接着杨坚又以北周朝廷的名义,派出军队平定尉迟迥等人的叛乱。最后,杨坚以谋反的罪名,将北周宗室诸王全部杀死,至此阻扰他篡位的因素全部被清除了。581年二月,杨坚接受“相国、百揆、九锡之命”,然后篡夺皇位,建立隋朝。
你可能问,难道就没人看着不爽抗议一下? 没有啦。原因就是西魏那时候成立一个特别牛B的军事集团,叫“八柱国”。我抄一点过来:
其中宇文泰总领百官,督中外军,为柱国之首,广陵王元欣因是宗室而列名,周旋于宫廷并不领兵,其余六柱国各督二个大将军,共12個大将军,分掌禁旅。十二大将军為元赞、元育、元廓、宇文导、侯莫陈顺、达奚武、李远、豆卢宁、宇文贵、贺兰祥、杨忠、王雄。
八柱国中,柱国之首的宇文泰后來创建北周王朝,李虎为唐高祖李渊祖父,李弼是瓦岗军首领李密的曾祖父,独孤信为隋文帝杨坚的岳父、李渊外祖父。这些名将的丰功伟绩为子孙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周书》記載:“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唐会要》卷36《氏族》载武德元年(618)唐高祖李渊对内史令窦威说:“昔周朝有八柱国之贵,吾与公家,咸登此职……比见关东人崔卢为婚,犹自矜伐,公世为帝戚,不亦贵乎?”
大家看看,门阀方面,南朝金陵那边所谓王谢家中燕和北朝这边凶猛集团院中狼一比,立刻弱爆了。八柱国不仅柱柱相互,还子女联姻,见面都是表兄弟,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恋爱。
杨坚篡了皇位,八柱国怎么办?舅舅舅妈刚想骂几声,突然听到外甥杨坚带礼物来拜节了,立马开门相迎:“这孩子,来就来呗,还带这么多东西.....没事没事,回去好好当皇帝吧....你看这孩子,小时候就看他懂礼貌....”
当然也有别人不服气造反的,但八柱国集团团结起来弄几个特别军事行动就将它灭了。
9年之后,大事来了。统一祖国,解放南京。
是不是觉得这个事很容易,“钟山风雨起仓皇,百万雄师过大江”,打就是了。
杨坚要是这样想,可能就像200多年前的前秦一样,遭灭顶之灾。公园383年,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七万馀军力大胜号称八十馀万前秦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叫肥水之战。确定了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的格局。
肥水之战的前秦皇帝苻坚基本统一了北方,面对大臣们对渡江作战的担心,苻坚冷冷一笑:“我百万大军,每人朝长江扔下一条马鞭,它就得给我断流!”这就是成语“投鞭断流”的出处。
结果呢,前秦人还在这件事上发明了别的几个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大家想想,南北统一大业两百多年都搞不成,杨坚这次要是搞成了,是不是就在威望上压其它八柱国集团一头? 从此集体领导退场,一尊地位登台。
如此重要的任务,皇帝杨坚将总司令的头盔戴在20岁的次子杨广头上。封其为天下督招讨兵马大元帅。
五十余万隋军兵分三路:第一路为总指挥晋王杨广的主力,进攻位于长江下游的南陈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第二路为秦王杨俊,进攻长江中游,第三路为越国公杨素,从四川溯江而下。
杨俊和杨素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杨广率领主力,强渡长江,冲锋陷阵,一举灭陈,擒获南陈后主陈叔宝。
重要的是,杨广大军军纪严明,过境之地,无论江南江北,老百姓秋毫无犯。,这一举动也让“天下皆称广以为贤”。
不得不说,在南北统一这件事上,杨坚早有筹谋。当了皇帝后,他觉得格局要比前任大一些。我不仅是北方的皇帝,也是南国的皇帝,是天下人的皇帝。 于是,他想在南北融合上更进一步,面对八柱集团那么多想嫁给杨广的美女,杨坚说了No. 我儿杨广,要娶南国女子为妻。
此言一出,南方那些门阀乐坏了,争着将自己家族最美的女子献出来参加选美。最后是萧何后裔的萧娇娇胜出。(为了方便,此文用娇娇这个名字代称萧后)。
萧娇娇是梁朝昭明太子萧统(梁武帝萧衍的嫡长子)的曾孙女,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嫡女。当时因江南盛行二月出生的子女皆为不吉之人,所以她出生没多久就被抱养给萧岿的六弟东平王萧岌,不久因萧岌夫妇病亡,她又被交由舅父张轲抚养。
开皇二年(582年),杨坚决定为杨广选梁国公主为妃,但是因梁国诸公主的占卜结果皆不吉,所以当时的萧娇娇就被从张轲的家中接受,后占卜为吉,于是时萧娇娇就被册封为晋王妃 (杨广13随就被封晋王)。
嫁给杨广后,萧娇娇就显露出了南朝皇族天生的超凡政治才能。可以说最后杨广能登上九五之尊的宝座,其中少不了萧娇娇的功劳。萧娇娇借着故梁公主的身份替杨广拉拢江南大部分士族的支持。同时为了让杨广赢得独孤皇后的支持,每当独孤皇后派遣宫人前往探视晋王夫妇时,萧娇娇就会与宫人同寝共食,借以讨好独孤皇后。
就这样,在萧皇后的协助下,开皇二十年(600年)杨广终于如愿被册封为当朝太子。
其实,杨广被选当继承人和李世民的情形差不多。李世民当时也是20出头的年岁,率领唐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赢了浅水原之战。 此战堪称唐朝立国之战,具体我就不说了,有兴趣的自己搜搜。李世民功劳太大了,即使他没有篡位之心,李建成心里也放不过他。最后还是靠谋略和胆量,玄武门政变李世民毫不客气地拿到了皇帝冠冕。
和李世民相比,杨广夺嫡很温柔。杨广的功劳,加上萧娇娇的政治操作,独孤皇后出手就把事情做了。
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崩于仁寿宫,杨广登基为帝,萧氏被册封为皇后。杨广继位数年,就做出数件失德之事,这时萧皇后就委婉的劝谏杨广应该要勤政爱民,多关心百姓,如当时她就作《述志赋》来行委婉劝诫之事。
以下抄录史书:
帝每游幸,后未尝不随从。时后见帝失德,心知不可,不敢厝言,因为《述志赋》以自寄。其词曰:
承积善之馀庆,备箕帚于皇庭。恐修名之不立,将负累于先灵。乃夙夜而匪懈,实寅惧于玄冥。虽自强而不息,亮愚蒙之多滞。思竭节于天衢,才追心而弗逮。实庸薄之多幸,荷隆宠之嘉惠。赖天高而地厚,属王道之升平。均二仪之覆载,与日月而齐明。乃春生而夏长,等品物而同荣。愿立志于恭俭,私自兢于诫盈。孰有念于知足,苟无希于滥名。惟至德之弘深,情不迩于声色。感怀旧之馀恩,求故剑于宸极。叨不世之殊眄,谬非才而奉职。何宠禄之逾分,抚胸襟而未识。虽沐浴于恩光,内惭惶而累息。顾微躬之寡昧,思令淑之良难。实不遑于启处,将何情而自安!若临深而履薄,心战栗其如寒。夫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知恣夸之非道,乃摄生于冲谧。嗟宠辱之易惊,尚无为而抱一。履谦光而守志,且愿安乎容膝。珠帘玉箔之奇,金屋瑶台之美,虽时俗之崇丽,盖哲人之所鄙。愧??之不工,岂丝竹而喧耳。知道德之可尊,明善恶之由己。屏嚣烦之俗虑,乃服膺于经史。综箴诫以训心,观女图而作轨。遵古贤之令范,冀福禄之能绥。时循躬而三省,觉今是而昨非。嗤黄老之损思,信为善之可归。慕周姒之遗风,美虞妃之圣则。仰先哲之高才,贵至人之休德。质菲薄而难踪,心恬愉而去惑。乃平生之耿介,实礼义之所遵。虽生知之不敏,庶积行以成仁。惧达人之盖寡,谓何求而自陈。诚素志之难写,同绝笔于获麟。(《隋书·萧皇后传》
其实,杨广也没失大德。说实话,登基后他干了两件大事,可惜后人不把功劳算他头上。第一就是科举。
《隋书·炀帝本纪》记载,大业三年炀帝诏: “文武有职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臀力骠壮十科举人。”杨广设立明经、进士,来选贤举能,可谓是奠定了科举制的开端。
第二就是开凿大运河。大运河在当时相当于现在的高铁。以后的一千多年,老百姓都从中受益。
如果杨广就此歇手,他的江山在历史上就是现在大家推崇的贞观之治了。
人就是这样,本该听命享清福,偏要逞强砍荆棘。 杨广觉得南北统一后的疆土还不够,看见东北那里高句丽老棒子不爽,于是下令搞特别军事行动消灭他们。就这样他被拖进了帝国坟场。下面这段也是抄的:
隋与高句丽的战争发生在598年至614年。隋文帝和隋炀帝多次派出空前的大军征讨高句丽但惨败而归。经过多次交战后,高句丽婴阳王将逃到高句丽的斛斯政遣返,隋炀帝撤軍。由于长年大规模征兵,隋国內出現隋末民變,后灭亡。不过隋朝的屡次空前大规模进攻也消耗了高句丽的国力。
那时候所谓造反其实都是贵族领导的。八柱国的势力乘机跳出来,包括性格很温柔的李渊。
预感末日将到,锐意尽失的杨广看着镜子里的英俊面容,对萧后说:“好头颈,谁当斫之!”
皇后萧娇娇看见丈夫如此沉沦,尽力劝谏于他,只是杨广却始终都不听劝谏。最后萧娇娇深知隋朝已是大势已去,无法挽回,她索性也就不再管杨广,随他去了。
史书记载: 大业十四年(618),宇文化及等人密谋兵变,宫人禀告萧后,萧后令其上奏,炀帝闻奏大怒,竟把上奏的宫人斩首,以后宫人再向皇后禀及兵变消息,萧后叹道:“天下事一朝至此,业已无可挽救,奏报了,只有增加烦恼而已。”此后,再无人提起,直至隋王朝颠覆灭亡。
不久,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政变,身在江都行宫的杨广被宇文化及所杀。而萧皇后带着幼孙、皇室诸女,被宇文化及挟持到了聊城。之后,叛军被窦建德击溃,萧皇后和其他杨氏皇族又被挟持到了武强县。
突厥处罗可汗妻子义成公主是萧娇娇的小姑。知道萧娇娇遇难,就让丈夫处罗可汗到窦建德处索要萧皇后及杨氏皇族子孙。开始窦建德不答应,但后因突厥势大,窦建德不敢不从,只得放了萧皇后及其他杨氏皇族。
萧娇娇嫁给杨广后,她就始终对杨广矢志不渝,她尽心尽力的帮助杨广夺得皇位,后杨广在治国时虽多有失德之处,但萧皇后却是始终如一的跟着杨广,不离不弃。而杨广也并没有负萧娇娇,虽然杨广在治国时有种种的不对,但对萧娇娇却是真正的宠爱,可以说是独宠,这点从杨广的子嗣大多皆为萧皇后所出就可窥知一二。
由于突厥没有史官, 萧皇后带着杨氏子孙到突厥后就没什么记载了。直到十年后也就是贞观四年,唐朝大将李靖大破突厥,索回了萧皇后。
贞观二十二年,萧皇后逝世,享年八十一岁。唐太宗以皇后礼将她葬在杨广陵。
后来的无耻文人不仅将杨广弄成个无道昏君,还编出许多杨广淫乱的故事。皇后萧娇娇自然不能幸免,也被安排到众多的淫秽视频中当配角。
这还不算,他们连江都兵变后已经52岁的萧娇娇也不放过,安排他和另外五个男人搞情爱故事(宇文化及,窦建德,突厥两代单于,李世民)。他们将王昭君的故事移过来,说萧娇娇到突厥后,先是和老单于睡,后来老单于死了,小单于继承过来继续睡。
你以为就此结束? 不,无耻文人觉得不够,他们还安排萧皇后和李世民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并说他最后成立李世民的一个妃子,住进皇宫。 尼玛!
看看几个人的生卒年龄
萧娇娇: 生于567年,卒于647年4月17日
杨广 : 生于569年,卒于618年4月11日
李渊: 生于566年4月7日—卒于635年6月25日
李世民: 生于599年1月23日—卒于649年7月10日
什么概念? 就是说萧娇娇,杨广和李渊是60后,而李世民是90后。李世民和萧娇娇差30岁好不好!而且,他们还是亲戚,李世民自小就喊萧娇娇表婶。
萧娇娇自突厥回来已经62岁了。无耻文人们也觉得李世民被她吸引有点困难。怎么办? 他们就改年龄,说萧娇娇那年才48,巧好占个徐娘半老的边。 李世民呢,33岁。以前只和年轻女子做爱过,看见萧娇娇后被其美貌吸引,并由此发现成熟女子的独特魅力。
抄一段这样的描述,说的就是他俩的见面:
这时萧皇后已是四十八岁的半老徐娘了,而唐太宗李世民才三十三岁,但萧皇后入朝时,李世民见她云髻高耸,雾鬓低垂,腰似杨柳,脸似牡丹,美眸流盼,仪态万千,完全没有年事已高而应有的老态,比一般的少女还多一份独到的成熟果实般诱人的风韵,才华盖世的李世民不禁为之心旌摇曳;再加上萧氏饱经离乱而孕育出来的楚楚可怜的情态,更加令人由悯惜而生爱意。这可爱煞了李世民,或许是他从小就缺少母爱的缘故,他顾不得年龄的悬殊,更不在乎外人的品评,大唐天子李世民在萧皇后身上体会到一种成熟女人的风韵,更感受到一种类似姐姐与母亲般的温馨,使他为繁重国事所累的心得到稍许抚慰。这就样,萧皇后被唐太宗封为昭容,转了一大圈回来又成了大唐天子的爱姬。
还好啦,至少有点爱情的色彩。而那个演义专业户蔡东藩连这个都省了,直接说他俩奸男荡女烈火干柴。尼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