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道四(13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说三道四(13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召公谏厉王止谤》(【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

        好在原文不长,且如白话,不必翻译,即能读懂。全文如下: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文中写历王当政“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到“三年,乃流王于彘”的历史故事。总结历史的教训就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先秦时期距今二千多年了,虽有文字记录,但人们交流信息还是“口口相传”的原始阶段。即使如此,人们已经意识到“信息”传递的巨大能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农耕社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信息时代,瞬息万变,即时传遍全球。如果说,在传递信息原始阶段的能量如同山洪爆发一样,那么在当下“信息爆炸”之下,真是防不胜防了!历朝历代,明君尚懂疏导“川洪”,成就一时盛世;只有昏君,“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于是,古人又有一个成语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原意:在水上,水可以载着舟行驶,同样也可以让舟覆灭。对于天下而言,黎民就好像是众多水滴汇成的大海,天子就好似海上的一片舟。

        出处:《后汉书·皇甫规传》注引《孔子家语》:“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

        载舟覆舟,古有历王经历了“三年,乃流王于彘”;现代有齐奥塞斯库,他执政24年之后,被人民审判20分钟后就立马枪决,身上中了一百多枪,成为死状极为悲惨的一个领袖。足以说明“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是颠扑不破真理。

        “水可载舟”自然之力,不必多说;“水可覆舟”却有两说:一曰“天灾”,二曰“人祸”。农耕社会,洪水泛滥,“天灾”不可抗力,也没有说的;而“人祸”,则源自历代王朝的“宫斗”,当然还有陈胜吴广们揭竿而起,改朝换代,颠覆了一个一个的“王朝之“舟”!但是,非常遗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古今中外,从历王到齐奥赛斯库 “覆舟”的根本原因,就是统治者,认为民众缺乏教养与知识,所谓“人多而无识”,犹如杂乱生长的小草一般,于是就蔑称民众为“草民”;于是就采取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那些统治者认为,可以让老百姓按照他们指引的道路走,没必要让百姓知道为什么。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载舟覆舟就在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