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国家、每个政府都希望自己的国家或辖区内,百姓收入丰厚、生活安稳,这样国家才能稳定。所以政府就会依据一些权威的统计数据,以便对政策做些修正。
搞过科研或学过统计学的人都清楚,一些数据的得出,很有说法,关键在于你采用什么标准,限定什么条件。
今日看过一则新闻,觉得国家统计局如此统计就业数据,还给自己找出了国际标准,冠冕堂皇,实在让人瞋目结舌。
1.事情缘由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介绍中指出,我国的就业统计主要依托国家统计局劳动力调查制度。他提到,我国失业率统计方法科学,并参照了国际劳工组织关于就业和失业的统计标准。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我国将16岁及以上的人口分为三类:就业、失业和非劳动力。就业人口是指在调查参考期内,通常为一周,为了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而工作一小时及以上,并包括因休假、临时停工等暂时离岗的人员。这些人都被纳入就业范畴进行统计。
付凌晖指出,这一明确的定义和统计方法确保了我国就业数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通过将一周工作一小时及以上的人员视为就业人口,我们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的状况。
总而言之,国家统计局依托劳动力调查制度,明确将一周工作一小时及以上的人员纳入就业范畴进行统计。这一科学的统计方法符合国际标准,并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就业形势。国家统计局的劳动力调查制度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也为社会各界提供了可靠的就业数据,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关于失业
按国内政策,失业人口是指没有工作,在近期寻找工作,而且立即能去工作的人。这些人有工作能力、工作意愿,这属于失业人口。非劳动力是指16岁及以上既不属于就业人口也不属于失业人口的人。
比如,没有工作意愿或失去劳动能力的人,这些不在就业和失业统计范围之中。
一些在校学生没有寻找工作,也没有工作意愿,是不会统计到失业率当中的。国内青年人总量是9600多万,但实际在找工作的大概只有3300多万,其余部分属于非劳动力。也有一些人,由于照顾家庭,不参与到劳动力市场,也不在劳动力统计当中。调查失业率的计算,用的是失业人口除以就业人口加失业人口之和。
3.官方公布的失业率
中国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今年4月的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16-24岁的青年调查失业率则为20.4%。有研究者认为,这两个数字在统计上都有失真之处,
5.1%的整体失业率明显与大家的实际感受不同。有人分析失业率统计失真的几个原因:
A.中国把"就业"的标准定得太低了。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官方网页,每周工作时间1小时即算为就业。相形之下,美国为15个小时,法国为20个小时。
B.城镇失业调查无法把因失业返乡的农民工统计在内。
C.中国灵活就业人口的社保参与率很低,因此很难通过领取失业险和失业登记等指标了解其就业情况。
而16-24岁青年的20.4%失业率也难具代表性。因为这个年龄段、特别是16-20岁,即便不升学,劳动参与率也不高,长期维持在18%以上。
依据推算,中国疫情三年,大约累计1500万应届毕业生未找到工作,同时约10%的企业在职员工失业,其中16-40岁约2500万。此外,他根据北大卢锋教授的研究,近三年至少2300万农民工失业返乡,其中青年估计约1400万。也就是说,疫情以来青年新增失业人口约5400万。
与此同时,这些失业人口中,不排除部分灵活就业,如三年来滴滴活跃司机数量增加了1200余万,外卖骑手、快递员、配送员增加了约800万。不过,估计仍有一半、即2500万-3000万仍处于失业。因此,保守估计青年绝对失业人口比疫情前增加了2500万-3000万,约占该年龄段就业市场劳动力总量(4.02亿)的6.2-7.5%。
4.我的观点
就业为了什么,除了少数人就业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者待在家里实在难受,出来工作为了接触社会外,绝大多数就是为了养家糊口。一个职位或者工作,别说应对高额的医疗费用和房价,连家庭都养不起,甚至连自己都养不活,这叫哪门子的就业,这样的就业率再高,有何意义?别说国际上有没有这样的标准,即使有,这样的标准也不能用。只有四个字可以评价这一统计方法,那就是:自欺欺人。